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的讨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理论学界就如何实现经济方式转变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现将各种论点综述如下: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与问题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中期阶段,具备了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基础,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他们从经济增长速度、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和产业结构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转换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过去旧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特征是“三高”和“三低”,即高速度、高投入、高消耗;“三低”,即低质量、低产出、低效益。表现为:从宏观上重实物量平衡,轻价值量平衡;从投资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深化;从生产上,重数量速度、轻质量效益。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浪费资源,缺乏实惠的一种非经济性增长方式。〔1〕
第二,我们的经济过去走的是一条“两高两低”的崎岖道路,这就是“高速度、高积累、低效率、低消费”,生产的增长方式主要是增人、增投资、增投料的这样一种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方式。〔2〕
第三,多年以来,我们的经济一直以粗放型的方式增长,虽然带来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它产生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是经济效益低下,影响国力迅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低,经济总量也不小,但国家并不富裕,社会可分配的财力很有限。这其中原因很多,投入多,产出少是最根本原因。二是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都在40%以上。三是投资需求不断膨胀,经常造成总量失衡,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中,财政收入的增长靠经济规模的扩大,而经济规模的扩大完全依赖投资的增加。为了满足膨胀的财政支出,为了安排日益增长的就业人口,势必要追求经济规模的增长速度,投资膨胀也就成为必然结果。〔3〕
第四,高投入、低产出的财政困难和过量的货币供给,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工业的粗放经营势必挤压农业,使农业投入不足,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不巩固;热衷于新建而忽视对老企业的改造,必然造成大批国有企业活力不足。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还导致频繁的大幅度的经济波动,以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差距的扩大,影响社会稳定。〔4〕
第五,我国在过去数十年间采取了依靠铺新摊子、用高投入支持高速度增长的方式,增长率虽然不低,但是缺乏实效,当这种战略发挥到极致时,就会出现“大跃进”一类灾难,并致使“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5〕
第六,我们过去搞的是一种“不惜成本”的经济增长,用高投入、高成本来换取一定的产出。尽管我们也存在着劳动要素利用效率不高,土地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但我认为,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资本利用效率过低。所谓“外延式”发展的基本特征,正是在于简单地用扩大投资的方式来发展经济,而不注重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本以及物质资源,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6〕
第七,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差。我国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许多企业大都是“大而全”的封闭式结构,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下,再加之企业组织机构臃肿和沉重的社会负担,使得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层次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日益加剧,严重地降低了结构效率和分工效益。〔7〕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与对策
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及转变途径。
(一)在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中,国家应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首先,要制定一个系统的推动经济增长式转换的长远战略规划。在经济社会与科技的中长期规划中,特别是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应突出把国民经济切实引向集约型发展的轨道上。国家应从宏观全局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换进行指导、协调、扶持和推广。其次,国家对产业技术进步要实行分类、分层次加以指导,明确不同层次的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目标。第三,要以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为目标,大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扶值我国优势产业的排头兵——大型企业集团,依此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高效增长。第四,应从投资体制改革出发,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重点,实行投资主体责任制,逐步建立起资本金制度。第五,为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应从综合平衡出发,为这些大型企业集团创造良好的环境,尤其包括在计划、财政、金融等方面的综合平衡。第六,要逐步建立起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运行机制及政策体系。〔8〕
(二)经济体制转轨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关键。今后应以新的增长方式作为我国国有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坚定不移地走内涵集约型经济增长道路。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优势,就应当在盘活现有国有资产存量的基础上,适度收缩国有经济的战线,划定国有资产投资领域,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结构,改革国有企业封闭的产权组织形式。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要实行分级所有、分类管理,增强各级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为国有产权的流动和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创造条件。从而坚定不移地把国有经济的发展转到内涵集约的道路上来。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这就要求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形成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9〕
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仍属于政府推动型体制,只有加大改革力度,使经济体制从政府推动型向市场型转变才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0〕
(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能光靠增量调整,要有存量的盘活。存量盘活的主要途径是国有企业产权重组。盘活资本存量对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有<1> 实现规模经济要通过产权重组加以调整。要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存量调整要比增量调整速度快得多。<2> 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可以使社会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高度化。<3> 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现有大批国有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开发能力薄弱,也要通过收购兼并解决。一是出卖一些企业以取得资本,改造老企业;二是出卖后由收购方投资改造。〔11〕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矛盾在转变资源配置机制,把数量型资源配置机制转变为效益型资源配置机制。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靠“体制转轨”推动资源配置机制转轨。着眼于体制转变的现阶段,着眼于“九五”时期积极推进实施“双加工程”是当前紧迫任务。“双加工程”即:一是加大技改投资力度;二是加快技改步伐。〔12〕
(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市场机制的有效调节作用,取决于资源约束型经济向需求约束型经济的转变。正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资源约束型经济向需求约束型经济转变,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上升,才促使企业转变生产经营的目标和行为,由主要追求产量扩张转为日益注重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和质量。
要推动我国经济由资源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经济转变,提高市场机制对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调节作用,关键在于加快改革开放。<1> 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步伐。<2> 推动非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变革和提高发展层次。<3>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4>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3〕
(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短缺经济向均衡经济的转变,客观上已经对经济方式的转变提出了要求,关键是体制改革要适应客观形式的变化,形成有利于集约型增长的投资体制,正确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严格把好投资立项关。也就是说转变增长方式要从源头抓起。<1>首先要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2>必须建立严格的投资责任制,坚持谁投资谁负责,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3> 要建立投资的制约机制。<4>要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制和决策程序。〔14〕
(七)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上。其思路为:依托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来提高生产能力的,就不要再铺新摊子,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挖掘潜力,提高生产能力与投资效益。<2> 坚定不移地遵循“三改一加强”的方针,把企业技术改造与改革、改组和加强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3>技术改造、技术开发要择优扶强,向重点产业和优势企业倾斜。要从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加大技术进步力度。<4>要通过组织各类投资资金, 发行技术进步专项贷款,对一些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改制上市,大力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财团的内部融资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外银行金融组织贷款,利用贴息,信用担保和风险投资等经济杠杆,进一步扩大企业技术进步的投融资渠道。 <5>要制定和完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改革措施,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开发能力,继续大力推动“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15〕
(八)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要使经济持续增长,还应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经济,依靠“劳动成本低”这一基本的比较优势,来吸引资本,引进技术,换取资源,实现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移,提高人均国民收入,扩大资本积累,实现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
我国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采用一种“两条腿走路”的增长方式,即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争取最终缩短与先进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因为从长期看经济的实力最终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产品有市场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16〕
注释:
〔1 〕陆百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选择》,《管理世界》1995年第6期。
〔2〕刘国光:《论经济改革与经济调整》,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3〕《关系全局的根本转变》,《经济参考报》1996年1月18日。
〔4〕〔9〕马洪:《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光明日报》1995年12月2日。
〔5 〕吴敬琏:《怎能才能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研究》1995年第11期。
〔6〕〔16〕孙明泉:《珍惜资本使资本的利用“更加集约”》, 《光明日报》1995年12月13日。
〔7〕〔8〕《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综述》,《改革》1995年第6期。
〔10〕高书生:《体制转轨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中国改革》1995年第12期。
〔11〕钟培华:《深化改革,促进“两个转变”》,《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12期。
〔12〕王琢:《把握增长转型的主要矛盾》,《经济日报》1995年12月18日。
〔13〕郭克莎:《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和途径》,《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14〕熊志军:《转变增长方式应从投资立项抓起》,《经济日报》1995年12月25日。
〔15〕徐鹏航:《企业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民日报》1995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