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野下的现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心-边缘”模式越来越强烈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视野下的现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心-边缘”模式越来越强烈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从世界性视角考察现代资本主义——“中心——外围”格局愈演愈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性论文,愈演愈烈论文,视角论文,格局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的这一段论述,告诉我们在当代究竟应该如何实现用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又把马克思主义自身推向前进的庄严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运动及其归宿。本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变动,这些变动的实质和走势如何,是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不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资本主义是一种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从来就不是局限于个别国家或地区的孤立的现象,而是一种世界规模的、以日益广泛日益紧密的国际纽带为必要前提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社会化大生产、发达的市场经济和资本无休止的增值需求,决定了它本能地追求无限制的扩张,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方面,采取各种足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渠道和手段,展开以全世界乃至外层空间为扩展范围的各种活动。一句话,它不断地按照自己的面貌和需要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对这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的资本主义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进行过深刻的剖析和生动的描述。

近百年来历史的变迁,已经使资本主义的世界性进程以及反映这进程的理论认识,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大大向前推进了,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和问题。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所揭露的资本主义实质并没有改变。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剥削本国劳动人民,而且需要把剥削的触角伸向其他国家,伸向世界各地。对内的阶级压迫和对外的民族压迫,两种压迫,两种不平等,构成支撑资本主义制度的两个支柱,形成维系资本主义生命的两个源泉,二者缺一就不是资本主义。

既然资本主义是一种世界体系,我们就要把它作为具有世界性联系和社会关系的整体加以观察。为了全面认识资本主义,虽然也需要对某些国家和局部地区进行个案分析,但应当首先确认该地区或国家在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位置和功能,进而审视它们在这一体系中的演变过程和运作机制及其各种因果关系。因为正是资本主义的世界进程本身的客观规律,决定着这一体系各个部分的发展内容和发展形式。每一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动向,都是为了适应这一体系的整体需要而作出的反应。所以,诸如发达与不发达、富裕与贫困、先进与落后、稳定与动荡等形态各异的表象,固然是这些地区和国家内部矛盾的反映,而且也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变化在其不同组成部分上的体现。在这里,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往往融为一体,很难机械地加以区分。

资本主义体系的“中心—外围”结构

资本主义把世界上原本分散孤立存在的、甚至相互隔绝的各个地区和国家联结成一个整体,使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没有这一进步,后来社会主义的世界性进程,便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这个过程从一开始就生发出令人惊心动魄的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图像,即强大富裕的一极和贫穷弱小的一极共存。国际上许多有识之士,把这种现象概括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外围”结构。所谓“中心”,即欧美和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外围”,即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心——外围”体系的构成和动作,以中心的主宰优势和利益至上为原则,外围则处于依附从属地位。中心国家依仗强大的科技能力和资本积累能力,获得了大大高于外围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产品成本的下降,却没有降低产品的价格,也没有改变初级产品的贸易比价,外围国家并不能通过国际贸易真正受益,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在这种国际经济关系中,外围国家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的收入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因素,特别是外贸、外资和国外技术。中心国家的发达是靠剥削外围国家,使后者处于不发达状况才得以实现的。简言之,离开中心国家的发达来解释外围国家的落后,或者离开外围国家的落后来解释中心国家的发达,都是不符合历史和现实真相的。

在18—19世纪,区区英伦三岛竟然以“世界工场”、“资本的首都”、“日不落帝国”称雄于世,盛极一时,难道不是受惠于遍及全球的殖民地、附属国源源不断的“输血”和“纳贡”吗?后来,美国的崛起,也是因为身边有一个通称“美国的后院”的广大富饶却贫弱的拉丁美洲;日本的崛起,同样是由于身旁有一个广大富饶但贫弱可欺的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这都是铁的历史事实。二战以后,原有的西方殖民主义体系虽然在民族独立运动的冲击下土崩瓦解了,但“中心——外围”的大格局,不仅没有改观,而且愈益变本加厉。世界上现有约200 个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国家,处在中心位置的发达国家不过20多个,主要是七大国;其余绝大多数都属于欠发达或不发达国家,其中,列入最不发达国家的,据联合国统计,1971年25个,1981年增至39个, 1994 年达到48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达13亿之多,占世界总人口的1/5,90%以上在发展中国家,比20年前增加40%。可见,为了使我们对资本主义世界得到一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不能漠视这一严峻的事实,不能只注视发达国家,而置众多不发达国家于不顾。

