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研究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研究

王润格[1]2012年在《唐代田园诗概观》文中研究说明尽管田园诗研究一直比较发达,但因未形成明确的概念界定而众说纷纭,导致出现不少问题和矛盾。农事诗、悯农诗、田家诗甚至某些山水诗被混为一谈。文章认为田园诗从产生之日起,就应专指那些讴歌宁静优美的农村生活的诗篇,其实质在于文人的娱情养心、平衡情感。文章共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田园诗的发展历史,在比较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对此概念的内涵等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以史为线索,对唐代各期各家田园诗的思想内容等一一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提炼出了几个普遍的田园意象:竹篱茅舍、鸡鸣狗吠、菊花壶酒、渔樵耕读、牧童黄牛。进而指出唐“田园诗”实质上是唐代文人在仕途疲累之时,放眼农村,驰骋想象,用他们的诗人之眼,看他们愿意看的农村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然后创造出的一个怡心养神的精神家园。这座精神家园宛如纯美的空中楼阁,从现实的农村拔地而起,既矗立于文人的仕途之外,又矗立于文人脆弱的内心。它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平衡情感、怡情养心。但与陶渊明真纯朴野的田园诗相比,唐人的田园诗更像被化肥催出的大棚菜,虽枝壮叶肥,色泽鲜美,味道却差了很多。

杨雅淳[2]2017年在《论孟浩然诗歌与陶、谢的渊源关系》文中提出在唐以前,山水诗派和田园诗派这两个本是独立发展的诗歌传统,分别在谢灵运与陶渊明二人的努力下出现且形成独立的诗歌派别,并沿着各自的传统独立发展。而在唐以后,山水诗派和田园诗派却逐渐出现了合流的趋势。其真正合流,主要是在盛唐的王维与孟浩然两人手中完成的。这其中,孟浩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孟浩然之所以能将田园山水诗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前人山水诗和田园诗的艺术汲取。本论文旨在探讨孟浩然的诗歌与传统之间的关系,追溯其诗歌与“田园诗之宗”陶渊明以及与“山水诗之宗”谢灵运之间的渊源。深刻分析孟浩然对陶渊明其人的仰慕与学习;对陶、谢其诗的承与变,并联系整个山水田园诗的历史发展过程,联系盛唐的时代背景、孟浩然的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原因剖析其承与变的原因。本论文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分析山水田园的合流在孟浩然手中是如何完成的,即以叁人共同的“自然”创作理念为着眼点,由孟浩然将写意、兴寄等诸手法融入到山水诗中这一论点出发,深入探讨在山水诗与田园诗合流的影响下所体现出的表现与再现的合流这一问题。本论文试图在前人及现当代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以孟浩然诗歌与陶、谢的渊源为研究对象,旨在理清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发展脉络,从而肯定孟浩然对山水诗与田园诗的合流做出的重大贡献。

李晶[3]2010年在《唐宋山水田园诗之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勾勒山水田园诗孕育兴起继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山水田园诗在唐宋两朝的繁荣表现,从唐宋山水田园诗的整体风貌中,归纳出二者在诗歌表现上的相似之处:从山水田园诗歌意境美的发掘传承来看,唐宋诗歌都能关注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的和谐、自然宇宙与人生的和谐;从审美对象来看,都能以华夏的秀美山川河流作为吟诵的永恒主题,无论政治经济中心在南方还是北方;从诗歌表现的主要格调来看,借眼前山水田园书写爱国情怀始终是永恒的主题,无论是盛世太平的李唐王朝还是内忧外患始终困扰的赵宋王朝。在唐宋山水田园诗相同的基础之上,同样存在着不同:在题材范围上唐代诗歌多描写悠闲自得,宁静优美的山水田园生活,而宋代文人将描写领域扩展到更为真实的乡村泥土之中,写尽农事劳作,风土人情;在艺术追求上,山水田园诗歌从理想人生的精神家园所表现的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怀开始向更为贴近生活的充满“泥土和血汗的气息”(钱钟书《宋诗选注》)的现实迈进;表现主张上由强调韵味雅致到追求俗味。究其原因可能与唐宋政治经济背景的不同,儒释道文化融合格局的改变,诗人心态与审美追求的不同等有关。

