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然气论文,机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清洁、高热值的常规能源,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阶段使用天然气代替高碳燃料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国家长期实行的低价政策却导致天然气资源需求过度膨胀,利用效率低下,国内天然气市场出现供应难的局面。
一、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历史演变
我国天然气工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一五”时期,全国天然气产量合计为1.4×108m[3],天然气价格最早制定于1957年,其井口价格为每千方70元。历经50多年的摸索与改革,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的国家定价阶段。1993年以前,国家对天然气井口价格一直实行单一的国家定价。在这一阶段中按照制定价格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58~1981年,鼓励用气时期。1958年,原石油部为了鼓励就地用气,将气价下降为每千方30元。之后由于天然气成本过高,勘探开发资金不足,国家曾先后三次调整气价。第二个时期是1981至1991年,常数包干,“以气养气”时期。国家在这一时期对计划外天然气实行高价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勘探开发基金的筹集。此外,1992年国务院颁发文件规定,四川天然气实行包干内外价格并轨,并根据各用户性质不同实行分类气价,其他油田天然气出厂价格不并轨。
第二阶段(1993年至今):国家定价、国家计划指导价并存阶段。
这一阶段,国家对天然气价格做了重大改革。首先,由于社会转型,市场在价格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放松了企业气价管制,实行了企业自销天然气价格政策。其次,1994年,国家再次调整天然气价格,天然气包干内外井口价格完全并轨,企业自销气价格围绕中准价可以上下浮动10%。
二、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现状及其弊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用行政手段来确定气价的局面已经有所改观,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中发挥了一定的基础性作用。但是与国际上相比,我国天然气价格变动还不能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天然气定价机制还存在弊端。
1.我国现行天然气定价机制
目前,我国天然气实行的是政府指导下的“双轨制”价格。其定价机制为:国家制定计划内天然气井口价格和计划外井口销售指导价格,自销气价格可以由供应商在中准价上下10%范围内浮动制定;天然气管输费的制定原则为成本加利润原则,保证不低于12%的内部收益率,实行新线新价,允许供需双方协商定价;净化费由天然气生产商制定,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天然气销售以油气田企业为主,直供大用户。城市用气则实行城市门站交气,再由城市燃气公司分销。
2.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弊端
首先,长期的低价政策影响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能源、原材料的价格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但天然气行业却由于政府管得过严,其价格严重低于国际天然气价格和相关替代能源价格。与相关替代能源价格相比:据有关测算,天然气热值为每立方米8700大卡,与原油、液化气的热值比分别为1:1.15:1.38,但其价格却仅为原油价格的30%左右。
其次,低价导致天然气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利用率偏低。
天然气市场持续低价政策导致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消费企业在利润的刺激下纷纷上马,增强需求。能源消费市场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油改气”、“煤改气”热潮。同时,天然气的低价政策更使得下游企业缺乏改进生产设备、引进先进技术的决心,天然气的有效利用率严重偏低。这种不正常需求的膨胀,利用率的偏低以及资源的有限性,致使天然气生产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再次,“双轨制”价格政策矛盾越来越突出。
在天然气价格长期偏低,生产企业亏损,天然气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天然气自销气价格政策,有效地调动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但是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的逐年增加,实行双轨制价格管理方式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是天然气生产企业希望增加自销气量减少计划内气量,而消费企业则希望增加计划内气量,减少自销气量;二是由于计划内气实行分类定价,导致同处于下游企业的天然气成本不同,有违公平原则。
种种弊端,都源于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不完善,灵活性不强,反映市场变动迟缓。因此,改革我国现行天然气定价机制,逐步推动天然气价格并轨,提高天然气价格,理顺比价关系已是迫在眉睫。
三、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必然性
从国际上看,天然气价格普遍经历了管制到解除管制最终实现市场化的过程。英国的天然气供应主要靠进口,因此政府实行了较长时间的管制,曾一度出现管制过严的情况,直到1988年英国才实行天然气消费结构改革。历经10年时间于1998年完成竞争机制的引入,完全市场化。
