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干预对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论文_钱雅珍

药学干预对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论文_钱雅珍

钱雅珍

(杭州市拱墅区小河湖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杭州310011)

摘要:目的:探究和比较药学干预对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成效的影响。方法:抽取2015年7月—2018年7月期间诊治的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400例患者资料,按药学干预前后将其分为干预前组200例和干预后组200例;干预前组患者给予采用常规抗菌药物管理,干预后组患者给予采用药学干预下抗菌药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及其费用的差异。结果:干预后组患者治疗期间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低于干预前组,抗菌药物费用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干预前组(P<0.05)。结论:在患者治疗期间采用药学干预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且确保了患者抗菌药物临床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

关键词:药学干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工作中,疗效较显著,但是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普及与种类的递增,不合理给药事件频发,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可能会引发多种药物不良反应与并发症。为此,收治住院患者1200例,均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将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5年7月—2018年7月期间诊治的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400例患者资料,按药学干预前后将其分为干预前组200例和干预后组200例。其中,干预前组患者(男120例,女80例)年龄介于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26±6.80)岁;干预后组患者(男110例,女90例)年龄介于3-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8±6.8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数据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普通药学管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药学干预,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2.1 创建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制度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基础,并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重点内容包括院内各科室的抗菌药物应用准则、送检率以及应用次数等。创建以医院领导为主要负责人,临床药师为组长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全方位严格监督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除此之外,必须在各个科室重点强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

1.2.2 加强培训

对各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学术研讨、专题讲座等培训工作,重点讲解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培训时要着重强调以下几点内容:预防和治疗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耐药性耐药菌种类和控制方式、抗菌药物分类等,还要重点讲解《国家处方集》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临床抗菌药物应用规则。定期组织各科室进行考核。

1.2.3 组织临床药师查房

临床药师要定期到各科和各站点讲解抗菌药的应用,仔细核实门诊处方,明确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数量和频率,着重关注产生异常药物,并查询其原因,以减少异常现象的发生。

1.2.4 分级管理各类抗菌药物

按照药物的特性、具体抗菌功效进行分类分级,并制定使用规范和权限。将药物分为三级,每个级别给予不同的应用规则,在实施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要特别注意特殊类药物的使用。

1.2.5 详细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信息

按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评估各个科室的病例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检查全院对抗菌药物是否使用合理,检查具体内容有专科抗菌药物使用、预防用药、治疗用药、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等。将检查和评估结果公示,制定奖惩制度。

1.2.6 加强药师和主治医师合作

药师要和主治医师沟通情况,明确既往抗生素使用情况、病史、药敏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和主治医师共同完成会诊、查房,了解详细情况,并准确提供药物使用频率和剂量,为临床主治医师提供药学参考,以制定最佳抗菌药物应用方法。若用药患者为危重症患者或者老年患者,必须进行药学监护,预防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比较干预后组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低于干预前组(P<0.05)。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

2.2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费用比较干预后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费用低于干预前组(P<0.05)。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费用。

2.3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干预后组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干预前组(P<0.05)。干预前后抗菌药物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2.4 常用抗菌药物DDDs值分布比较药学干预下,两组患者抗菌药物DDDs值分布均呈现下降趋势(DDDs值越大表示使用频率越高),但干预后组患者下降幅度较大,经与干预前组患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用抗菌药物DDDs值分布。

3 讨论

通过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专项整治和药学干预,可产生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实现了多方面,全面的监督和管理,从而不断形成正确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习惯,避免滥用,真正实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达到提高抗菌药物使用效率和减少不良反应、耐药的目的。分析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包括选药不当、不合理联用、用法用量不当、药物频繁更换等,将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更会影响到医院的形象与声誉。

3.1 抗菌药物使用制约因素

1)医师因素临床医师作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的主体,医师肩负着用药权利,但并非是医师均可对抗菌药物予以合理使用,个别医师由于对抗菌药物适用证、禁忌证知识掌握尚未充分,使之在缺少病原学检查指标的情况下,仅依据自身经验开具抗菌药物用药处方,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2)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的因素因诸多问题的限制,导致其对医学知识的认知存在偏差,特别是对抗菌药物类药物,难以精准衡量抗菌药物是否滥用或不合理使用带来的危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患者在就医时对抗菌药物的要求较高,即越贵越好,甚至在个别患者中由于“治病心切”心理的存在,在抗菌药物使用1d时无显著疗效时,出现改用/联用其他抗菌药物的现象,而这也会使患者出现药物浪费和耐药性等现象。

3.2 抗菌药物认知误区

目前,诸多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知存在不良现象,即存在炎症即可使用消炎药。若要保证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则需走出其认知误区。如:(1)最新、最好类抗菌药物。从整体上来看,并非是所有最新的抗菌药物效果越好,引起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均有待商榷,治病切记不可盲目给药,使用效果好、时间长的“老药”更为安全,否则不仅会出现抗菌药物浪费的现象,还会对机体正常菌群造成破坏。(2)联合给药效果佳。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中,明确指出若使用窄谱抗菌药物,禁忌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否则会滋生耐药菌。若诊断尚未明确,使之在出现经验联用药物的现象,若因联用不合理,则会呈现适得其反的效果。(3)频繁换药。部分患者在使用某种抗菌药物效果不显著或无效时,立即要求主治医师更换治疗药物,而过于急躁的治疗心理,使之在频繁换药的前提下,难以灭杀机体内致病菌,引起机体耐药性。另外,患者人为减少给药剂量,使之出现耐药性。该种用药认知思想是错误的,减少给药剂量、缩短给药疗程,均对机体耐药菌无任何影响,而只有在满足规定杀菌和抑菌给药浓度的情况下,才可杀灭细菌,否则会将其转变为慢性感染病,特别是在小剂量给药或间断给药的情况下,耐药菌滋生概率极高。

参考文献:

[1]刘地林.临床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3):122-123.

[2]路俊华.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产生的影响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8):145-146.

论文作者:钱雅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5月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4

标签:;  ;  ;  ;  ;  ;  ;  ;  

药学干预对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论文_钱雅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