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早期纸币在中国的流行与衰落--北宋通货史上的“交子”简论_宋朝论文

论早期纸币在中国的流行与衰落--北宋通货史上的“交子”简论_宋朝论文

论中国早期纸币的盛行及衰落——北宋交子在货币史上的短暂一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纸币论文,史上论文,北宋论文,中国论文,货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1)03-0065-04

按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所言:“吕底亚人是最初铸造和使用金属货币的人,他们 又是最初经营零售商业的人。”(注: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9页。)如果认为这段记载是可靠的话,那么由公元前8世纪到公 元前6世纪间的大规模殖民活动而直接产生货币关系,再经居于小亚西亚的希腊人引入希腊 本土,而成为货币史的起源则是有可能的。在此后二十几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金属货币一 直执行着商品经济的流通、贮藏等职能而占据主导地位,在西方,直到17世纪末,美洲才发 行纸币,英、俄两国始发纸币的时间更迟至18世纪末叶。而在此五六百年前中国就曾短暂出 现并推广使用的北宋交子——作为现代纸币的雏形,无疑堪称货币史上的一朵奇葩,不仅对 当时的中国,更对周边的东南亚众多国家的经济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北宋“钱荒”现象的经济分析

北宋时期的“钱荒”现象,在史书中多有记载:太宗初年“铜钱已竭”,真宗时理财大臣 仍以“钱货未多”为患,愈至后期,钱荒现象则愈是严重:“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 货不通,万商束手……人情窘迫,谓之钱荒。”(注:张方平:“论禁铜法事”,《乐全集》卷二十六。)“今都内之藏,既不闻于贯朽,而民间乏 匮时,或谓之钱荒。”(注:刘挚:“乞复钱禁疏”,《忠肃集》卷五。)以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来认识北宋钱荒现象的成因,即根据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总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将其中 的 各个因素置于北宋的货币经济环境中,那么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金属货币的短缺滞后便是 促使纸币登上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

由唐代中叶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大分裂造成的混乱破坏,直到公元960年宋太祖赵 匡胤建“宋”才告一段落,从这时起,宋朝不仅继承了五代和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破坏 严重的社会经济取得了迅速恢复,并在此基础上更使整个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发展,成为 战国以后国民经济的又一次飞跃。由于实现了中原和南方的基本统一,国民经济具有了良好 的商品流通环境,交通运输畅通,便利了商品流通和交换,北宋政府先后在广州、明州、杭 州、泉州、秀州、密州等地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中的各项事务。同时,由于科技的进 步,农业、手工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为商品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条件,与此相应的 人 口增长,城市市场规模的扩大,更为商品经济提供了广大的消费对象和消费市场。北宋时江 南、四川等发达的经济区中集市的数量逐渐增加,标志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已从城市渗向农村 ,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体系。北宋的商业贸易活动不再有唐朝时那种对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使商人获得完全自由,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营业需要,把店铺、货肆自由设置在自选的适宜 地点,以昼夜进行交易。商业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客观上要求有相应的货币、货币流通来满 足其发展的需要,即流通中的货币总量需要相应的增加。

中唐时期,布帛古粟作为实物货币逐渐走向自己的衰亡过程,金属货币的地位日益巩固, 经五代至北宋初年,充当大宗贸易支付手段的绢帛随着“钱贵物轻”的局面产生而退出流通 领域,于是金银和铜铁铸币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北宋时期的黄金、白银数量极为有限。据《文献统考》中的记载,皇佑年间金银年产量各 为15,095两和219,829两,治平年间为5,439两和315,213两,元丰元年为10,710两和21 5,835两。(注: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同时金银基本上为政府垄断使用,黄金主要用于贮藏、馈赠和装饰等方面;白 银多用于支付战争的赔偿:1004年“澶洲之盟”规定北宋每年输供辽白银十万两,后又增至 二十万两;1004年后每年又输供西夏七万二千两……,凡此种种,客观上阻碍了白银代替铜 钱成为主要货币的进程,使北宋无法摆脱“乏银支用”的困境。

