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文化观念的变迁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文化观念的变迁_市场经济论文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文化观念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中国文化论文,市场经济论文,试论论文,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26(2002)03-0028-03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社会几乎是跳跃式地发生着沧桑巨变。经历着由传统农 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转型过程,以及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 制的转轨;由封闭格局向全方位开放格局的转变;由惟我独尊到走向世界的视角转换。 与之相伴随,当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方式、精神世界、制度规范以及行为方式都发生着 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即由经济结构转型所影响与决定的文化观念的变迁。铺叙起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质文化观念由贬抑人的物质需要向尊重和满足自我正当利益最大化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儒家伦理原则崇尚“喻于义”的“君子”,轻视“喻于 利”的“小人”。新中国建立后的相当长时期里,曾竭力排除人的实际物质需要,压抑 人的实际物质欲求,独尊道德、信仰、理想、未来等精神的东西。在精神和物质关系上 我们不否认物欲膨胀和利己主义泛滥会造成信仰危机和精神迷失,但过分强调精神追求 而贬抑正当的物质需求,实际是有悖于人性自然和市场经济原则的。

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采取的一种较高级的经济手段和资源配置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的生产依赖其他一切人的生产,依赖于生产者互相进行其 交换产品的社会关系,个人的活动及其产品只有通过交换转变为市场的交换价值和货币 形式,从而被社会所接受,即只有通过这种“物”的方式——生产和占有物质产品及其 交换价值,才能取得自己的社会权利和确证、实现自己的价值。质言之,市场经济最终 会表现为人对物的依赖,它使个人的需要、能力、关系和个性等,都必须通过劳动产品 的交换来实现和确证。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决定人必然追求物质利益。价值规律所客观 规定的优胜劣汰,激励创新原则,使每个市场主体都必须首先追求和满足自我正当利益 的最大化。正如恩格斯所着重指出的,人是现实的和历史的,一切现实的都首先是物质 的,而物质需要的满足,就叫功利主义或通常所说的利益。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 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惟有利益才能满足个性的一切器官的需要。

我们在这里所论述的物质需要或利益并不是最终导向绝对的自私自律和物欲膨胀。事 实上,每个市场主体在追求和满足自我正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客观上会增进公共利益 ,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这是合乎规律的。我们的一切制度政策的制定,在尊重这一自 然法则的前提下,通过规范和完善市场秩序,最大限度地刺激人为实现其利益而焕发其 进取精神,通过竞争机制保证每个劳动者个性和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的制度才 是最好的制度。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利益驱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自我正当 利益最大化成为每个人一切创造创新活动的原初动力和自我激励机制,我们理解并尊重 这一自然法则,在此前提下,完全应该乐观地预见一个个人、他人、集体和社会双赢互 利的客观结果。

二、精神文化观念由超功利向市场化、商业化转变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它必将横扫一切计划经济的残 余将一切生产活动都编织进市场原则体系。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 ,金钱被上升为社会的至尊,货币成了万物的刽子手,一切物,无论是商品与否,都可 以转化为货币,一切都是可以买可以卖的,流通变成了社会的大蒸馏器,一切都抛到里 面去,为的是要当作货币结晶再流出来,连圣骨也不能抵抗这个炼金术,人间商业范围 以外的比较微妙的圣物,是更不能抵抗了,不仅商品间质的差别,会在货币上面消灭, 货币当作彻底的平均主义者还会把一切的差别消灭。”[1](P112)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 这样一个事实,市场交换最终会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自然尺度,精神产品也不例外。

传统观念中,我们往往视市场行为为世俗的活动,而视精神文化生产为超世俗和超功 利的活动。二者之间是相排斥和对立存在的。但是随着与现代化、大众化(大众文化消 费)紧密相关的文化工业化现象的出现,精神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商业化已经客观存在 ,并对我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作用与影响。尽管有人说“精神文化产品的工业化”是“文化最悲哀”的发展,但是,来自书斋的慨叹和谴责,根本无法更改市场经济的规律,也不能解决大众文化消费这一与大众物质消费同等重要的现实问题。诚然,文化工业产品最初是伴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在消费和娱乐的幌子下向我国文化领域渗透的,其中挟杂着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传播,某些低劣的严重反文化内容一起走进国门,但如果我们只凭这一面就拒斥资本输出,是有失偏颇的,而应该同时看到资本输出的正面的历史合理性与时代进步性。不难看到,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和国际互联网平民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精神文化商品的渗透力会愈加强劲,对此过度悲观和竭力排斥都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惟一的办法只能是顺应市场潮流,更新观念,调整思路,规划发展战略,占领市场,参与竞争,满足需求。

