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能适应信息时代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时代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革命,使人类向前的步伐大大加快。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它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已经开始撼动传统的出版业。作为出版行业的重要成员——编辑,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吗?
网络传播强烈挑战传统编辑工作
从现代出版业形成至今,出版者与读者的关系可用“我出你读”四字概括,出版物市场决定品种的主体是出版者,虽然有些出版物是作者主动投稿,但采纳与否之权仍在出版者,其中编辑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现在我们面临挑战了,信息传播的载体已不限于纸张,互联网成为传播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传播速度以秒计算,传播范围无极限,使用者与“网”能相互交流。面对全新的传播手段和工具,编辑的“市场主体”位置已不是那么“定于一尊”了。
编辑面临的新课题有:
读者对出版物的选择权增加。过去,读者对阅读对象的选择较多地局限于挑拣出版物的品种。例如要阅读中国文学史,读者可以浏览图书馆目录,跑多家书店,从评介文章中了解,或用其他方法努力掌握现有中国文学史的种类,从中选择一部或多部。但无论如何,个体读者的涉及面总是有限的、较窄的,选择面越广,他所需要的时间也越多,读者有现实困难。现在,在互联网上阅读,读者的选择权无限地扩大了,只要在“中国文学史”的主题下,他可以对照入网的所有作品,而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比翻找纸质书籍大大减少。不仅如此,这样的阅读方式还会增加读者汲取知识的兴趣,经过对比,读者选择他满意的产品购买,或干脆不再购纸质书。
信息传递与知识更新的快速,对选题策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特网传递的信息范围不是一地一国,而是跨国的,它缩短了通讯的大障碍——地理距离,一个人能同全世界每个人联系,这在技术上已不是憧憬。当我们把视线从巨大的空间回收到自己立足的编辑岗位上时,会感觉到选题设计的重重压力,选题策划要新、要快,产品能适合在多种媒体上面世,这无疑是对编辑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新一代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别于旧有读者。同电视一样,互联网已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现在的年轻人将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徜徉的时间会很惊人。那么,他们获取信息的要求和习惯还会同于长辈吗?现在小学一年级已开始学习电脑和外语,西部大开发使先进科技和文化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快速推进,这样的大环境会造就新的未来公民,编辑如果看不清这种变化,将无法满足新一代读者。
新出版人挑战旧出版人。这里的新出版人指的是在新体制下产生的出版个人或团体,旧出版人则是与之相对的早已存在的出版机构。体制改革使这一不准入的市场被逐渐打开,凡符合我国意识形态要求、对国民精神生活有益无害的出版物,政策应无拒绝的理由。近几年来一批思维活跃、桎梏较少的年轻人进入了出版业,他们策划的选题倾向于观念的“新”,而他们又多半有现代科学知识,选题的制定同新科技手段的使用密切结合。也因此,一些冠以“工作室”、“设计中心”、“项目组”等名义的作品相当吸引读者。此外,外资进入中国出版业,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是旧出版人面对的又一不可小视的挑战。
如何应对之我见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应不断吸取新的营养,从容应对。
编辑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是开拓新业务的基础。无论未来网络出版虚拟到何种程度,它总要有实质的、具体的内容,传授知识也好,提供数据、素材也好,让人休闲、打发时间也好,内容都必须是实打实的。编辑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构思,即创意,它不积多年经验无从获得。
出版物的内容可以最原则地归为两类:主动灌输型和被动供给型。前者可以说是引导教育读者,给读者以原所未知的知识;后者可说是服务于读者,使读者不太费心地、甚至是很轻松地获得享受。两者之间有交叉范围,难以截然划分。互联网传播的内容也基本是这两类(“互动型”这一新形态,本文暂不深探),只有两类内容的外延大大拓展了,外延的拓展也会使内涵增加和深化,而编辑在传统出版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仍会是新时期工作的基础。编辑只要随着新业务的开展而积累新的经验,就不会落伍。
纸质出版物会与电子出版物并存而不会消灭。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出传统书籍会被电子出版物取代,两种出版形式会长期互补而共处。只是,随着互联网使用者的快速增加,传统编辑已经在学习并由浅入深地介入了电子出版业务,相信大部分编辑都会朝这一方向发展。
充分利用出版社的资源优势作深度开发。大陆现有的五百多家出版社,不少都有丰富的出版积累,用新的科技手段对之二度、三度开发,对独立成册的成品作新的裁剪、融合,旧资源会产生全新效果。现在,把无声无动的纸书做成有声有形的光碟,已成为许多出版社的市场竞争手段。一部作品几种出版形式,大大拓宽了读者面,其中编辑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提出的是,各出版社在开发本社资源的时候,还应该把眼光扩展到没有知识产权之争的公共资源方面去。这类资源有些已被多番开发利用了,如市面已有多种的《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史记》、《唐诗三百首》及四大古典小说等等,由于传统出版技术的限制,再度开发的形式多为集编、注解、改写、通俗化、配图等,过多的相似已使读者提不起兴趣,现今网络电子技术为众多的公共资源打开了宽广的出版空间。中国文化这个深广的可开发库藏,在现代出版新时代,有了重放异彩的机会。出版界在公共文化资源领域的开发,孰快孰慢,孰优孰劣,就取决于时机的掌握和创意的竞赛了。
不断学习,成为新型编辑。科学的发展引发了出版革命,能与此革命共进的编辑才是新型编辑。新型编辑在已有的经验之外,要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知识。科学进步使分工越趋细化,但科学社会又要求人们的知识面要宽。今后的编辑必须有电子出版技术等基本知识,只有与时俱进才有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