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1]2016年在《英语学习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经济全球化一样,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化也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发达的大众传媒,在加速交流与融合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相互激荡与碰撞的机会,使我们处在一个复杂的多元文化环境中。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比较与冲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个人的意识以及个体对于思想观念、本土文化、西方文化和个人价值等的认同目标。根据后殖民理论的观点,在世界步入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那些起步较早并得到迅速发展的、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对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国家仍然持有较为严重的文化霸权主义倾向,实际上造成了另外一种更为隐蔽的、包裹在合法形式外衣下的殖民——文化殖民。后殖民理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东西方国家均有关系: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借助自身在经济等方面的强势力量主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强制性的文化传输和同化;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为了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上保持同步,也不得不服从于西方某些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侵略行为,从而逐步丧失了本土文化和民族自信心等。总之,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现象都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事实。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确立和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好奇性、敏感性等特点,且可塑性较强。作为90后的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新事物具有强大的探求、理解和接受能力。进入大学后,面对变化了的复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面对纷繁的文化现象与价值观念,便主动或不自觉地汲取各种文化的汁液,但由于辨识能力的欠缺与思想觉悟的不足,又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不同价值观念的中西方文化现象产生困惑和苦恼。西方的生活习惯、处事哲学和审美意识逐渐融入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与之相对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却在大学生群体中式微与失落,这更多的反映出他们民族文化阵地的失守和价值观的动摇。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着传承困境与危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必然遇到一个如何正确对待目的语民族文化和母语民族文化的问题,即学习者对于两种不同文化的认同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客观了解英语语言的学习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影响的现状。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学者有关文化认同的双语现象理论通过量化研究调查了解英语学习者中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认同状况,分析"英语学习"、"性别"、"家庭背景"(农村/城镇)等是否为影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变化的因素。所用调查问卷在北京大学高一虹等所用"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的调查"问卷中文化认同部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补充。通过质性研究集体半开放性正规访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获取英语文化的途径和接受程度、对母语和目的语及其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的认知理解和价值立场等进行了解。研究结论从影响英语学习者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与否的因素、英语学习者在不同文化层次上的认同程度、表现等方面分析。研究者从多角度对研究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描述,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访谈所选择的问题是对被研究者具有实际意义,并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从教育学视角提出大学生英语教育优化的理论启示,包含正确文化观的树立、跨文化语境的营造、文化技能的培养、教育者关怀理念的强化等。同时,提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对策建议,即在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方面进行母语文化的渗透和目的语文化精髓的挖掘,以期能使大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形成理性的认知理解和价值立场,优化大学生英语教育。根据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本文总体结构共有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即国内外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以及对已有研究的述评。第三部分为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运用Lambert有关二语学习者文化认同的"削减性双语现象"和"附加性双语现象"理论、高一虹有关外语学习者文化认同的"生产性双语现象"和"分裂性双语现象."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后是以上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等。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结果部分即样本校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研究。包含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部分,最后是研究结论。第五部分为大学生英语教育优化的理论启示,即针对前章的研究结果从宏观理论方面提出建议。共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正确文化观的树立、跨文化语境的营造、文化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者关怀理念的培养等。第六部分为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对策建议。这一章亦针对前章的研究结果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母语文化的渗透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目的语文化精髓的挖掘。在国外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上,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实证类研究为多数,主要分为关于移民文化认同情况的调查研究和关于双语或多语言使用者文化认同情况的调查研究。非实证类即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宏观理论方·面的研究。国内有关英语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研究在数量上明显不足,从中国知网搜索相关关键词或主题,发现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尚未有关于大学生文化认同方面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调查的实证类研究,按照研究对象分类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专门针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另一部分是除此类研究对象之外的各种研究,包括少部分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教师的研究,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对比研究等。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首先,理论意义方面,综合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从内在制约机制和外在制约机制两个方面,总结形成大学生文化认同制约机制,丰富文化认同机制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借鉴综合前任研究者的问卷设计并对其题目进行完善,提高信度,丰富质性研究,加大访谈比重,完善实证调查研究。同时研究对象扩大到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丰富语言学习与大学生文化认同关系的研究,这也是出于综合展现并深化教育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现有知识体系的研究需要。其次,现实意义方面,在对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从英语学习角度客观了解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不同双语现象变化,即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认同现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从教育学视角在教育实践方面对教育管理者和高校英语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中提出相关教育启示;通过高校相关英语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践行之志,巩固大学生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能力,深化文化功能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作用,这是新时代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提高国家战略储备人才素质的现实需要。
