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重庆 404100)
【摘要】目的:探索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静脉血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接收的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考组共有50例,术毕后用肝素钠注射液经皮下注射治疗;研究组共有50例,术毕后用低分子肝素钠经皮下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变化,且详细记录患者的静脉血栓与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后的双膝关节体表温度无显著变化(P>0.05);参考组治疗后的双膝关节体表温度较治疗前及参考组显著更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ESR、D-D、IL-6、PLT等指标水平较参考组显著更低,MPV、PDW、P-LCR等指标水平较参考组显著更高(P<0.05)。研究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参考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有助于预防静脉血栓的出现,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低分子肝素钠;静脉血栓;预后;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3-0122-02
静脉血栓形成则是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1],其中病情较轻者可使其致残,使患者失去劳动力,而严重时则可能导致患者伴发肺栓塞(PTE)[2],从而造成患者死亡,严重危及患者的预后。为了改善患者的预后及预防静脉血栓的出现,我们收集本科室接收的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于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用药,效果较满意,现总结治疗方案及疗效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接收的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00例患者,入组标准:(1)均拟行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且满足手术相关指征;(2)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同意;(3)均经本院医学伦理研究委员会批准通过。参考随机双盲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考组共有50例,包含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最低年龄者27岁,最高年龄者67岁,平均年龄(43.75±7.53)岁;体重44~78kg,平均体重(65.17±8.42)kg。研究组共有50例,包含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最低年龄者28岁,最高年龄者69岁,平均年龄(44.17±8.49)岁;体重45~79kg,平均体重(65.37±9.13)kg。两组患者的以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确诊后均拟行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操作为:均给予全身麻醉,体位选侧卧位,于膝关节外侧做一切口作为手术入路,将髌骨切除,把胫骨与股骨上部分的凹凸部分刮除掉,给予置换装置放入,经胫骨和股骨给予特殊骨水泥植入。手术时在患者的关节中置入一根细的引流管,术毕后及时排除患者关节中的多与液体,且给予无菌敷料进行包扎。两组均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交替使用,给予机械性预防治疗,每天治疗6小时。在此基础上,参考组50例患者术毕后采用肝素钠注射液(生产企业: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099)1.25×104U经皮下注射用药治疗,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一周。研究组50例患者术毕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生产企业:Aventis Intercontinental,批准文号:X20000390)2500U经皮下注射用药治疗,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一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治疗后两组的ESR(红细胞沉降率)、D-D(血浆D-二聚体)、血清IL-6、PLT(血小板计数)、MPV(血小板体积)、P-LCR(大血小板分布比率)、PDW(血小板分布宽度)等指标水平与双膝关节体表温度变化,且详细记录患者的静脉血栓与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1.4 统计学分析
收集相关数据在SPSS 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χ2检验法,且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分析
研究组治疗前后的双膝关节体表温度无显著变化(P>0.05);参考组治疗后的双膝关节体表温度较治疗前及参考组显著更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ESR、D-D、IL-6、PLT等指标水平较参考组显著更低,MPV、PDW、P-LCR等指标水平较参考组显著更高(P<0.05),如下表1。
2.2 静脉血栓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参考组术毕后共有12例(24.0%)患者出现静脉血栓形成,研究组术毕后共有1例(2.0%)患者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可见研究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参考组显著更低(P<0.05)。参考组治疗后有3例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1例出现注射部位疼痛;研究组治疗后有2例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1例出现注射部位疼痛,可见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临床上针对终末期膝关节病变患者常采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资料显示该术式的成功率已超过95%[3],效果已获临床认可。但因患者手术后需要保持较长的卧床时间,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风险依旧很高,如褥疮、器官功能衰竭、泌尿系统感染、肺炎、股骨头坏死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及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现今临床上常通过抗凝药物降低机体的血液高凝状态而对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预防,其中又以肝素类药物较常见[4-5]。低分子肝素纳可对凝血因子Xa活性进行抑制,且降低抗凝血酶或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钙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生物利用度甚至接近100%,半衰期约为普通肝素的2~4倍,且还可改善血黏度,提高血细胞表面电荷,从而有助于减少静脉血栓的出现[6]。本研究可见,研究组治疗后的ESR、D-D、IL-6、PLT、MPV、PDW、P-LCR等指标水平均较参考组患者更为优秀(P<0.05),且患者的双膝关节体表温度明显更低。观察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可见,研究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更低(P<0.05),同时两组的不良反应均较少。
综上所述,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有助于预防静脉血栓的出现,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蔡振,常锦秋,朴成哲等.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比较[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3,15(2):94-95,104.
[2]祝孟海,李世飞,龙安华等.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5(10):731-734.
[3]刘安,陈廖斌.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药物预防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2013,21(3):228-230.
[4]张柱基,庞瑞明,潘海文等.七厘散穴位贴敷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J].陕西中医,2016,37(12):1605-1607.
[5]魏清风,张玉华,郑晓玲等.低分子肝素钠对行PICC置管的小细胞肺癌患者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5,35(3):448-451,453.
[6]谭守印,赵月霞.低分子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钙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比较[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10):1363-1366.
论文作者:陈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1
标签:患者论文; 膝关节论文; 术后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分子论文; 关节论文; 肝素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