张俊[4]2003年在《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研究》文中认为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向人们展示了襄阳和吴越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正由于其独特的隐逸经历和内在的朴野文化性格,导致其山水田园诗呈现疏淡的总体风貌。他不仅继承了大、小谢山水诗的创作经验,而且其山水诗艺术发生了明显的新变:(一)山水审美意识的转型;(二)山水题材内涵的丰富;(叁)取景意象和写景范式的变化;(四)质朴疏野的诗歌形式。在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接受过程中,孟浩然田园诗在田园主题、田园景色的实质及创作手法等方面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呈现了田园诗模式的时代转换。特别是他合山水田园为一体的创作技巧,是盛唐山水田园诗走向合流的明显信号,同时意味着山水田园之美与个性自由、风流洒脱的盛唐文化精神趋向有机统一。 同王维山水田园诗相比,在观照自然角度上,孟诗多为动态纪游,王诗多为静观写生;在抒情方式上,孟诗重主观抒情,王诗重客观描绘;在创作技艺上,孟诗重在诗法,平畅疏朗,王诗融汇诗画,精密雅致;在体裁上,孟诗重五言,王诗众体兼工;在风格上,孟诗更显疏淡、朴素,王诗则于冲淡之外别有精工秀丽。王孟创作差异,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山水田园诗的共时性演变。

郭小稳[5]2013年在《王维与园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全盛时期的王朝,跨越唐朝盛世的王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诗人,更是一位在书、画、乐、园林等方面都有丰硕成就的人。他的诗歌为人吟诵、他的画作为人模仿、他的音乐为人流传、他的园林为人游赏、他的故事为人传唱。他是一个”全面的典型”;他是一个独立的范式;他奠定了“唐音正宗”;他设计并建成了着名的文人园林——辋川别业,开辟了自然山水与文化结合的辋川模式,尝试了中国自然山水园向文人园的转型;他对后世文人园有着巨大影响。目前国内外对王维的研究集中在从文学角度去分析王维的思想和作品,并且研究得比较充分,分析得也比较透彻,研究的水平比较高,然而缺乏了从造园的角度去对王维这个造园家的研究,缺乏作为一个专业的园林设计工作者对于王维的园林观的研究。本课题就从王维的生平经历、思想转变、交游场所、个人喜恶等方面来分析那个时代的文人对园林的看法,并从他留下来的诗集、绘画、文章、园林来分析他的造园方法,系统地、元素化地分析他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再结合诗人生活的社会背景、生平经历等来分析和研究作者的园林审美观。对造园家王维的立体化分析,让我们了解了唐朝那个时代中国园林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状况,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时期的园林建设审美与倾向,推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的造园学理论,对现代的风景园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晓琳[6]2013年在《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孟浩然以其山水田园诗的成就,使他早于王维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沿袭中国古代传统诗歌的古朴作风,继承了魏晋时期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歌的写作技巧,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发展到更加纯熟的境地。孟浩然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在行旅漫游和日常生活中,使情与景交融,处处体现出以自然为最高境界的处世哲学。在诗人的笔下,山水田园已不再是简单的审美对象,而是与诗人平等共生的另一主体,是与诗人的命运休戚相关的生态造化。始终以一种渴望回归自然的生态取向,与山水田园进行心灵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着诗人的审美和精神的双重追求。孟浩然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也蕴藉着深厚的美学况味。“顺应自然”,“诗意地栖居”,在自然中寻求人生的安顿,这是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带给我们的生存智慧,同时也为我们这个时代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资源。本文从生态美学视角研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诗歌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及其美学内涵。首先,追溯孟诗中生态美学思想形成的久远的文化渊源,其中古代哲学思想承传和盛唐的审美意识的浸润以及盛唐文化风尚的影响是主要成因。其次,从诗集入手,分别从生态自然观、生态共生观及诗意地栖居在理想式的生态家园叁个方面对其诗歌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进行美学解读。最后,在总结孟浩然诗歌创作时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态度中为人与自然重返和谐统一指明方向。

周秀荣[7]2007年在《近六十年唐代田园诗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对建国以来唐代田园诗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回顾与评价。主要从唐代田园诗研究的发展历程(叁个发展阶段)、研究的基本格局(整体研究和重要作家作品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指出近六十年来唐代田园诗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整体研究不够全面、深入;作家作品研究极不均衡;研究选题重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定模糊等。