陈灵芝(TRAN, LINH, CHI)[2]2016年在《汉语国际传播视角下的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越南汉语教学研究是汉语国际传播国别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从汉语国际传播视角及宏观层面对越南汉语教学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的学术成果,目前尚未看到。本文从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发展现状切入,站在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运用全球视野比较法、宏观系统分析法、扎根理论并采用四类研究技术,包括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和描述统计,重点对越南办学历史最长和最具影响力的五所高校汉语教学的发展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思考,进而提炼越南汉语教学的特征,升华其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汉语国际传播的理论框架及其最新动态,借鉴其他国家的汉语教学发展经验,提出越南汉语教学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本选题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前沿性。汉语教学在越南具有漫长的历史,中国文化对越南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这是当今汉语教学的根源和基础。所以结合现代汉语国际传播发展脉络,研究汉语在越南的历时教学和传播情况,找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十分必要。本文梳理了相关资料,指出两千多年的越南汉语传播史可分为6个阶段,即越南北属时期、越南李朝时期、越南陈朝时期、越南黎朝时期、越南阮朝时期、从1945年至今。其中,在黎朝时期,儒学思想因被统治者选为巩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秩序的理论学说,而达到了它的鼎盛阶段,取得了独尊地位。汉语一直伴随着越南语的存在和演变而发展。如今汉语已成为了越南最重要的外语之一。汉语教学已纳入初中、高中、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中。其中,汉语本科专业的发展最为突出,是越南汉语教学的核心,教学范围最广,发展最快,教学类型最丰富,教学内容最容易跟世界汉语教学接轨。越南本科专业的汉语教学是本文的研究重点,而越南汉语教学最典型的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国语大学、河内大学、顺化大学附属外语大学、胡志明市国家大学附属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和胡志明市师范大学等五所高校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从越南设有中文系或中文专业的44所高校中,选出这五所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因为他们的办学情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使用、学生选择的专业和毕业生择业等情况基本上能反映越南高校本科汉语教学的面貌。越南汉语教学不管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都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学层次严重失衡,存在“断层强化”现象。重视发展本科汉语教学,而忽略开展中小学汉语教学是越南汉语教学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二是汉语教学处于“无顶层设计缺基础支撑”的“四无三缺”状态。无政策、无标准、无大纲、无体系、缺教师、缺教材、缺教学法是很多国家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是越南汉语教学面临的瓶颈。这些欠缺是阻碍越南汉语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使其处在“停滞”或“裹足不前”状态。三是学生择业的新动态对汉语教学体系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影响越南汉语教学的因素可以从国际视角和国内视角两个维度进行探讨。从国际视角看,学习汉语的需求日益增加和汉语国际传播发展的新趋势是影响越南汉语教学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从国内的角度看,越南与中国的外交、经济、教育等相关政策是直接影响越南汉语教学宏观层面上的因素。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越南“重视大国、关注周边”的外交政策促进其与中国的全方位合作,给越南汉语教学提供政策保障,有利于汉语在越南的拓展。教育政策以“改革教育管理”作为突破性策略,提出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普及全民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教育国际化等策略,给汉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指明了汉语教学在越南的发展路径。然而,越南语言政策的笼统性在制约着汉语教学的发展。在微观层面上,高校管理制度不够严谨、汉语教学面对其他外语的竞争、教学设备尚欠完善、多媒体语言教学有待发展、教师的科研意识淡薄、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策略有待改进等因素也直接影响着越南汉语教学的发展。针对越南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汉语国际传播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优化越南汉语教学的若干建议。这些建议对越南汉语教学的策划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宏观层面上,首先要加强越南政府在推动全国汉语教学中的顶层设计作用。政府应通过构建越南汉语教学的理想发展模型、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规划、加大政府部门对汉语教学的管理力度、提高教师待遇等办法,来加强其对汉语教学的决策和敦促作用。其次,要加强中越教育交流活动。在不断促进两国全面合作的同时,应特别强调教育交流合作,推动汉语教学在越南的发展。大力推进孔子学院在越南的建立,扩大中国与越南高校的校际交流。在微观层面上,提高越南汉语教学的“本土”程度。主要通过充实越南本土汉语师资队伍,提高师资专业发展意识与着力研发越南本土化教材等途径,增强越南汉语教学的自身力量,以紧扣汉语国际传播发展趋势,带动越南汉语教学可持续发展。另外,也需要缩短越南汉语教学法与国际先进教学法之间的距离。本文通过系统地分析越南汉语教学情况,在探索其教学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断层强化优先论”。这个理论不仅能反映越南汉语教学的实质,指明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且符合于汉语国际传播外围圈国家汉语教学与传播的情况。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结论:注重本科阶段汉语教学是汉语国际传播中外围圈国家在进行汉语教学开始阶段的重要策略,但大力开展中小学汉语教学,构建一个大众化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才是各国最终的目标。所以,本文最后在理论层面上,提炼出断层强化优先论:“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外围圈国家进行汉语教学时,应该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层次的汉语教学,建设一个基本满足专业型汉语人才标准的雄厚师资队伍,给其他层次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教学资源与教学质量的保障,从而大力开展基础教育层次的汉语教学”。该理论是对汉语国际传播中外围圈国家汉语教学发展现象的实质和内在规律的总结,能解释该地区汉语教学的发展现象,也能为其他国家开展汉语教学提供策略性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袁洁婷[3]2015年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项目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实证研究基地,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统计分析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对5324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CET-4、CET-6成绩数据进行数据潜在信息挖掘,构建了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目前面临学习主体的被动性、教学资源的低利用率、教材实用性不强、教师个体差异大等问题,对如何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环境设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涉及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大学校园英语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内容,研究表明:在物理环境方面,必须为学生提供和谐、协调、适宜的教学环境,必须构建小教室、小教学班、多平台交流的基础环境;在心理环境方面,必须构建学生群体以及师生之间基于英语的人际交流氛围和语境;在校园英语文化环境方面,必须通过建设英语角、英语沙龙、外籍英语教师等措施,构建特色化的校园英语文化环境。