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舞蹈高等教育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中国论文,舞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018(2013)01-0001-06
中国专业舞蹈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面对国家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实现专业舞蹈高等教育根本转型,需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检视教训,分析问题,把握方向,明确定位,从顶层设计上把握好发展战略。其中,系统综述已有研究成果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分为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关于非专业舞蹈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主要总结专业舞蹈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鉴于已有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本文主要涉及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结论,对相同结论的其他文献尽量提及,但限于篇幅,有些不得不作出取舍。
一、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从能够掌握到的文献来看,已有关于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成就值得充分肯定,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关于舞蹈高等教育定位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大多数文献都有涉及,研究角度主要包括办学目标、导向、办学理念等方面。中国的舞蹈高等教育始于1978年从中专升格为大学的北京舞蹈学院,其目标是为各艺术团体培养专业舞蹈演员。但在对这一目标的界定上存在不同理解。吴晓邦认为,舞蹈高等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舞蹈人才来,不要光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舞蹈家”[1]。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受苏联的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模式影响,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目标基本被界定为演员型的片面发展目标。鉴于这一目标导引下片面舞蹈人才弊端(只能表演不能创作的人才、“半截子人才”、“先天不足”、“后劲乏力”)的显现,许多研究者纷纷质疑舞蹈高等教育的目标。贾作光认为,“舞蹈家应做到自编自演”[2]。更具代表性的是吕艺生教授的一系列文献,他系统分析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历程、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重申了吴晓邦的基本观点,即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舞蹈家,而不是“匠人”[3]37。这是对舞蹈高等教育目标的总括性规定,即培养舞蹈人。
在对舞蹈高等教育目标有了正确定位的基础上,针对“泛舞蹈人才”的问题,研究者们进一步作出了具体的研究,认为舞蹈人既是一个复合型人才的概念,又是一个群体性、层次性概念,即各类舞蹈人才的集合概念。刘青弋认为,“不仅要培养舞蹈职业的学科专才,还要注意培养文化艺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或曰通才……不仅要注意培养一般性的舞蹈专业人才,更应注意舞蹈化,应该追求学者化,从而达到艺术家化”[4]45。明文军认为,培养目标应当是“多元化”,但归根结底是培养“舞蹈文化人”,即“具备创造性运作能力的能表现、会传承的舞者。[5]游嘉颖认为,“完整意义上的舞蹈人才”即学术型舞蹈人才[6]。姚志英认为,复合型舞蹈人才即“具有多种舞蹈专业技能,能表演,能编导,会教学,甚至懂管理”[7]。李爱顺认为,舞蹈人即多方面人才,“除了演员、编导、教员、学者外,还有舞蹈管理人才、舞蹈经营人才等行政家,舞蹈台本、舞蹈服装、舞蹈照明、舞台道具等制作人才”[8]144。于晶认为,应当研究“舞蹈人才标准”问题[9],这些研究为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深入细化舞蹈高等教育目标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目前,北京舞蹈学院关于舞蹈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办学理念已经升级为“世界一流教学研究型舞蹈高等学府”,并提出全能型舞蹈教育的人才模式,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这一界定是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全面规定。可以说,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起步时的目标是“演员型导向”,现在已经转变为“表、教、编导三合一复合型”、具有创造性的“文化舞蹈人导向”[10]。
(二)关于舞蹈高等教育的基础理论的研究
从已有文献看来,吴晓邦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奠基者,并经过吕艺生、刘青弋等的阐述形成了一个基本框架。吴晓邦认为,“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去传达思想感情的……研究人体上动的艺术,就要对人体的动作作一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分析和观察”,舞蹈“不是纯粹生理上的训练,应该同时受心理支配。”[1]10因此,舞蹈高等教育必须从生理、心理两方面同时入手。这是舞蹈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石。
