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福建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海峡西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4)05-0091-0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福建何以加速?必须有一种新的思考模式,根据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从全国经济发展的布局看,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加速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正确定位。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最重要的是福建必须在对台工作中先行一步。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是福建对区域定位和融入全国区域合作的科学认识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发展思路一直沿着区域定位和融入全国区域合作的轨迹,与时俱进,逐步清晰。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90年代初期提出“沿海、山区一盘棋发展”;1995年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2001年,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构想。这些思路先是对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战略部署,并开始考虑如何利用对台优势,接着又谋划如何同内地的其他省区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把福建放到与海峡东岸经济区——台湾、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对接的意义上去认识,把福建放到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时空背景下去认识,体现了对经济区的客观性的科学认识,体现了对自身区域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所处位置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发挥对台优势意识的深化。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必将使福建全方位地融入到国内外区域一体化中,并把区域一体化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把自身区域的崛起作为促进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部分,作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部分。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在这种潮流下,我国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日益加剧。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已成为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两大经济区,地处其间的福建与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相比,总体竞争力相对较弱,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带中的薄弱环节。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将客观上消除这一现状,通过对接两大三角洲获得自身发展新的动力,并使我国东南部沿海经济带实现弥合。如果把海峡西岸经济区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上来看,这个经济区连着海峡东岸经济区,而这两个经济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自发的、非机制性的海峡经济区。为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必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产生深远影响。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对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福建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的决议,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7800亿元,实现第一个翻番;到2017年达到17000亿元,比全国提前3年翻两番,综合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省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就要围绕经济发展的中心,选择目标定位:一是把对外开放作为第一动力,加快对外对内开放步伐,拓宽“三条战略通道”。二是把项目带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方略,坚持发展工业,建好特色工业园区,扶持优质企业做强做大。三是把致富百姓作为第一目标,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释放干部群众的创造潜能,提高全民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必将推动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从而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福建省委提出加快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九个设区市发展,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化,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出路所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做到物质、政治、精神、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上各不同群体之间收入上的协调发展。只有协调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才能保证全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环境、健康、卫生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进步,达到全面小康的要求。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开放的环境。

