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兼职阅读模式新探_实习协议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半工半读模式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半工半读论文,中等职业学校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9290(2008)0028-0046-03

所谓半工半读“对接模式”就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实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全方位、多层面、灵活性。半工半读“对接模式”的内容包括:一是活化教学制度,保证与社会需求对接;二是优化专业结构,保证与企业需求对接;三是深化课程改革,保证与岗位需求对接;四是强化实习管理,保证与职业教育发展对接。近年来,我校“对接模式”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在校学生人数由2002年的700人增加到现在的4500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达95%,做到了社会、企业、学生和家长都满意。

一、活化教学制度,保证与社会需求对接

1.山西经济的发展、企业技能人才的紧缺,为学校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石油价格的持续攀升,煤化工产业迎来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山西省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为适应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增长态势,制定了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新型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为掌握我省化工行业职工队伍状况,我们走访了3家大中型化工企业(一家国有企业、一家股份制企业、一家民营企业),并作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技术员中有53.6%来自职校生。可见,职业教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山西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的规划,企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实都为我们以煤化工为主的职业学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活化教学制度的具体措施

根据山西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校培训人群的不同需求,在教学制度上,我校把学生学制分为两段,即在学校学习理论、技能阶段和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具体做法是:①初中毕业学生学制有“2+1”模式、“2.5+0.5”模式、“1.5+1.5”模式。②高中毕业学生学制有“1+0.5”模式、“0.5+1”模式、“0.7+0.8”模式。③企业招工人员上岗前培训学制为3~6个月,根据岗位技能要求不同,实事求是地进行工艺流程和技能操作培训。④企业在岗人员培训学制为1~6个月,根据企业要求进行岗位技能强化培训。⑤社会急需人员培训学制1~3个月,根据需求单位进行对口技能培训。

在长短各异的学制设置中,有先学后工的,有先工后学的,也有工学结合的,都是半工半读的可行模式。这样既满足了技能培训的需求,又解决了受训者的基本需要。

二、优化专业结构,保证与企业需求对接

1.企业需求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十五”以来,山西化学工业依托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已基本形成了以化肥、甲醇、氯碱、合成材料、无机盐、橡胶加工、精细化工等以煤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体系,目前,太行山煤化工经济带和洪洞、丰喜、原平、朔同、吕梁、太原煤化工经济区等相对集聚的“六区一带”煤化工产业集群已逐步形成,为山西煤化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

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办学的目标,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要想做到“就业有路,服务到家”,就要根据社会、企业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原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和培养目标上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2.优化专业结构的措施

(1)拳头专业应为专业群服务。随着山西省煤化工企业生产链的不断延伸,企业对煤炭深加工项目不断增加,这就要求以培养煤化工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校,要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尽快调整专业,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做到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对接。近年来我校由原来的拳头专业化学工艺逐渐细化为煤化工专业、焦油加工专业、煤炼油专业、苯加氢专业等专业群。我们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教材、实施教学过程,基本做到学校发展与企业发展一致,学校人才培训和企业硬件建设同步进行。

(2)突出特色专业,向多元化发展。我们既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根据自身的办学方向和特色,扩大市场需求量大的、发展前景比较好的专业,也要及时关注市场趋向,建立一些自己具备条件的前瞻性专业,同时要巩固好自己的拳头专业,做到“能文能武”,培养多方面人才。近年来,我省六味斋食品有限公司每年都在我校招聘100多名学生实习、就业,但我们只有商务专业和财会专业的学生勉强算是对口,而多数是化工和分析专业的学生。另外,省内外每年都有许多服务性营销类企业需要人员,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学校今年增设了市场营销专业。这样在突出化工特色的同时,在商贸方面已有了财会专业、商务专业、公关专业、市场营销等专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拓宽了为企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的渠道,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深化课程改革,保证与岗位需求对接

1.现代职业岗位专业性、发展性的特点,为课程重组提出新思路

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职业发展向多方位、精细化发展,企业发展的规模、转型变化规律对岗位操作人员的需求向多层次目标发展。根据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方面的情况,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建立以“能力培训”为主导的课程观。①以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按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②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际操作训练为核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③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④建立专业课程的技能培养模式。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专业课程体系由企业(行业)和学校联合选定、调整。

2.深化课程改革的措施

(1)压缩基础课,增加专业课,树立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如把语文课由原来的一学年压缩到一学期,教学内容以岗位应用能力为主,采用普通话、仿宋字(企业制图、记录使用)、应用文等教学模块。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专业课需求决定,基本实现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对接。

(2)调整专业课,加大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如在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中,根据企业工艺流程的不同,可选择具体的讲解内容和讲授重点,比如化工原理、机械基础等课程,已经基本形成了“同课程个性化”教学模式。又如在专业课程时间分配上把专业理论课与实习实训课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有的专业甚至调整为1∶2,增加了实习实训课时间。学生按照“2+1”、“1+0.5”等模式,增加了在企业的实习时间。这些调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基本实现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实训课的对接。

(3)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就业岗位,满足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要满足行业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知识转化、适应社会要求的基本能力。如在确定化工专业培养目标前,我们派专业人员深入省内各大煤化工企业进行访问、调研,对化工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向进行了较全面的调研,并对未来化工行业一线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根据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估,构建了“任务引领型化学工艺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中根据企业岗位的任务需求,制定培养目标、选择课程项目和内容。这样增强了教和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基本实现了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需求的对接。

四、强化实习管理,保证与职教发展对接

(1)管理制度化。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制定了实习计划,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组织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建立健全学生实习管理的相关制度,如《学生实习管理条例》、《学生实习安全技术规程》、《实习带队教师管理实施办法》、《实习指导教师职责》等,对学生校外实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安排,对实习带队教师、指导教师实行责任制,对学生采用签订协议制。

(2)操作程序化。《山西省工贸学校校外实习工作程序》对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带队教师的工作程序、工作内容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对学生实习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也都作了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学生实习流程如图所示。

(3)考核规范化。实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实习期间工作表现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我们要求在实习结束时,每个实习学生应根据专业科室的要求,撰写不少于2500字的实习报告,实习带队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有责任督促学生写好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带队教师及指导教师应认真考核、严格评分,凡实习成绩不合格者不予毕业。为了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情况,实习成绩评定必须贯穿实习的全过程。具体评定办法是:实习成绩由厂方评定意见、实习带队教师评定意见和实习指导教师意见三部分构成,没有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的,实习成绩按不及格记。

职业学校试行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职业学校应致力于所在地区的需求及发展趋势,营造自身特色,并积极地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半工半读模式。当然,要做好半工半读工作仅仅靠职业院校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必须由政府部门从中协调和引导,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只有企业有了积极性,才能让半工半读试点工作及今后的推广有条不紊地进行。

学生实习流程图

标签:;  ;  ;  ;  

中等职业学校兼职阅读模式新探_实习协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