吕艺生进一步从理论上沿着上述思路,全面阐述了舞蹈教育与舞蹈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对包括舞蹈高等教育在内的整个舞蹈教育的一般理论基础作了辩证解析。他认为,“舞蹈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具有同样身心条件、同样年龄的孩子,在同一时间分别进入舞蹈学校或其他学校,两年之后他们就会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不仅身体发育出现明显不同特征,而且心里感觉、爱好、追求也会发生很大差异”[11]49。但是,他认为,“舞蹈教育若能对受教育者充分发生积极作用,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而施教。这是一种相互作用。因此,研究舞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搞清楚舞蹈教育同舞蹈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舞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11]。与此同时,吕艺生还结合拉班、邓肯等对舞蹈教育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多种阐述,如人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体解放与人性解放,总之,他认为,舞蹈就是身心并用,这是中国舞界历史性转折的基点[12]。
值得注意的是,何群认为,应当树立适应21世纪要求的舞蹈教育观,其内容主要是“舞蹈意识”、“舞蹈人格化”、“重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教育[13]。
沿着舞蹈教育的生理、心理两条线索,舞蹈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条线索,或者舞蹈自然科学和舞蹈社会科学两条线索,赵国纬、平心等对舞蹈教学心理的基础理论作了探索,温柔、杨鸥等对舞蹈生物科学问题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刘建从人文学科和人体科学的交叉角度探讨了舞蹈教育问题[14]。
难能可贵的是,在舞蹈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上,桂迎提出,为了完善美育,应当在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舞蹈接受学,认为应首先“建立研究舞蹈接受学的教学体系,从教育思想的宏观把握上对舞蹈接受学的教学目的、结构、内容、效果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探究”[15]。这无疑也是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三)关于舞蹈高等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
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深受苏联影响,加上培养目标的误区,造成教育体制体现不出“层次性和连续性”,多数负有舞蹈高等教育职能的大学很难看出中等专业舞蹈教育与高等专业舞蹈教育的明显的区别,有些大学在实际教育中重复着中等专业教育课程。对此,李爱顺认为,“舞蹈教育的体制应形成预备科、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一体化”,其中,舞蹈高等教育“要以系统学科教育为中心,承担具有综合素质和系统学科的各领域高层次舞蹈人才教育的任务;研究生体制,要以定向深层次舞蹈教育为中心,承担具有某领域尖端学问的深层次舞蹈人才教育的任务”[8]43。吕艺生以管理的角度对舞蹈高等教育的有关问题,包括管理系统、科学管理原则的运用以及管理的主要内容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11]227-263。徐颃认为,根据舞蹈产业化的现实需要,舞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应当是调整舞蹈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职、责、权的科学分配问题,完善各项规章制度[16]。
在舞蹈高等教育运行机制问题上,王伟认为,应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运机制的特点”,要“根据市场的信息及学生报考专业的选择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而不必直接干预的市场机制[17]。
(四)关于舞蹈高等教育模式的研究
针对全国舞蹈高等教育普遍学习或模仿北京舞蹈学院的教育模式单一的问题,许多研究者描述了现状和问题,分析了原因,也提出了新的见解。李爱顺认为,“以同样的模式去培养同样的人才……会造成教育投资的浪费和人才的浪费”,“各个学校要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和教育出具有各自特色和优势的人才”[8]143,李爱顺进一步以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为案例,对学校寻找特色定位进行了阐述。李永明、曹海滨认为,“应该针对不同院校制定出各具特色的、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18]。游嘉颖在通识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从教育思想、教学内容等方面对理想的高等舞蹈教育模式问题进行了探讨[6]。值得注意的是郭磊提出了抓好“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精品教材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办好特色舞蹈高校具有重要意义[19]。
(五)关于舞蹈高等教育内容的研究
对这方面讨论的文献是比较多的,也比较集中。吕艺生的一系列文章最具代表性。他认为,解决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是“加厚我们的文化底蕴,这应当是我们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保证未来立于不败之地,走向世界并在国际舞坛发挥更大作用的根本关节点”[12]15。为此,他认为,从舞蹈小学一直到舞蹈高等教育,从教育内容上加强文化课的训练和学习。他还提出,要解决好“技术性与创造性”、“专业课和文化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的关系问题[3]37-38,其根本是从教育内容上弥补文化的缺失。游嘉颖在通识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专业舞蹈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作了分析,认为,要解决专业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的发展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应当调整专业教育结构,加大通识教育,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可能碰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6]。