改革开放使福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但其对外开放优势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对外开放是福建发展的生命线。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必然要把对外开放放在突出位置。发展闽港澳台经贸和文化合作,是构建对外开放通道的具体落实,也是发挥福建省优势,重点实施多元发展、以质取胜和“走出去”三大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是最容易做到并最有效益的举措。特别是闽台近在咫尺,两岸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较好的港口资源。福建港口集中于东岸,台湾港口集中于西岸,两地海港隔海相望,朝发夕至,海上交通极为便利。如果两岸发挥港口优势,双方可以用最少运费,最短时间达到资源互补。现两岸已开始试航,有朝一日两岸正式通航,福建和台湾可以发挥近邻优势、港口优势,通过资源互补,贸易往来,两岸经济都将有新的腾飞。近年来,福建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处理福建沿海与金马地区直接往来的工作中通力合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金马民众提供热情周到服务,确保了直接往来顺畅。为保证金马地区与福建沿海的直接往来顺利进行,2001年1月28日,福州马尾与马祖签订了《福州马尾-马祖关于加强民间交流与合作的协议》;3月2日,厦门与金门也签订了《关于加强厦门与金门民间交流交往合作协议》。协议第一次以书面形式明确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交往中的重大突破,为金马直接往来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闽台经济合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台资企业占据了福建省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三大产业的主导地位。在农业合作上,福建注重对台湾地区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例如,福建农民通过对蝴蝶兰种植技术的引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闽台在农地规模、地形、耕作技术的共性则为两地同行开展农业机械研发合作,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创造了条件;台湾地区先进的农业管理经验为福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福建引进台湾地区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也有巨大的成效,其先进的加工技术提高了福建农产品的品质。这些对外开放的深化,必然推进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必将进一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从而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为此,必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一批牵动全局的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赣龙铁路、温福铁路、福厦铁路、龙厦铁路等省重点工程。从而把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落到实处。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已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如:以湄洲湾为中心的闽东南全国大型石化基地,以福厦汽车、修造船、工程机械为主体并辐射内地山区的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机械装备产业制造基地,以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主的闽东南一线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重点港湾和城市为依托、连接沿海一线的我国海洋开发和珍稀水产养殖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和绿色产品基地,以武夷山、厦门为龙头并以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的全国知名的山海生态旅游基地等。在这种情况下,全省所有竞争性的项目都将对“非国有”投资敞开大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并按照加入WTO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开放市场,持续调降关税,减少非关税贸易,继续鼓励和保护外商到祖国大陆投资贸易,外商特别是大财团、大企业在投资中,除可继续获得劳力、原料等低成本要素外,还能在扩大投资领域及取得各方面的实惠。这就给外商投资项目以更大的空间。可以进一步拓展与省内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增进区域间经贸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吸引项目,扩大外贸出口,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推进科教兴省战略,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国际、省际合作,促进优势技术跨越式发展。闽台两地在科技发展上具有相当的互补性。福建科技人才众多,在一些基础科学研究上领先;而台湾地区在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同时,福建在对台交流有中央赋予的“同等优先,适当放宽”政策,闽台科技交流大有可为。台湾信息技术和微电子产业发展较快、实力较雄厚,福建的电子信息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并具有土地、市场、人力等方面的优势,生产成本大大低于台湾。目前福建已成为台湾电子信息产品最主要的岛外生产基地之一,来闽投资的中华映管、冠捷等台资企业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福建将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闽台信息产业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闽台近年来科技人员交往十分频密,福建在台交流的科技人员和访问学者的数量在内地居于前列,而台湾也有不少学者和科技人员活跃在福建的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中。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必然要充分发挥福建的对台优势,进一步推动闽台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推进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那么,如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福建省委、省政府用十二个字来概括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这十二个字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遵循经济区发展规律,追求科学发展的求真务实精神。同时,从这十二个字中也可以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先要实现区内一体化。这也是福建参与国内其他区域竞争协作对接的条件和基础。为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科学发展,必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此,必须进行行政区与经济区整合。加速改变长期以来省内各设区市行政区各自为政追求自身发展的现状。各设区市政府在省域一体化发展目标下,主动实现转型,由经济建设型政府逐渐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不再扮演经济建设主体的角色,将产业投资、资源配置等交由市场调节。

与此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与其他经济区域对接。这是关系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外部动力问题。这就要统筹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而其中包括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首先是基础设施对接,把打通出闽通道作为战略目标加以实施。其次是产业对接、市场对接。但是,最重要的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特别加强与海峡东岸经济区的对接。在两岸经贸合作中,福建作为全国对台工作的前沿和窗口,独具对台优势与良好的基础,在发展两岸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福建具备了建立对台工作先行一步的充分条件。那么,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对台工作先行一步,应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三通”上先行一步

“三通”上先行一步,就近期而言,就是海上直航先取得突破。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海上交往频繁。2年来,福建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处理福建沿海与金马地区直接往来的工作中通力合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金马民众提供热情周到服务,确保了直接往来顺畅。2003年第一季度,厦金直航往来人数就达4万多人次。

为保证金马地区与福建沿海的直接往来顺利进行,2001年1月28日,福州马尾与马祖签订了《福州马尾-马祖关于加强民间交流与合作的协议》;3月2日,厦门与金门也签订了《关于加强厦门与金门民间交流交往合作协议》。协议第一次以书面形式明确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交往中的重大突破,为金马直接往来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福建沿海与金马地区直接往来不仅突破了台湾当局的诸多限制,也开辟了经金门、马祖到台湾的快捷通道,为台胞节约了时间和金钱,在台湾岛内引发了“宗教直航”、“文化直航”、“商务直航”的热潮。2002年7月23日,澎湖天后宫妈祖神像从海上直航泉州天后宫的会香活动,又一次突破了台湾当局不开放澎湖直接往来的限制,第一次实现泉州港与澎湖的海上直航,开启了祖国大陆与澎湖之间中断了50多年的直航。闽台海上直航取得新的突破是有可能的。

