试论环境统计学的建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学论文,试论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与环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日益严重,已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对环境统计理论、指标体系的研究已引起了我国统计学界的重视。建立独立的环境统计学不仅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统计理论、方法体系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完善我国宏观经济统计监测系统,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建立大统计学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建立环境统计学有关的几个主要问题作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一、建立环境统计学的必要性
人类与环境之间能量与物质的交换过程,从人类的出现、生产活动一开始就产生了。人类社会及其再生产过程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同自然界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社会分工不断加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人口激增,经济发展规模增大,以及乡村地区城镇化,使得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就世界范围而言,全世界每年排放固体废弃物30亿吨,有毒废气6亿吨,粉尘1亿吨,全世界沙漠化面积平均每年扩大5万至7万平方公里,世界原始森林由十九世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28亿公顷,近年来每年减少2000万公顷。我国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激增,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城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严重,水质污染十分突出,工业废渣造成严重危害,自然资源遭到破坏。1994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52546万吨,比1990年增长1.67%;废气排放总量113630亿标立方米,比1990年增长33.09%;工业固定废物产生量61704万吨,比1990年增长6.67%;环境污染事故为3001次,比1993年增加240次,增长了8.7%。这些已严重威胁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这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李鹏同志在一九九六年召开的第四次环保工作会议和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多次强调:中国的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发展经济的老路,而应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的道路,即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消除环境污染与发展经济并重。
因此,如何正确的认识环境现象、环境问题产生及变化的数量规律,如何对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进行定量研究和分析,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并合理地调节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如何解决既最大限度地取得眼前的经济利益,又取得较好的长远的环境效果,从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就成为当前统计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依据目前我国统计学科体系的划分,环境统计仅仅是作为社会统计学内容的一部分,故原有的环境统计指标、统计内容、核算方法已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难以适应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对统计信息的需要,也难以适应统计国际化的需求。只有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环境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定量描述,建立起完整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才能对环境问题有充分、准确、深刻的认识,才能在考虑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规划,才能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所需的环境信息,揭示环境现象数量变化的规律,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改善环境而服务。因此,客观上要求建立独立的环境统计学,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大统计学科体系的要求。
二、环境统计学的性质、特点与研究对象
环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个概念。环者,围绕也;境者,疆界也。讲围绕,总是有一定的主体,因此,环境统计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围绕着人类周围的全部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的总和。环境统计学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现象及其变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统计调查研究的活动。它是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一门边缘学科,即环境经济学与统计学的交叉。环境统计学与其他统计分支学科一样,有自己的研究特点。
首先,是研究内容的综合性。环境统计学所研究的是环境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的规律性。环境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环境统计研究环境现象,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系统(包括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生态、自然科学等子系统),孤立地对环境现象的变动过程进行定量认识,而必须考虑政治、经济、生态、自然学科等环境现象的影响,综合研究与评价环境现象变动与社会经济现象变动之间的数量规律,以及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当然,环境统计学研究的综合性是建立在对个别环境现象充分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的。比如,研究资源环境的状况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应从调查各种资源(能源、矿产、水、生物等)的数量状况入手,经过分组、整理,采用各种数量分析方法(综合指标法、数学模型等),从而达到对资源环境总体数量变动情况的认识,以及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总体影响。
其次,是研究方法的技术性。环境统计学研究的是一个由多侧面、多层次、多要素组成的错综复杂的环境系统。它是由土地、自然资源、能源、环境污染、人类居住区等内容所组成,即自然环境系统与社会环境系统。因此,对环境现象及环境系统进行统计研究,就必然会涉及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必然会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环境系统提供资源能力之间的关系等,也就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例如:能流、物流与价值流的测量问题;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乃至社会效益的评价统一的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都增加了环境统计研究的复杂性。因此,环境统计学必须采用更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既包括采用自然科学的一些技术方法,如物理、化学的技术分析和监测方法,解决环境系统运行中的各种测量与描述的问题;又需要采用数学方法,如运筹学、回归分析、系统论、时序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环境系统从整体上作出正确的计算分析与结论。