(六)关于舞蹈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吕艺生对这一问题从教学计划、教材的来源和编写、教学过程的特点和原则、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法、实习等方面作了系统阐述[11]69-160,是对已有文献关于舞蹈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问题的总结和提高,当下仍值得充分关注和引发思考。此外,针对以“模仿”、“重复”为特征的传统专业舞蹈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赵铁春认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和创新,实行“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方法上“应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特别重视“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20]。
(七)关于舞蹈高等教育中的舞蹈学科建设研究
刘青弋在吴晓邦舞蹈学科建设思想的基础上,针对21世纪的新要求,结合相关院校及舞蹈学学科发展的实际,对舞蹈学学科建设的定位与内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有价值的研究,提出舞蹈高等教育中的舞蹈学科建设应从三个方向展开:“一是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展开舞蹈史、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二是以身体教育(包括全面与职业的教育)为中心,展开相关‘生命科学’的研究;三是以舞蹈教学、创作和传播为基本点,展开新技术研究”[21]。于平对舞蹈学科中舞蹈历史分支的构成、舞蹈发生学、舞蹈形态学学科等问题也进行了建设性的研究。
(八)关于舞蹈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师资队伍建设是舞蹈高等教育的核心。唐满成认为,舞蹈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不应只是加几门选修课或减少几节课时,关键是对教师队伍建设要有一个宏观的全面战略计划”,“首先要建立教师定期的、严格的考核制度,考核的内容绝不局限于上一堂课,要包括专业基础理论,当代艺术和美学思潮,当代艺术和技术信息等。合格的、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教师要大胆提级、重奖重赏,不合格的要敢于面对和要求,甚至处理”[22]。刘青弋认为,师资队伍建设应当包括科研队伍的建设[4]44。徐颃认为,应当根据舞蹈产业化的现实需要,培养“复合型”教师[16]。
客观地讲,综述舞蹈高等教育研究文献应当囊括舞蹈各具体学科专业的文献,而且有关文献十分丰富,但由于篇幅,在此不做综述。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可以发现以下五点基本共识:
其一,舞蹈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技能教育是关键,创新教育是核心,离开创新型舞蹈人才的辈出,舞蹈高等教育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其二,舞蹈高等教育是学科群教育,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更有人文学科(舞蹈专业教育属于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教育范畴的分支),关键是要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但这只是基础或土壤,关键是要在此深厚基础上培养受教育者的舞蹈意识、舞蹈思维、舞蹈情感和“舞蹈想象力”[23]。
其三,舞蹈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有大师级的学生首先要有一大批大师级的教师。
其四,舞蹈人才是一个人才集群概念,既包括舞蹈表演人才、舞蹈编导人才、舞蹈创作人才、舞蹈理论人才、舞蹈教育人才,也包括舞蹈台本、舞蹈服装、舞蹈照明、舞台道具等制作人才以及舞蹈管理人才、舞蹈经营人才。这些人才的存在形态既有复合型的,也有分工型的。
其五,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建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技能水平、创新的理论学说、独特的艺术追求,需要发展有广泛影响的学派,整体提升理论思维水平和艺术创新思维水平,这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石。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整体而言,尚有待进一步开拓的领域和深入研究的问题主要是:
(一)分析和解决问题多,探讨深层次原因不够
大多数文献集中在对现状、问题的描述,着重探讨“怎么样”和“怎么办”的问题,对深层次的原因即“为什么”的分析较少。可以说,研究的导向基本上是“问题导向”,即关注“是什么问题”和“怎么解决”的研究取向。从根本上说,高等教育研究在研究导向上应当关注“怎么样”、“为什么”、“应当怎样”和“怎么办”等四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还要在研究视野上跳出来,即王传亮提出来的“跳出舞蹈看舞蹈”的问题,即研究的视域与深度问题。
(二)散论较多,系统研究不够
大多数文献从不同角度对舞蹈高等教育的有关问题作出了深入分析,如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但总体来说,对舞蹈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导致观点繁荣、系统化理论缺乏,舞蹈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尚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三)微观研究多,宏观研究不够
目前已有的文献大多属于微观研究,宏观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当然,没有微观研究,宏观研究就是假大空,但是,只有微观研究缺少宏观研究,就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是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在具体的微观研究中始终保持宏观的鸟瞰,才能使舞蹈高等教育研究既有扎实的基础,又可以保持正确的方向,也能拥有浑厚的气魄。
(四)分支学科研究较多,科际整合式研究不够