铜钱是北宋经济生活中的主币,但随着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铜钱不断流向海外,加之北 方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边境贸易增加,致使铜钱大量流向北方契丹、女真及西夏等。同时 宋政府长期处于外族军事力量威胁之下,军事开支巨大,于是国家对铜材的采冶和使用都实 行垄断,造成生活用铜的困难。然而国家对铜材的需要量还是远远超过当时对铜的采冶能力 ,于是统治者颁布铜禁,搜刮民间铜器,民间则由于生活用铜的不足而“销钱为器”,造成 大量的铜钱被销熔。同时,由于钱币紧缺,政府变相降低货币的实际价值,人为造成铜钱的 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发生偏离,惟有大量贮藏优质铜钱方能避免因铜钱币值下降而带来的损 失,于是北宋民间贮藏货币蔚然成风,在汴京城内,“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以上比比皆是 ” 。(注:《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一之六。)由于商业信用的不发达,货币的贮藏手段只能是一种死贮藏,而没有参与流通领域中的 不断流通过程,更加恶化了“钱荒”这一痼疾。为缓解铜钱使用的紧张,宋廷又大量铸造铁 钱,抛向流通领域,欲借此来解决铜钱外流及销铜问题。四川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自孟蜀 覆亡之始,就被宋朝划为铁钱地区。然而铁钱由于本身价值低廉、携带不便而不能成为良好 的 流通手段,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和各地的物资交流。据《宋朝事实》载:“川界用铁钱,小钱 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 持。”(注:李攸:《宋朝事实》卷十五,《财用》。)就四川商人而言,商品的交换、集散、运输都需要把巨额货币调来调去,其时流通 的铁钱数量和重量都十倍于铜钱,从而使商业资本的运动也增加了十倍的困难。

由此,金属货币的外流或不便而带来的流通阻滞,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需要的资金周转 ,更有封建统治者的奢靡腐败而强用的财政赤字弥补,都在当时北宋经济的货币流通中表现 出 矛盾激化,而商品经济却要求及时解决矛盾以进一步发展,于是,“交子”应时而生,揭开 了货币史上纸币的序幕。

二、交子的应时而生及相关钞法

《宋史》说:“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注:《宋史》卷一百八十一,《食货志下三》。)但唐代的飞钱只类似于近代的 汇票,汇款者将现款付给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后,即可持汇票到指定地点的银行等分支机构 兑现,从而可免自行携带巨款和长途跋涉所导致的困难和危险。也有人指出更早的“白鹿皮 币”是交子的雏形,但其发行也只因汉武帝为缓解国家财政危机,是对银锡“白金”的辅助 使用,且仅限于皇帝宗室间。探讨严格意义上的纸币,应同时具备能兑取现款和单独流通的 功能,即自北宋四川的交子始。

早期的交子是一种楮券,在券上注上金额和编号,但没有交子的名称,券的正背面,不仅 盖有店号和发行人的印章,且有暗记和花押,即所谓“朱墨间错”也。交子铺备有一种空白 楮券,商民请领,交来多少现钱,就临时添上金额,盖上印章,交由付款人收执,可以参加 市场的流通和兑现。交子的产生开始由民间自由发行,大致上代替铁钱流通,后由十六家富 商主持,逐渐衰败后交子不能兑现,争讼时起。于是在公元1023年由北宋朝廷在益州设交子 务,改为官办。关于交子的产生过程,在《宋史》上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真宗时,张咏镇 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 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 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从其议,界以百二十五万六千 三百四十缗为额。”(注:《宋史》卷一百八十一,《食货志下三》。)交子的发行流通是货币史上的一次飞跃。有了携带方便的交子,商贾 行旅终于可从笨重难致的金属货币中解脱出来,从此千百万巨款变为数张轻纸,便于携带, 商货亦可不停的从一个市场转往另一个市场,从而真正实现“富商大贾,周行天下”。货币 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交子承担了铜钱在流通领 域的大部分职能,从而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铜钱的流通速度和流通数量,使铜钱外泄和销铜 的社会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由此,交子的初期发行受到商民的广泛欢迎,市场交易也更 显活跃。

益州交子务为确保交子的流通和兑现顺畅,曾对交子发行流通的主要制度作了较为严格的 规 定,大致为:一是官办的益州交子务负责益州地区的交子印行,民间不得私造;二是流通期 限以三年为一界,过界后需换发新交子;三是每界限额发行交子一百三十五万六千三百四 十缗(一千文为一缗),不得超额;四是每界以铁钱三十六缗作为储备基金,以确保交子的经 济面值;五是交子在兑现时一贯交纸墨费三十钱,以充作交子发行的经费;六是益州交子务 发行的交子只限于四川一地,其他地域不得通用。此后宋神宗熙宁初年时,为保证交子的正 常流通,政府又颁布了伪造交子的治罪法律……(注:洪丕漠:《法苑谈往》,上海书店,1991年版,《古代的钱法和钞法》。)这类立法不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流 通,也对其后的元、明、清诸朝的货币立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见,作为纸币发行之初, 交子具有保证、可兑换的,它以面值较大,携带方便而弥补了铜铁铸币的不足,适应了商品 经济跃起发展的需要。可惜,北宋交子发行的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而用,在宋 王朝以之作为筹措财政收入重要手段的同时,它必然日益偏离商品经济的正常流通轨道,由 于政府的任意滥发且无基本的准备金保证,而迅速走向了贬值的衰落过程。

