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兰兰 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 266700
摘 要: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而学生能否顺利健康成长、能否成才,家庭教育是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问题 家庭环境
家庭气氛是衡量家庭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家庭气氛和谐、愉悦,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但由于父母情感破裂,使得家庭和谐的气氛变得紧张,安定的生活变得动荡,造成孩子长期心境不佳、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无形的心理压力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久之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一、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分析
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的形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行为上往往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上课时心不在焉、神经紧张、萎靡不振,心境喜怒无常、孤独、离群、行为出轨,成绩下降等。可见,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核心因素。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亲倾向于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信任和善意的理解,与子女更容易沟通,他们对于惩罚和严厉、拒绝、否认等消极方式的运用极为慎重,大多采用民主、平等、开明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而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养育方式多是简单、粗暴、封闭的。专制或过分宠惯的家庭教育必将给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此外,家庭结构的异常,如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如不注意采用适当的家庭教育方法,则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阴影,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甚至是各种心理疾病产生的直接原因。关于这一点,苏联心理卫生学家克雷洛夫(1988)指出:“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由于双亲中的一个人要同时担当起两个角色,就难免使孩子的心理发展出现种种缺陷。”
二、初中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1.家长要以身作则。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仅听父母的说理教育,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若父母品德行为高尚,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关心爱护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信任和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折射。而家庭教育又不像学校教育那么系统和规范,家长的行为有意无意中都会影响到孩子,身为家长必须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行为规范教育孩子。家长要求孩子相信的道理,自己首先应该相信;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家长要求孩子不做的事情,自己也不做。即使家长偶然疏忽做错了事,也要放下家长的面子,向孩子说明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有利于孩子辨别是非、知错必改和实事求是。如果说循循善诱、晓之以理是家庭教育基本方法的话,那么身教更重于言教。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寓教于家庭生活中。家庭是孩子最早的课堂,参与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实践活动。因此对孩子的教育要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寓教于生活之间,互相关心,和睦协调,文明礼貌,潜移默化地养成孩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家庭生活实践对孩子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有人比喻说:家庭是第一个染缸,学校是第二个染缸,社会是第三个染缸。第一个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着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础上着色的,所以家庭这一道着色对一个人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3.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家庭是孩子避风的港湾,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坚实后盾。家庭心理氛围表现为个性化的家庭情调和气氛,它是以家长的情绪感染为核心,通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养等反映出来。有良好心理氛围的家庭,一般表现为夫妻关系和谐,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对子女给予真诚和理智的爱,对孩子的期望值与孩子的客观实际一致;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志趣相投,态度和善,思想活跃,心理相容,反映出互爱的高尚情调和积极向上的气息。这样的家庭心理氛围才有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惩罚方式。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江英 未成年人失当行为产生的家庭环境因素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6,(17)。
[2]徐勇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6,(06)。
[3]张宇迪 陈呈超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教育,2006,(05)。
论文作者:吕兰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家庭论文; 孩子论文; 家长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心理论文; 父母论文; 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