舞蹈高等教育涉及的是一个学科群,需要充分运用跨学科观察视野、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和科际整合的整体思维。目前关于多学科科际整合的研究相对不多,如真正从心理学、文化学、哲学、美学、人类学、运动科学等不同学科角度的研究尚不多见。
(五)战术研究多,战略研究不够
从各舞蹈院校来看,除北京舞蹈学院外,研究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问题相对比较缺乏①。着眼长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整个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
总之,从“道”与“术”看,目前关于专业舞蹈高等教育的文献研究“道”者少,研究“术”者多。“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也”。为了促进专业舞蹈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跨跃式发展,必须首先坚持“道”、“术”俱进的理念,深入开展舞蹈高等教育研究事业。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制定专业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美国之所以强大,不仅仅依靠军事、国防、科技和经济等硬实力,也依靠文化软实力,其中,舞蹈文化的研究普及也是其重要组成部门。舞蹈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文化复兴促进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舞蹈高等教育是推动舞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做出战略安排,需要从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步骤等方面作好顶层设计,并通过制定实施相应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予以落实。
(二)研究建构中国特色的舞蹈高等教育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不仅仅是一整套的话语体系,更是一整套的分析和解释框架。舞蹈高等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分支,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对舞蹈高等教育给予正确定位?如何把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艺术教育的一般规律结合起来,联系舞蹈这一特殊门类,总结出舞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如何结合舞蹈高等教育和舞蹈产业发展提出舞蹈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路、方针和路径等。一句话,就是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建构中国特色的舞蹈高等教育理论体系。
(三)研究专业舞蹈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现方式
舞蹈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技能教育是关键,创新教育是核心,这一点已经取得共识,而且在实现方式上已经有许多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体制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课程和教材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但是,面对整个教育体制机制制约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现实、面对舞蹈产业的不良生态、特别是专业舞蹈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如何改革创新,真正使专业舞蹈高等教育实现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和创新教育三位一体,真正使创新型舞蹈人才辈出尚待深入探讨。
(四)研究探索专业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
舞蹈事业发展的根本是舞蹈精英(舞蹈人)和舞蹈受众(国民)两翼的良性俱进。舞蹈文化的普及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塑造国民性格、凝聚民族精神以至促进文化复兴等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的问题是,需要正确站位,即站在舞蹈事业发展的角度,研究舞蹈精英和舞蹈受众两翼俱进的相互生成机制,寻找专业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
(五)研究专业舞蹈高等教育与舞蹈产业链、产业生态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
目前的舞蹈产业发展既有成就也存在问题,既空前繁荣,幸遇发展良机,又面临挑战,在总体上尚不能适应时代的新要求。从整体上看,专业舞蹈高等教育是整个舞蹈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也是深刻影响舞蹈产业生态的关键因素,对于整个舞蹈产业的发展举足轻重。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个舞蹈产业发展的全局,研究专业舞蹈高等教育与舞蹈产业链、产业生态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专业舞蹈高等教育院校如何办出特色。
(六)研究打造大师级、创新型的专业舞蹈高等教育师资队伍
钱学森去世前曾提出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大师级、创新型人才来的疑问,被称之为“钱学森之问”。除了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恐怕师资队伍是一个关键因素。对于专业舞蹈高等教育来说,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在较短时间内打造一支大师级、创新型的师资队伍,这是最紧迫、最难解决的问题。百年树人,师资为要,这一点对于整个教育来说是一个通理。
注释:
①北京舞蹈学院在2004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王国宾主编的《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