三、从纸币贬值看封建王朝的集权统治

纸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后就要受到流通规律的支配,按马克思对此曾进行的科学表述:“ 纸币的流通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 的发生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47页。),即商品流通中的纸币必要量取决 于 流通中必要的金银量。这一点,宋人已从实际经验中取得了直观的认识,《续资治通鉴长编 》中就有“交子之法,以方寸之纸,飞钱致远,然不积本钱,亦不得以空文行”(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九,熙宁八年正月丁已。)的正确 观点。在封建社会里,具有商品价值的金属货币长期占主导地位,人们自然对“方寸之纸” 的信任不足,由于统治者发行官方纸币沿着有本金到少本金直至滥发无度演进,使流通中的 纸币不能随时与金属货币兑换,更使商民对纸币的信任危机日益加重。庆历七年(公元1047 年)为筹集粮草,秦州派人到蜀支用交子达六十万贯,却“只是虚行印刷”,即发行不设本 金的交子;熙宁年间,宋延曾两次企图在陕西发行交子,却因“交子无实钱,法不可行,遂 罢。”到了徽宗朝时,交子的发行已大肆泛滥,“大观中,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至引一缗 ,当钱十数”(注:《通考·钱币考》,《宋史·食货志》。)。至北,北宋的纸币已完全背离了流通规律,发行量远远超过了所代表的 货币金量,走上了严重贬值的末路。

从商品经济的角度分析,交子虽适于大宗商贸,一交一缗用于“贸千金之货”,然而,其 本质上与货币高级阶段所代表商品价值的观念形态纸币完全不同,北宋时期,进入完善纸币 制度的社会经济条件尚未形成,各地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对纸币这种飞跃性货币 的适应也会有不同,交子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先进货币形态自产生后就一直在川蜀一 带 使用,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也只是“行于京东西、淮南、京师诸路,惟福建、江浙、湖广 不行。”(注: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九,《钱币考》。)纸币不能进入陕西、河东等地,从客观上说明了先进的货币形态与我国北宋整 体仍不发达的商品经济间不能相适。而且,以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水平考察,宋代的商品经济 中掺杂着大量土地兼并下农民因破产而“舍本逐末”寻求出路的因素,造成货币流通手段的 大大提前。由此,找寻产生货币种种违背正常发展进程的根本原因,不难归结到封建王朝的 集权统治上。宋政府发行纸币的重要目的在于解决国用之不足,来弥补财政赤字。如宋神宗 曾坦言:“行交子,诚非得已,若素有法制,财用既足,则不须此,今未能然,是以急难无 有不已之事。”(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一,熙宁四年三月戊子。)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有“蔡京之入相时,除用士大夫,视官职如粪 土,盖欲以天爵市私恩”(注: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可见北宋用于冗官身上开支之巨大;徽宗用兵燕云,养军费 用不断增加,故《宋史》称“自天圣以来,帝以经费为虑,屡命官裁节,而有司不能承上之 意,率无建树”;(注:《宋史》卷一百八十一,《食货志下三》。)王室的奢华享用,官吏的贪污腐败,更以纸币作为搜刮人民的手段, 仅为满足封建统治集团的财用。

可见,我国虽是一个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但又是一个“早熟的文明产儿”,生产力水 平并不高,以家族为本位的自然经济和宗法关系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从未得以充分 发 展。封建统治者的高度集权,相应而产生个人为本位的法律制度,而无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 观规律和广大民众的权利。宋廷虽曾多次制定法律,试图确保纸币的流通,却在实际上未曾 真正办到。货币政策朝令夕改,前后矛盾。其主导思想是尽收利于上,趋利若鹜,而导致脱 离经济基础,违背货币流通规律,使我国封建社会的纸币缺乏稳固的物质基础,在有限地域 内的流通很不稳定。宋元时期的纸币虽曾盛极一时,但到明清两代,却未能得到更广泛的使 用,反而走向衰落。清代顺治十八年停止造钞后,即“以钱与银两品为币,相权而行。”(注:《藏外道书》第18册,《退庵随笔》。)在中国封建王朝的集权统治下,制约民众的法律完全为维护其统治利益而设,在统治集团 内部不过是一纸空文,无怪黄宗羲在其《原法》一文开篇即以大胆之词阐旨明义:“三代 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注: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

收稿日期:2001-07-03

标签:;  ;  ;  ;  ;  ;  ;  ;  ;  

论早期纸币在中国的流行与衰落--北宋通货史上的“交子”简论_宋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