杨卫丽[8]2012年在《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异同论》文中指出本文主要是对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文章先简单介绍了盛唐之前的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概况,然后从思想感情、艺术特色以及地位影响叁个方面分析了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异同。在思想感情方面,两位诗人既有情感上的共鸣,也有情感上的差异。情感的共鸣表现在两位诗人在诗中都抒发了山水田园之乐,表达了隐逸之趣,以及对理趣的感悟;情感的差异则表现为在理想抒发、现实之慨、思乡念友送别之情叁个方面的不同。第叁章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共分五节进行分析。第一节是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比较,分析突出了王维的彩绘特点和孟浩然擅长白描手法,以及两位诗人融声入诗的共性;第二节在艺术构思方面分析时空配合在诗中的体现,以及动静互衬的使用效果;第叁节对两位诗人在诗中常用的关键字构成的意象群进行了分析,两位诗人共同常用的关键字是“清”、“空”、“深”、“闲”、“幽”、“远”,王维使用“清”、“空”字的比例较大,孟浩然使用“清”、“幽”字较多。王维还常用“静”、“轻”、“悠”字;第四节论述了两位诗人诗中体现的意境,“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在诗中的不同表现;第五节从叁个方面总结了艺术风格,一是两位诗人共同的艺术风格——清淡闲雅,二是王维另有空静悠远的风格特色和孟浩然别具清幽恬淡的特点,叁是两位诗人在诗中还都具备雄阔壮逸的诗歌风格。第四章总结了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地位和影响。王维是山水田园诗史上取得了最高成就的诗人,而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史上大量创作的第一人。同时,王孟诗派的创作将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对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黎萌[9]2013年在《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山水田园诗的认知分析》文中认为认知语言学和文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和相互渗透促使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的诞生——认知诗学。这一全新解读方法重在从心理认知过程及其规律阐释文学作品结构、语言选择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诗学的主要基本思想之一,它源于完形心理学家对视觉感知的研究成果。该理论是建立在凸显观的基础上的。处理凸显观的核心便是图形背景分离原则。完形心理学家将拥有较为完整的结构、易获知觉者注意从而从其它事物中凸显出来的“前景”归类为图形,而背景是退到“后景”中来烘托前景的其它事物。有形状、结构和较强的连贯性是图形的基本特点,而相反,背景则缺乏结构和形状,连贯性较差。可见,图形相比背景而言更为突出,更易辨认和记忆,并且在主观上与知觉者的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有紧密关系。山水田园诗最早开始于东晋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到唐代,王维、孟浩然时期达到顶峰。山水田园诗主要描写的是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此类诗歌以田园风光为背景,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画面感强、画面转换丰富、以文引图传意巧妙,具备了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的语篇特征。本文以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为对象,将认知诗学理论体系中的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应用于其田园山水诗的分析当中,从诗歌的动态感,诗人情感和构图叁个方面,以图形背景关系为着手点,对田园山水诗进行认知分析,剖析读者在理解和赏析诗歌时的心理动态过程。利用图形背景理论进行分析,可以摒弃那种印象式的阅读,做到精确而系统地分析读者阅读文学文本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弥补了前人在山水田园诗上多以文本为主体进行研究而造成的空白,并从读者角度重新解读诗歌并再次验证图形背景理论的阐释力,为今后诗歌的分析提供新的角度。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前言,介绍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以及论文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在此章中,作者就国内外对图形背景理论的研究以及已有的相关田园山水诗赏析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理论框架的阐述在本文第叁章进行展开,进一步探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作者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进行认知解读,并揭示读者在诗歌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认知处理过程;本文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简要回顾了图形背景理论的原理,并重申了本篇文章的意义及其局限。本研究表明,诗歌欣赏过程中的动态运动可以被理解成为“图形”和“背景”的产生、交替过程,能够揭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认知处理过程,也最终证实了图形背景理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强大的阐释力。

岳娟[10]2015年在《唐音的代表——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文中指出山水田园诗在盛唐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是孟浩然和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冲淡"、"清芬"的风格特点更是被后代视为"唐音"的代表,本文将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诗歌风格、诗歌体制、其山水田园诗的接受程度以及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比较四方面论述其成为"唐音"代表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唐代田园诗概观[D]. 王润格. 青海师范大学. 2012

[2]. 论孟浩然诗歌与陶、谢的渊源关系[D]. 杨雅淳.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3]. 唐宋山水田园诗之比较[D]. 李晶. 西北大学. 2010

[4].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研究[D]. 张俊. 安徽大学. 2003

[5]. 王维与园林[D]. 郭小稳. 天津大学. 2013

[6].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研究[D]. 陈晓琳. 广西师范大学. 2013

[7]. 近六十年唐代田园诗研究述评[J]. 周秀荣.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

[8].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异同论[D]. 杨卫丽. 山东大学. 2012

[9].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山水田园诗的认知分析[D]. 黎萌. 北京林业大学. 2013

[10]. 唐音的代表——孟浩然山水田园诗[J]. 岳娟. 赤子(上中旬). 2015

标签:;  ;  ;  ;  ;  ;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