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人们的理想失落感、 信仰缺失感和精神危机感。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造成了价值失落,当代中国 人正经历着精神上前所未有的大裂变。重塑价值准则,解除心灵困惑的重要职责,必须 依靠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生产来完成。顺应时代潮流,以突出民族性、现代性、多样性 的精神文化产品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大众精神文化消费 要求,走市场化、大众化道路,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精神文化产品市场化商业化的负面影响,要不断地对其加以引导 和优化,使其不偏离我们主流文化的方向。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 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总原则指导下,以健康的积极向 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在寓教于乐中获得有关伦理、道德信仰、世界观、行为规范 等方面的教育。处理好精英与大众,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高雅的艺术内容与完美的形 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商业化、市场化不是“文化的悲哀”,而是文化现 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制度文化观念由重经验和权力主导向重理性、法制主导转化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发展不充分,社会化大生产规模小,社会管 理和制度政策制定主要是传统式的、经验型的,决策往往由权力意志来决定。随着现代 科技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特别是市场经济 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它客观地要求制度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具有合理性、规范性、能 动性与科学性,要符合执行者的心理和行为自我取向,要合乎客观规律。市场经济是一 种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经济运作机制,必须依靠人的理性认识去认识自我,把握市场本 质和发展规律,以精细的理性计算使市场要素优化组合。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中,市场管理随意性有余而程序性不足,人治有余而法治不足,笼统有余而量化不足, 都必须通过树立健全的理性精神而加以改变。

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传统制度文化重礼轻法,重官轻民,重实体轻 程序,重特权轻民主,权力至上义务为本,使得我国在实行法治的过程中,遭遇“瓶颈 ”障碍。但是法律制度作为经过历史筛选的先进的社会生活制度,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 必然选择。“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2](P2476)。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主要是 :在法律与主权者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而不是个人意志凌驾于 法律之上。制度立法才能使人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力,制度立法才能有 效地制约和控制公共权力,抑制腐败,依法行政。法律制度本身所强调的是一套民主、 公正、自由的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作为先进文化的表征,是社会文明 进步的重要标志。法律制度的形成和运作机制必然会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制度文化,是一种能够充分保障法定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文化,保障 市场主体平等、等价、有偿原则的文化,而只有法律制度文化才能够回应市场经济的要 求。

正因为如此,依法治国已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制度载入宪法,各种法律制 度的不断出台,社会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 日趋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正逐步走向现代化。

四、行为文化观念由重群体和谐、重人身依附向自主自律转变

传统文化往往以是否合礼俗来评判个体行为,重群体和谐。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人的行为的受尊重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天给定的血缘、血统、家庭、出身、身份和 门第。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的行为选择依赖于组织单位,依赖于上级长官意志。市场 经济体制的确立,客观上要求每个主体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 展的独立主体,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并能自觉承担责任。因 此,在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只有当人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格和能力,能 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即独立自主地主宰自己的经济活动时,他 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市场经济要求人必须完全从对政 府和对长官意志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独立自主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每个市场 主体必须以其独立的优势取胜,以其独特的产品,独特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独特的竞争能 力进入市场。也可以说,市场经济是选择性经济,每个个体都享有均等的选择机遇,因 而每个市场主体都必须自主选择,并且对选择行为独立承担责任。

人的行为方式是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市场经济是现代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必然客观 要求人的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进取精神是现代行为方 式的意识主导。摒弃出身门第、亲属关系、等级特权观念,主要依靠自我奋斗获取在经 济上和政治上的地位,敢于冒险,能够承受失败,宽容与理解新生事物等构成现代行为 方式的基本特征。

总之,就一个民族来说,文化观念,聚合着各种文化的本质属性,是民族生存、延续 、发展和繁荣富强的精神支柱。建设具有民主内涵、创造活力和科学特质的新文化,是 文化自身进步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收稿日期:2001-12-25

标签:;  ;  ;  ;  ;  ;  ;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文化观念的变迁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