大学英语教学组织与安排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材选用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知识本底、教育教学资源状况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安排等因素;在课时安排方面,必须考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总课时安排和学期授课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学期授课计划是教师对本学期教学任务的分解,同时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必须根据往年教学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课时授课计划(教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是教师对每次授课的准备和安排,这是教师个性化发展和教学相长的重要内容。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的实证研究表明:①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发现,讲授法仍然是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和普及与学生CET-4、CET-6成绩之间呈正相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③教师的教学艺术评价体系有多种方法,研究表明,传统型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提高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
李欢[4]2018年在《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效果提升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英语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英语水平的掌握程度已经成为一个高素质者水平的重要体现,而英语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当前,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着学生英语基础总体较差、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较低、英语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职业英语教育的研究探讨较少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相关举措,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和解决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缺陷与不足,亟需探讨和摸索出新的英语教学模式,由此,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Q职业大学是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也是江西省唯一一所以“大学”命名的高职院校,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巨大。因而以Q职业大学为例,在界定分层教学概念和阐述分层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对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展开了研究。论文主体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思路方法等;第二部分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文献,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是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调研对象的学生、教师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总结产生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Q职业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四部分是对分层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的检验与实施;第五部分是在现状、问题及其原因揭示的基础上,就Q职业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绩效提升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六部分对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提炼了创新点,同时对后续的研究也进行了展望。通过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1)分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Q职业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存在学生分层的评价依据比较单一、分层重形式而轻实质、分层太过机械和固定等问题;(3)应从合理分层并允许学生自行选择、定期根据学生成绩调整其所属的层次、加强公共英语课的考勤、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业务能力、综合运用最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公共英语课的教学统筹组织、分层次组织考试或考察、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差异化考核标准、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并将其数字化为过程性评价等方面来提高英语分层教学的效率。
张丹[5]2014年在《生态理念下高师美术学专业交叉课程设置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多学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交叉学科成为现阶段备受学者关注的学科发展新模式,它是打破学科知识、打破学术壁垒,打破院校界限的新思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而来的交叉课程也成为学者们日益研究的对象。高师美术学专业是为社会培养具备高度审美能力、高素质、高艺术素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方式。本课题是借助生态理念中和谐平衡的视点,对高师美术学专业中交叉课程的设置调查研究,交叉课程在高师学校的发展,将会为今后建设生态型社会提供充裕而丰富的智力和人才保障,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做出重要的贡献。随着全国各高师学校对交叉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地提高,广西师范大学对学生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改革。在美术学专业中开设交叉课程是丰富教学资源和改变教学观念的手段。本文以生态理念的平衡视角对高师美术学专业交叉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查研究,目的是借用生态的平衡、和谐、可持续的内涵,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力图找寻课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学生学习、学校培养人才以及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总会有其两面性的影响,交叉课程的设置虽然有着相当部分的正能量,但在具体的实施上也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例如:一门交叉课程中涉及到的专业领域太多,就会让学生感觉学习任务的繁重,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对于非专业领域知识的匮乏也会导致教学误区。因此,笔者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尽最大能力解决问题。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和对比研究法展开了论文的写作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对高师学校美术学专业的交叉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从中找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环节根据这些问题笔者设想了优化策略,使文章更能够体现出时效性。因此笔者在撰写结构上主要安排了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对本课题从选题、研究现状、研究意义、难点与创新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进行概述。第二章对课题相关概念的提出、背景以及特点做出阐释,其中引出了生态理念的观点对交叉课程的设置提供了政策上支持;接下来分别对交叉课程的特点以及必要性做了简要的阐述。第三章是高师美术学专业交叉课程的设置现状的研究分析,试图通过对高师本科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纵横向的比较,发放学生调查问卷、采访相关任课教师,从中寻找出交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总结。第四章是对美术学专业交叉课程设置的构想,主要是对调查总结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促进交叉课程的设置及实施。第五章为交叉课程教案及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目的是通过笔者在教学中亲身实践,运用交叉性的知识和方法,对课程进行有效应用,并从中分析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总之,在高师美术学专业中设置交叉课程,不仅有利于高师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更有利于美术学科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期待对于高师交叉课程的各方面研究会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将目标投射到高师美术教育上来。
