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华
黑龙江省通河县中医医院 150900
摘要:目的:探讨对高血脂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方法:本资料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2例高血脂患者为试验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19例(61.29%)、有效10例(32.26%)、无效2例(6.45%),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显效12例(38.71%)、有效11例(35.48%)、无效8例(25.81%),总有效率74.19%;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出现1例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3.23%;对照组出现肌肉酸痛2例,胃肠道反应3例、转氨酶升高2例,发生率为22.58%;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高血脂疗效显著,同时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高血脂
高血脂症为机体内脂质代谢异常疾病,该病是导致心血管发病的危险因素[1],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该病,该病发病率逐渐升高。近年来中医治疗高血脂取得显著效果,同时安全性较高。本研究通过对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血脂症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2例高血脂患者为试验对象,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疲倦、肥胖等临床症状,均符合高血脂的诊断标准,即总胆固醇含量在6.22mmol/L及以上、三酰甘油含量在2.26 mmol/L及以上、高密度脂蛋白在1.04 mmol/L及以下或低密度脂蛋白在4.14 mmol/L及以上。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过敏患者。对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组,观察组男15例,女16例;年龄43~75岁,平均(58.4±4.2)岁;病程1~10年,平均(4.6±1.8)年;体重58~95kg,平均(78.4±5.2)kg;对照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42~78岁,平均(58.2±4.5)岁;病程1~9年,平均(4.3±1.7)年;体重56~97kg,平均(78.7±5.5)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性强。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非诺贝特片治疗,口服非诺贝特片每次0.1g,每日3次,疗程为4周;观察组给予患者中医辨证治疗,将患者分为脾虚湿盛型、痰浊内阻型、肝肾阴虚型。①脾虚湿盛型:患者症状为身体乏倦、少气懒言、腹胀纳呆、大便溏稀、小便清长、下肢水肿、舌苔白腻、脉缓无力;采用以益气健脾、祛湿化浊治疗,药物选择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药物组成为党参10g、茯苓10g、白术6g、山药10g、何首乌15g、郁金10g、丹参15g、泽泻10g、决明子15g;②痰浊内阻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形体肥胖、肢体沉重、舌苔浊腻、脉弦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采用化痰降浊治疗,药物选择温胆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为丹参15g、泽泻15g、何首乌15g、郁金10g、半夏6g、枳实10g、陈皮6g、茯苓10g;③肝肾阴虚型:患者表现为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口渴、五心烦热、苔少、脉细数。采取滋肝补肾治疗,药物选择一贯煎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北沙参10g、麦冬10g、当归10g、生地黄10g、枸杞子10g、川楝子10g、丹参10g、山楂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疗效判定根据患者血脂相关指标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判定,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显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检查显示,TC相比治疗前降低20%以上,或HDL-C降低在0.26mmol/L以上,或TG相比治疗前降低超过40%。有效:患者症状有改善,检查显示,TC相比治疗前降低10%以上,或HDL-C降低在0.104~0.26mmol/L之间,或TG相比治疗前降低在20~%40%之间。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TC、HDL-C、TG变化未达到以上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19例(61.29%)、有效10例(32.26%)、无效2例(6.45%),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显效12例(38.71%)、有效11例(35.48%)、无效8例(25.81%),总有效率74.19%;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出现1例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3.23%;对照组出现肌肉酸痛2例,胃肠道反应3例、转氨酶升高2例,发生率为22.58%;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高血脂症在临床上非常多见,使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临床治疗多采取药物控制,西医可达到一定效果,但并发症较多。近年来中医治疗高血脂取得了一定进展。该病属中医痰浊、血瘀等范畴[2],中医认为该病为随着年龄增长,脾脏逐渐衰弱,在禁食油腻、刺激性食物等对脾胃造成损伤,当脾气不足时,导致痰湿内生、血脉瘀滞[3]。根据患者症状进行辨证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74.19%;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出现1例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3.23%;对照组出现肌肉酸痛2例,胃肠道反应3例、转氨酶升高2例,发生率为22.58%;差异显著,P<0.05。体现出中医辨证治疗高血脂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石鸿艳.浅谈中医治疗老年高血脂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8):4787-4788.
[2]王鸣,刘志诚,徐斌.温针灸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8):76-78.
[3]何晓虎.中医辨证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7,(9):52.
论文作者:杨淑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患者论文; 高血脂论文; 中医论文; 对照组论文; 有效率论文; 药物论文; 差异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