相较于国际天然气市场发展状况,我国国内天然气市场发展速度就显得尤为缓慢。价格机制问题导致天然气资源枯竭速度加快,市场利用率偏低。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我国天然气资源相对匮乏,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而天然气低价政策更加剧了市场的过度需求,造成天然气储量急剧下降。从天然气工业发展角度看,我国长期实行的天然气低价政策,导致天然气消费市场出现混乱局面。为满足国内需求,国家需大量进口天然气,对国际依存度越来越高,这将严重危害到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因此只有改革天然气定价机制,增强市场调节力度,抑制恶性循环,才能保证天然气工业实现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日趋合理,天然气价格将逐步与国际接轨,真正反映天然气商品的价值。为此,现阶段我国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建立健全与天然气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天然气工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法律保障。国际上,天然气工业达到成熟期的国家均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与天然气价格管理有关的会计制度、运价率与运价规则、运输和销售等环节提出了明确的管理规定。而目前,我国天然气行业立法严重缺位,少数涉及石油天然气的法律都是覆盖面窄,适用期短,权威性差的法律条款,没有专门法律规范这种自然垄断领域的经营行为。因此,国家在逐步放开天然气价格管制的同时,以保证天然气市场竞争有序,价格稳定,进而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2.设立独立的天然气市场监管机构
独立的天然气市场监管机构有利于促进天然气工业健康稳定发展。在国际上,欧美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均已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对独立的监管体系,对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业务活动实施监管,而我国由于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市场体系尚未成熟,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竞争机制不发达,独立的天然气监管机构在我国的生存空间很有限。因此,国家在能源领域不断市场化的过程中,应立足于我国国情,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决策与监管的关系,独立于同级政府依法建立天然气监管机构。
3.放松管制,引入竞争
目前,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天然气工业较成熟的国家都已开放天然气井口价格;英国天然气销售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对上游和下游用户无过多的限制。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在天然气行业管制方面存在管得过多、管得过严、管得不到位的问题,如严格制定井口价格而不考虑上下游企业利益矛盾问题,导致上游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下游企业不考虑天然气利用率等。因此,现阶段我国应该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放松管制,引入市场化理念,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天然气工业进行调整:一是加大天然气上游企业勘探开发基金的财政投入,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同时适度地增强液化天然气的进口,以对国内企业形成竞争压力;二是政府从税收、环保、技术等角度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需求膨胀,调节天然气消费结构,促进天然气市场发展。
4.实施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战略
众所周知,我国是能源需求大国,国内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国际能源风险的加剧迫切需要我国寻求一条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小范围内,从我国周边国家的天然气资源量来看,俄罗斯天然气资源总量为236.15×104亿立方米,预计每年可以向我国供气455~555亿立方米;中亚地区资源总量为30.75×104亿立方米,预计每年可以向我国供气300亿立方米。周边国家的天然气供应量就可以满足我国目前的天然气进口量。因此,我国应加快实施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战略。首先,把能源外交作为我国外交任务的重点,积极参加国际能源组织,加强与俄罗斯、中亚等地区的能源合作,分散天然气进口地,趋利避害,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其次,鼓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内大型石油公司加强与产气国企业合作,共建天然气加工企业,保证我国能够获取足够的天然气资源。再次,保证能源品种和运输方式多元化。除进口管道天然气,也要考虑到液化天然气的引进。通过理性分析工程方面(技术方面和经济方面)、社会经济学方面和生物物理学方面的问题,选择多条有效的进口路线。
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问题,必须完善我国天然气法律法规体系,转换政府职能改进政府监管,采用多元化进口策略。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把天然气企业推向市场,最终实现天然气价格完全市场化。
标签:天然气工业论文; 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论文; 能源论文; 价格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