李琳[6]2016年在《学习共同体视域下民族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的发展、民族的繁荣需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而高等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引领、推动作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承担者一般高校所无法取代的特殊使命。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推动英语教学改革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然而少数民族院校的英语教师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中出现孤立、互不合作以及专业发展的个人主义倾向等症状,这影响着英语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不断深入以及专家学者们的实践证明,学习共同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新视角,这就需要教师要学会合作,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探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而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本研究以甘肃某民族高校的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从当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从教师成员的基本信息、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三个维度展开,并对部分教师进行随机访谈,调查和分析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试图探索学习共同体视域下民族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构建思路与途径:学习理念的树立是前提;共同愿景的培育是导向;校本教研活动平台的创建是根本;教师合作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关键;支持性条件的提供是保障。旨在为民族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希望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玉连芳[7]2016年在《发展性教学理论视域下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师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技能和文化的主要方式。对发展性教学理论视域下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能够丰富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体系,为广西高校大学英语任课教师提供切实的理论指导,从而促进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继而实现教与学互动。本文以发展性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结合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对发展性教学理论视域下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发展性教学理念尚未系统确立;教学目标的定位简单模糊;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存在;教学组织形式呆板单一;课堂教学评价以偏概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欠缺。问题成因包括:传统教学的惯性,制约发展性教学理念的传播;对学情把握不准,导致教学目的定位不清;教学主客体倒置,导致教学方法选用欠妥;大班教学的现状,制约教学组织的多样化;评价以知识为主,忽略学生个性的发展;学习目标不明确,过度依赖教师课堂传授。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提出,在教学理念上强调超前教学,努力使教学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之前,以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目的上,注重发展性教学,把发展列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立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张以班级教学为主,辅之以小组和个别教学,并开辟第二课堂;坚持全面评价教学,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以此为指导,我们重点探讨了适用于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基于教师层面的策略是:加强教师培训,促进大学教师新理念的生成;充分了解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的最近发展区;理清主客关系,运用多元化的外语教学方法;拓展组织形式,实施多样化的英语教学;评价标准多元,促进学生英语能力个性发展。基于学生层面的策略是: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同辈交流,拓宽大学英语学习渠道。
顾露雯[8]2013年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时代,外语是世界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我国大学毕业生如果具备较高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与包容能力及宽广的国际化视野,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也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增强文化软实力,对我国未来的和平与和谐的外部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大学外语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正日益凸显。然而,受长期专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外语课程依然注重工具理性取向,单纯地强调外语技能的掌握。虽然新世纪以来,我国一部分研究型大学纷纷以通识教育为办学理念,并开始了本科通识课程改革,以期培养“完人”,而非“工具人”,而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也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但是如何将大学外语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其人文教育的作用,从而真正承担起通识教育的使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笔者从该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文献综述,提出本论文的核心研究问题:在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外语课程应如何体现通识教育理念?大学外语课程作为通识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应如何决策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等要素?为了全而深入地回答该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历史法、文献法、案例研究法等对通识教育与大学外语课程的历史渊源、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外语课程的理论建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外语课程实践等作出多维度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等剖析我国目前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外语课程的现状及所处的内外部情境,最后探索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外语课程的未来改革方向与路径。本研究初步得出的结论为,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在理念方面和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等要素决策方面应遵循以下改革路径:(1)大学外语课程决策者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大学外语课程的人文学科属性,确立多元文化观基础上的课程理念。目标决策必须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位,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其终极目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此外,大学外语课程要立足学生的需求,重构多元化、层次化和个性化的课程目标。(2)大学外语课程应在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基础上将内容决策提升到文化素养的层次。