南北两极的对立与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剥削关系,不仅存在于某一国家内部,而且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即在全世界建构起并且不断地再生产着一种“剥削链”。这是资本主义区别于奴隶制度、 封建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 1405—1433年我国郑和的7次出航,同60年后西方哥伦布的探险, 其目的和社会意义完全不同,便足以说明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一国和数国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总是需要相对落后于它的一大片国家和地区。后者为前者提供资金、原料、市场、廉价劳动力,提供进一步扩张的空间以及回旋缓冲的余地——转嫁危机和困难的地带。换言之,资本主义所具有的国际性、世界性,其另一面便是强烈的竞争性、排他性。这样两个方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先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待邻国、别国的态度和政策,不是“同类相求”、“同舟共济”,而是“同类相斥”、“同室操戈”。它们虽然对别国宣扬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却极力阻挠人家发展民族工业,更不愿意看到别国成为同自己相抗衡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有甚者,如毛泽东所说,“先生老是侵略学生”。进入本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形势和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再反对亚非拉地区的国家谋求民族独立,发展本国工业和经济,但是却力图迫使这些国家只限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初级产品或半成品,继续扮演西方国家经济政治附庸的角色。

当然,同60年代以前比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与剥削,确实“高明”、“精巧”得多了。它们充分动用现代经济机制和手段,利用自己居于支配地位,即以不正常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世界贸易体系,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世界金融体系,以及通过技术的援助和转让,以“巧取”达到“豪夺”之目的。这些“现代化”的机制和手段,较之殖民主义时代似乎“文明”了许多,但是发达国家从中获得的暴利和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恶果,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从70年代起,西方跨国公司直接和间接控制了发展中国家的矿产物和金属资源的75%至90%,农业原料的30%至40%,食品出口的40 %。 又如, 发达国家出口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从1981 —1983年的63.4%,上升到1987—1989年的70.1 %, 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6.5%降至20.4%。同期,发达国家的进口从64.4%增加到69.6%,发展中国家则从25.6%降为20.3%。1992年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为1.51万亿美元,拉美地区负债率最高时曾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4%,出口收入的3.8倍。这种主宰与依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并不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是这种世界体系运转的必然结果。

贫富两极严重分化的国际转移

140多年前, 马克思指出:“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775页)这个事实是不是已经变成历史的陈迹了呢?只要我们把视线转向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向这些国家亿万劳动人民的处境和命运,答案应该是明确的。

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剥削的重点、劳动人民的贫困化和贫富两极分化,出现了国际转移现象,即更突出地表现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表现在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许多实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顿,债台高筑,人才贫乏,资源外流,通货膨胀,民不聊生,政局动荡,战乱连年不断,群众流离失所……这些国家的贫穷、落后、愚昧,同发达国家的奢侈、豪华、浪费,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这难道不是一副人所共见的可悲可叹的世界图像吗?

据一些国际组织和外国传媒提供的统计数据:1987 年占世界人口 16.2%的发达国家占有世界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81.5 %, 而占总人口83.8%的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仅拥有18.5%,其中占总人口64%的低收入国家仅占4%。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1950 年发达国家为3840美元,低收入国家为245美元,相差39倍。近些年来,40 个最不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19美元,与发达国家相差已达50倍。 一些国外经济学家预测,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这种差距将会再扩大14倍以上。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二次会议上,许多代表发言指出,现代科技的进步,不但没有缩小南北之间的差距,反而造成一条巨大的鸿沟。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不久前公布的一份报告中说,虽然最近30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人均收入平均增加了两倍,但是自1990年以来,约100个国家经济停滞不前或经济滑坡。最近30 年世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占世界人口20%的最贫困者的收入由占世界总收入的2 %下降为1.4%,而20%的富人的收入则由占世界收入的70 %增加到80 %。 358个大富翁的收入超过23亿穷人的收入。从1980年至1993 年穷人人数超过10亿,这些穷人来自70个经济异常萧条的国家,他们现今的平均收入比1980年还低。其中40个国家低于1970年的水平,21个国家甚至不到过去平均收入的1/5。报告认为, 如果不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措施, 到2030年,世界上最贫穷者的年收入将低于325美元, 而工业国的人均年收入将达到4万美元左右。

“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已是一个举世公认的事实。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1982年)中总结道:“世界不仅分成了富裕的北方和贫穷的南方,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巴西总统科洛尔1991年12月1日在巴西、 阿根廷和国际核能机构签署核监察协议仪式后的讲话中说:“如果不消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巨大贫富差别,即使冷战和核军备竞赛结束,世界也不会安宁。第三世界的人口增长和日益贫困是一颗真正的核弹头……。占世界人口3/4的第三世界国家只享有全球生产财富的15%,每天近4万儿童死于饥饿。南北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要建立一个把消除贫富差别作为首要目标的发展模式。没有社会公正的世界不会有和平。”甚至连世界银行都承认:“中心获得外围的自然资源对中心的积累来说,比它早期向北美和大洋洲的地理扩张更为有利。而外围的社会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劳力更廉价,开发自然资源成了剥削当地劳力的手段。”可见,这个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上许多不同身份的人士的共识,成为解决现代世界社会问题的首选目标。

剥削的重点、更加严重的劳动人民贫困化和贫富两极分化,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一种十分触目的新现象。这就无庸争辩地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展、积累和加深。考察研究资本主义的现状和前景,决不应忽视这一点。

标签:;  ;  ;  ;  ;  ;  ;  ;  

世界视野下的现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心-边缘”模式越来越强烈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