第三,是研究对象的数量性。环境统计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运用统计与自然科学的方法,揭示和反映环境现象数量方面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过程中在数量上共同的规律性,包括环境现象数量规模、环境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质与量互变的数量界限。例如:环境统计学既要研究和提供土地面积规模,各种资源的数量,环境遭破坏的程度等各种信息,又要研究和提供地理环境与资源环境之间、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及通过综合治理使环境污染得到控制与消除的量变界限的统计信息。
应当强调的是,环境统计学研究环境现象数量方法,是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进行的,也就是说,环境统计是以环境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的。只有对环境现象的概念、性质、特点、运动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进行定量认识。比如,研究环境污染状况,需要先从相关的实质性科学中明确环境污染的概念,并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与种类;之后才能做到科学的设计反映环境污染的各种指标的计算口径、计算范围、计算方法。离开了对环境污染的定性认识,也就无法取得各种反映环境污染的统计信息,无法实现对环境污染的定量认识。所以说,环境统计学是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
概括以上分析结果,由于环境问题的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到的对象、内容、范围以及手段等几乎都需要通过环境统计信息的反馈来描述,使得环境统计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区域性和技术性显著等不同于其他统计学科的突出特点,故环境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可表述如下:环境统计学是通过对环境现象(或环境系统)变动过程的研究,从动态与静态方面揭示环境现象内在的数量变动规律(包括规模、水平、结构、比例等)及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数量平衡关系的一门方法论统计科学。这里界定了环境统计学的对象是环境的数量方面,是环境现象与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
首先,环境统计学是以环境现象为总体来研究和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并始终把环境现象视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注意环境发展变化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注意环境现象与社会现象、经济现象、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其次,环境统计学是研究数量方面的,是研究环境现象的数量方面,研究环境现象之间、环境现象与社会现象、经济现象、自然现象之间的数量方面。通过数量研究,达到对环境现象质的认识,这是环境统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的重要标志,离开了数量,环境统计学就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因此,环境统计学要借助数量信息对环境现象进行描述、测算和分析。
最后,环境统计学是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来研究环境的。一方面,环境统计学要从数量上测算与描述环境要素、环境结构在某一时点或时期所处的状态与水平;另一方面,环境统计学还要从时间的变化上,研究环境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对未来的环境进行预测。
三、关于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建立
我国目前尚没有独立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现行的环境统计指标是作为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一部分于八十年代初期建立的,它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和统计核算制度需要而形成的。它只限于单纯进行环境现象反映和简单分析,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的要求。从对环境现象的信息资料的获取方式上看,多采用自下而上逐级汇总的纵向传递方式,且多是由环保系统提供资料,极少顾及横向环境信息资料收集,如对社会、经济及市场信息及相关信息等方面资料。偏重数据汇总和粗加工,不能针对数据资料,采用现代化方法开展环境现象分析、预测和咨询,统计分析水平低,缺乏深层次的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对环境现象趋势展望、环境效益分析更难以涉及。同时统计人员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因素,原有的环境统计指标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当前统计体制改革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深化统计体制改革,建立大统计学科,使之迅速与国际接轨,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更好地发挥环境统计的整体功能和为宏观调控服务的作用,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适用、可行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就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首先,要从环境现象活动性质的特点出发建立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无论从指标体系内容设置、指标数量、指标口径、计量单位、计算时间上和方法都应考虑到环境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
其次,要从全局出发,考虑统计、会计、业务核算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统一,来建立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既要保持环境统计指标体系于社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适应性又要保证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相互联系,因为环境统计资料大部分来源于环境的业务核算与会计核算。
第三,要考虑环境部门管理与环境理论研究的需要,建立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最后,环境统计指标要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现象的变化,对环境统计指标进行增减和改进是必要的,但应考虑前后指标的可比性于相对性。以保证环境资料的连续性。
根据上述原则,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可分四个层次,设计如下:
(1)环境描述统计指标:这是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由一系列总量指标所构成,主要通过对环境现象变化的全过程作全面的描述与记录,提供环境现象的统计信息。这一类指标由生物环境、生态环境、资源环境及社会环境统计指标所构成。
(2)环境分析统计指标:这类指标是建立在环境描述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统计方法进行计算与分析,从而揭示环境现象的数量变化规律。它实质上是描述指标的派生指标,主要由静态分析指标与动态分析指标构成。
(3)环境污染及治理统计指标:这类指标主要反映环境遭到破坏,以及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和程度,主要由环境污染统计指标(大气污染、水污染、其它污染)、环境污染危害统计指标、环境污染治理计指标、环保机构统计指标所构成。
(4)环境评价统计指标:环境评价指标是根据保证人类正常生存及社会正常发展,同时有利于其他生态正常循环的环境标准为尺度,是环境质量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程度作出的一种客观评价。因此,这类指标主要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为综合防治污染及环境管理,进行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这类指标主要由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和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