决策者应根据真实性原则选择教材,即所有材料都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或现实世界,并将文化三维框架(观念perspectives;产品products;行为practices)纳入课程内容的决策过程。在课程提高阶段,内容应融入目的语民族的文学经典,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提升其审美情操,真正发挥外语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3)大学外语课程应以连贯性为原则,在纵向结构上建立从语言主导课程到内容主导课程的连续统;以整合性为原则,促进课程横向结构的建构性生成,建立大学外语课程与通识教育体系中其他学科课程、与社会、与学生之间的整合;以问题(专题)为切入点,拓展课程类型的多元性选择。(4)大学外语课程应以学生体验为核心,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导师指导—网络社区—国际交流“一点四轴”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的各种外语学习经验和机会整合起来,将正规化学习与非正规化学习、现实世界的学习与虚拟世界的学习、校园内的学习与校园外的学习、共性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整合起来,使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课程应遵循折中主义混合原则,灵活择优地使用体现建构主义与实用主义理念的主流交际法,并在了解学生特征的基础上,将教学方法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5)大学外语课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其评价指标应该走向多元化,反映学生个体综合素养的指标,如积极的学习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及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等,需要得到具体落实与密切关注。在评价方式方面,不仅要减少以考试为主的量化评价,增加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而且要洞察学生的学习轨迹,综合利用多种以人为本的形成性评价,如电子档案袋评价、教师与学生的座谈与访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及反思性写作等。
马琴[9]2017年在《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大学英语是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以英语作为媒介和教学语言推广通识教育。作为本科阶段的大学外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大学英语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性。教学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教学活动以及考核体系只有在充分体现其特性要求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本学科教学应有的终极目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交流在各行业、各领域不断加深。国家对专业人才的外语、特别是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普遍,对更深层次英语能力的要求也更加突出。在国际交往中,关键人员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着各领域的国际交往、科技交流的进程和文化冲突的顺利过渡,乃至决定项目合作最终能否成功。英语的有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反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教学目标停留在打好语言基础上,仍然是局限于提升学生一般语言能力层面上,即学生还是在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并没有在新形势下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提出使用英语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第二,大学英语教学偏离了跨文化交际的特性。第三,缺乏为其他学科提供工具性的支持。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而应当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个学科结合起来。外语学习内容应与其他实用学科相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教学内容与现实及学生自身经验的衔接,而且还可为外语教学提供交际性途径。第四,缺乏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学习者个体差异中的学习者观念、学习者情感因素、语言学能、学习动机和性格特征是影响学习者习得语言的重要因素。基于对上述相互关联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为解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统一要求过多,个性化诉求不足的问题,笔者选择本选题,从大学英语课程的特性分析,开展一定范围的调查研究,运用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理据,采用访谈法、统计描述法、差异系数分析法、评定尺度法等具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深刻剖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理论和成果进行梳理,力图寻求一种较为可行的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系统设计,在强调学生建立具有一定深度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高度关注“语言和文化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特性,强调英语跨文化交际功能,以期能在很大程度上为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借鉴,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反映英语学科应有的特性,最大程度上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科技、经济高速发展对各类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本研究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自2002年以来八年多的改革改善了学生语言学习环境,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听力水平。但是毕业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尚未达到社会各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论从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特性和教学现状,以及国际化趋势对英语跨文化能力提出的挑战等方面探析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国内外文献综述可见当前已有实施网络课程、拓展教学内容、个性化大纲等个性化教学实践,但是对大学英语个性化的系统研究不够,特别是还没有对本课程的个性化设计的研究。第二部分探讨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特征。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2014)》的基本要求,本研究认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学阶段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大学生听、说、读、写的学术英语交流能力的主要媒介,其至少具有公共性、工具性、基础性、针对性和跨文化性等属性。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就是基于高校不同学科专业的特性和学生个性特征和个体差异,建立在教师以个性为基础的教,和学生以个性为基础的学的培养和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术、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等方面发展的双边统一活动。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同时,指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上的协同发展。英语教学属于素质教育的一类,隶属于语文文化,主要是培育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信息沟通的交际能力。但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致爱好和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学生的个性作为出发点,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进而逐步达到教学的目的。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强调老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学生心理逻辑和知识逻辑的和谐统一,从而构建一个英语学习的螺旋上升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的英语学习,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体验中逐步提高英语技能。本研究认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具有多样性、个别性、针对性、差异性、诊断性和交际性等六个特征。第三部分调查分析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现状。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相关核心要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五个环节考量,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现行教学五个环节方面的意见和企望并分析当前大学生对英语教学的需求和期待。