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医院 四川 乐山 614800)
【摘要】 通过对观察组合对照组的比较,发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全面、系统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其心率与呼吸频率,稳定生命体征,效果理想。
【关键词】 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279-02
呼吸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气喘、憋闷、咳痰、咳嗽、呼吸困难等[1]。患者的呼吸功能会由于病情进展而显著下降,直到发展为呼吸衰竭。此时不仅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其生命健康也会受到极大威胁。目前主要是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方法治疗该病。我院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过程中,对其实施了全面的护理措施,效果良好,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包括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47~83岁,平均(67.8±4.1)岁;机械通气时间4d~10个月。观察组包括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46~82岁,平均(67.2±3.8)岁;机械通气时间6d~11个月。年龄、性别、合并症情况、呼吸机使用时间等一般资料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方式进行治疗,每天至少持续治疗15h,氧流量设置为1~2L/min,并给予化痰、平喘、抗炎等基础治疗与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整体化、系统化护理,具体包括以下措施。
①心理疏导。在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前,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会存在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心理。另外,咳痰与进食均会受到鼻罩影响,若鼻罩在鼻面部扣得太紧会使皮肤受到损伤,太松则可能漏气。为了提高治疗期间患者的舒适感与主动感,护理人员需要提前将无创通气的使用方法、原理、作用、重要性等详细告知患者与家属,使其了解可以间歇使用,仍然可以吞咽及讲话,可以有效咳嗽,通过沟通、交流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对疾病的依从性提高[2]。
②选择给氧方式与护理。
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挑选适合佩戴的面罩,调节至合适的松紧度。对呼吸参数进行科学配置与调整,给出大约5min的适应时间,若之后没有不适感,需应密切监测给氧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持续低流量给氧,避免抑制患者的呼吸功能。指导患者利用鼻吸气嘴呼气,使呼吸维持均匀,均匀缓慢地呼出肺内气体,使通气状态得到改善。
③呼吸道护理。患者痰液较为黏稠,若湿化器中水量不足,且水温较低,会减弱患者气道的干燥纤毛运动,无法畅通排痰,气道因痰稠结痂而受阻,使通气受到影响,会恶化呼吸衰竭。护理人员需湿化加温氧气,温度最好为37℃,避免烫伤气道。此外,应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指导其排痰,帮助拍背,如有必要可吸痰。
④加强监测与并发症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进行密切监测,注意其是否有清醒的意识,发现异常后尽快向医生报告。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胃肠胀气、褥疮等并发症,特别是吸入性肺炎,一旦发现发病征兆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并比较治疗之前与治疗72h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与心率的变化情况,检验组间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对数据进行分析及统计时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18.0,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表示计数资料,并用χ2检验其组间比较,采用(均数±平均差)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其组间比较。如果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均大幅度降低,远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经过治疗,观察组中心率减慢,呼吸明显改善者47例,所占比例为94.0%,无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中心率减慢,呼吸明显改善者31例,所占比例为62.0%,远小于观察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病情恶化而死亡者1例,死亡率为2.0%,与观察组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很容易发生尿潴留等并发症,出现食欲下降、失眠、头痛等临床症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有可能恶化为肺性脑病、尽早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能够使肺泡氧的交换得到加强,促进排出CO2。该方法无需人工气道,操作方便、简单,能保持机体的免疫与生理功能,如排痰、呼吸道湿化等,患者有较强的交流性与自主性,容易脱机,临床疗效理想,患者与家属比较容易接受[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均大幅度降低,远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观察组心率减慢,呼吸明显改善者占94.0%,大于对照组(62.0%),差异显著。说明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实施全面、系统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其心率与呼吸频率,稳定生命体征,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超琳,张江平,朱燕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25(3):194-195.
[2]张菊英,谭俊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127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6(19):328-329.
[3]陈玉兰,王贵芳,田婧.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9(7):26-28.
论文作者:钟春群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4
标签:患者论文; 呼吸论文; 心率论文; 疾病论文; 统计学论文; 阻塞性肺论文; 差异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