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人民医院 四川绵阳 621100
【摘 要】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训练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108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采取早期康复训练模式。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干预后生活质量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治愈率,生活质量及满意度都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 使用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卒中患者;早期康复干预;策略;疗效
引言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两种类型,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的70%以上。有研究指出,脑卒中后神经恢复、血管再通、运动功能恢复等,与治疗及康复训练的时间息息相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108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男性3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67.3±12.24)岁;观察组54例,男性34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66.5±12.56)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降颅内压、脱水等治疗,提供药物指导及并发症治疗。实验组: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详细如下:①心理康复:强调沟通技巧,加强社会支持系统,获得支持和配合,重视督促,鼓励、劝导和宽容。②肢体康复:给予病人翻身、移动、搭桥、躯干活动和卧坐变换训练,关节被动和主动运动,卧坐变换训练,立位平衡、步行基本动作和上下楼梯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出院后主要进行平衡、协调和速度康复训练,如借助步行器或拐杖到室外活动,保持康复的连续性,定期电话随访,了解训练情况,指导回院复诊,进行康复评定,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此外,辅以针灸治疗,每天1次,每次30min,每10min运针1次,上肢取穴合谷、中渚、曲池、外关;下肢取穴足三里、阳陵泉、昆仑。③康复知识技能干预宣教和示范相结合,清除高危因素,明确必须掌握的护理内容,针对薄弱环节给予个别指导和培训,强调配合康复,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如摆放训练中随时提醒病人注意力集中,使其运动与视觉、触觉、本体感觉相结合,注意示范相关辅助器具的运用,耐心细致、反复讲解,给予奖励和鼓励。两组康复训练均为2个月,每天1~2次,每次30~45min。④智力训练:包括定向力训练、计算力训练,指导患者辨认方向,进行简单的数字加减,如情况良好再进行复杂的加减计算、乘除计算。⑤观察力训练:让患者分辨卡片图上的物品名称,所属是动物、植物或者日常生活用品。⑥语言训练:对命名性失语患者训练如吃饭、喝水、睡觉、回家、洗脸、刷牙、上厕所等日常生活用语,并对日常生活物品进行命名。行动力训练:训练患者进行站立、坐下、穿衣、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尤其应加强患侧肢体训练。上述训练均每日2次,每次60min。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干预前后日常活动能力、自我效能感及抑郁情绪评分。其中,日常活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加以评判,自我效能感用自我效能量表加以评定,抑郁情绪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加以评估。
1.4统计学意义
本项研究中所统计的相关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平均数±标准差的方式对连续型变量资料进行表示,并用t进行验证,其中的计数资料使用%进行表示。
2结果
2.1患者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48%(治愈8例,有效19例,显效17例,无效10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44%(治愈16例,有效25例,显效10例,无效3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54,P<0.05)。
2.2生活质量评分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3患者满意程度
对照组治疗满意度为79.63%(非常满意23例,满意20例,不满意11例),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96.30%(非常满意30例,满意22例,不满意2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346,P<0.05)。
3讨论
脑卒中作为一类极难根治的严重病症,即为俗称的“中风”,指的是血管淤堵或脑部血管迸裂致使血液未能流入大脑,大脑出现缺血性或出血性损伤。其中缺血性更为常见,占六至七成。此类病症可致残、致死,且难以彻底根治,因而主要以预防为主。为此,患有此类疾病患者在经历长期治疗期间,由于自身日常活动能力有极大限制,自我效能感极差,可出现抑郁、寡欢等不良心理,患者依从性下降,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使得治疗周期延长,不利于患者恢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脑卒中病人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方式以及治疗方式,并且部分病人并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这就对病人的进一步康复造成很大影响。病人在患上脑卒中之后,会对病人的肢体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了病人的正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将早期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偏瘫病人当中,可以使病人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满意程度得到有效提高,进而让病人慢慢逐渐恢复。
传统康复理论下,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初期,要求尽量保持卧床休息,比较重视卒中的治疗,忽视了康复。而近年来多项研究报道指出,超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运动功能恢复,还可以控制并有效预防运动功能障碍的出现。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生活质量,进而有效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在早期康复训练干预中通过了解患者心理状态,鼓励家属主动参与到患者的康复。
康复训练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后续治疗,通过运动再学习的主动参与过程,加强功能训练,以促进肢体活动功能、认知能力的恢复(张杰等,2015)。目前,对于脑卒中的后续康复训练仅一部分在院内完成,绝大部分由家庭承担,但由于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缺乏康复训练的相关知识,往往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而不当的康复训练可导致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不良后果。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化康复护理十分必要,不仅可使患者得到最佳的康复治疗,还有助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训练中,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有助于改善其运动功能。此外,不仅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还可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痉挛及致残率,还可降低后期治疗成本,有效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早期常规康复训练和基本健康教育指导,包括卧位、翻身训练,髋关节控制能力训练,健手拍患膝训练,靠墙屈伸髋训练,前后迈健腿训练,迈患腿训练,健腿向内、外侧跨步训练,训练时每组6次,完成2组,循序渐进,逐渐加量至每组10次,完成2组。每天2次,每次30min;此外,介绍治疗、饮食、转归,配合训练等。
在本次研究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早期康复训练模式,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有效的了解偏瘫及其治疗的相关知识,能更好的配合医师的工作,进一步增加了对医护服务的满意度。并且通过早期治疗及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治疗相关知识的普及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性影响,适合临床推广。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脑卒中病人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在这过程中脑卒中病人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科学的治疗,使病人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步提高,同时将病人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因此可以将这种治疗方法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余新枝.早期康复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8):3453-3455.
[2]陈婉昭,唐楚璇.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08):75-77.
[3]曹龙,王梦迪,滕瑞祥,李洪波,沈为林.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02):143-145.
[4]张展星,褚庆文,施永斌,鲍晨曦,易正辉.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03):526-528+535.
[5]李琳,王旋,酒晓盈.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1):140-141.
论文作者:魏仁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下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病人论文; 康复训练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能力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下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