通过访谈法、统计描述法、差异系数分析法、评定尺度法等具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本研究认为,现阶段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基本上套用着统一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导致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选用以及课堂模式也趋向一致。统一性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一些问题,如:教学管理、课程标准和评价方式等,但在很大程度上,过多的统一性忽视教育主体的需求特征和自主性的发展,难于顾及个体差异,且难于满足社会各个阶层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期待。现行评价体系缺乏全面性和差别性。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中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为了使大学外语教学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学习以及社会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大学英语教学非常有必要个进行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两个层面都非常迫切。第四部分研究个性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学习者需求理论和语言学习风格理论作为实施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建构主义理论的主张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开展教学活动具有深刻的启示。多元智力理论为本研究进行个性化评价提供有益的思路。学习者需求理论是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成功实施的依据。语言学习风格理论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本研究正是基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每个学生适合其个性和学习风格的教学方式。第五部分进行研究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系统设计,一是把握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多层次教学目标;二是根据多层次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体现出多元化、组合化、模块化以及+X模式,由此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转变,从满足学生不同需求;三是针对多层次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分级分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灵活化、适应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内容与语言整合的方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等,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四是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灵活创设教学和学习环境;五是对个性化教学的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和过程进行修改和完善,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个性化教学。第六部分讨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基本要求,从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三要素入手探讨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实施提供保障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指在个性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起支持作用的必备因素。当我们在理解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基本要求时,我们也是在讨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对与之相关的教学要素提出的基本要求。根据叶澜关于教育要素的观点(1),教学要素理应主要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物资(环境)四个必备要素。本部分从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具体要求。作为大学英语个性化实施的基本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理想信念,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学观念。学生的思想意识,学习观念,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方式都是其效彰显个性特点,实现学习效果的必要因素。同时,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存在价值实质是大学英语课程资源能够满足师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程度。因此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再次开发都是实现教学的个性化的基本条件。大学英语课程资源不仅需要方便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地学习,也要方便于教师进行个性化地教。为了能够针对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质量作出合理评价,本文系统化研究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体系。第七部分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取向与标准、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原则及方法及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操作程序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效果评价进行全面探讨。在大学英语个性化评价的方法中运用例证详述了建立学习档案、自我评价、360度反馈评价以及诊断性评价等具体方法。随后,按照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范畴范畴,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结果等六个方面反思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情况。
佚名[10]2014年在《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文中研究说明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哲学、宗教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言、文字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综合性图书
参考文献:
[1]. 英语学习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研究[D]. 杨森.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2]. 汉语国际传播视角下的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发展研究[D]. 陈灵芝(TRAN, LINH, CHI). 中央民族大学. 2016
[3].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D]. 袁洁婷. 湖南农业大学. 2015
[4]. 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效果提升的策略研究[D]. 李欢. 广西师范大学. 2018
[5]. 生态理念下高师美术学专业交叉课程设置调查研究[D]. 张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6].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民族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李琳. 兰州大学. 2016
[7]. 发展性教学理论视域下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 玉连芳. 广西师范学院. 2016
[8]. 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研究[D]. 顾露雯. 南京大学. 2013
[9].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研究[D]. 马琴. 西南大学. 2017
[10]. 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J]. 佚名. 全国新书目. 2014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英语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英语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广西师范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交叉分析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英语学习论文; 教育目的论文; 通识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