2、闽台双向交流合作先行一步

闽台交流合作应由单向向双向突破。由于“两马(马尾、马祖)协议”和“两门(厦门、金门)协议”本着“一个中国”原则与平等友好互惠互利精神而签订,使金、马在与福建沿海交流合作中得到了实惠,引起了台湾岛内其他县、市的注意和重视。澎湖等一些县、市自发地摆脱台湾当局的限制,前来大陆考察,或主动与大陆有关县、市联系,谋求在“一个中国”的立场上达成协议,推动两岸民间和地方县、市间的交流。2002年8月底,晋江企业赴金门举办“晋江市名优特产品金门展销会”。这是祖国大陆产品第一次在台湾地区展销,也是金门有史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商品展销会。南安市经贸考察团又于同年10月赴金门考察建材市场,并举办了“南安·金门经贸洽谈会”。这是祖国大陆第一个直航金门的经贸考察团组。2003年2月,厦门轮船总公司的“中洲号”货轮,运载1940吨建材,从厦门同益码头直航金门料罗港,为两岸货运直航开创了先例。为此,应积极支持我省各城市主动寻求重点联系的台湾城市,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来建立城市间的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发展闽台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积极支持企业寻找好的项目,登岛投资办厂。这样闽台的交流合作由单向向双向突破也是有可能的。

3、某些产业合作上先行一步

闽台产业合作已有很好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创新。福建必须依靠对台的区位优势,采取“近台快攻”战略,可考虑由产业的协同发展来带动区域科技、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战略目标:一是在电子信息方面,将福建建成台资硬体企业的配件生产基地、资讯软体包括电子商务企业的生产基地;二是在生物技术领域,将福建建成台湾农业、海洋产业的生产基地;三是将福建建成台资银行、咨询服务企业、商业机构、贸易服务公司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聚集地。战略重点:率先形成以电子信息、农业生物技术、石油化工为龙头的产业互补阶段,通过两地产业的转移、对接和互补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进而向以电子信息、海洋开发、新型材料和生物工程为重点的产业协同发展阶段转化,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由互补阶段向协同阶段的跨越。战略布局:以厦门、福州、泉州等中心城市为依托,构建台湾与闽东南产业协同发展带,并沿江沿路向闽东、闽西、闽北地区梯度推进,带动内陆地区相关产业与台湾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从而引导两地产业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在全球化竞争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促进平等竞争。在竞争——合作——再竞争——再合作的周期性循环中,实观协同发展。战略分工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进行闽台政策主体的交流,从而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动两地产业链和产业关联关系的建立。在产业结构政策上,应强调互补性强的产业优先发展,通过互补性产业对上游、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形成产业关联效应,进而带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建立;在产业组织政策上,则着重于建立和形成大规模的协同生产体制,促进两岸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为了实施这种战略,在某些产业合作上必须先行一步,取得突破。

(1)闽台农业合作的突破。闽台农业合作得天独厚。20世纪80年代初,福建沿海地区率先通过民间渠道,单向引进中小台商在农业领域进行试探性投资。90年代初,闽台农业交流合作开始以科技学术交流为先导,逐步确立了由暗转明,由单向到双向,由民间到官方的较为稳定的闽台交流合作关系。1997年福州、漳州建立全国首家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福建省加强引进台湾农业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使闽台农业合作项目从引进零星单项逐步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服务和整体配套方向发展;投资领域也由沿海地市向山区延伸,逐步推动了产业合作升级,促使闽台农业合作进入全面拓展阶段。到目前为止,福建省从台湾引进优良农业品种达1500多种,累计批准台资农业项目1300多项,合同利用台资16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达10亿美元。截至2002年底,福建省累计引进台资农业企业1400多家,合同利用台资17亿美元,实际到资10.5亿美元;引进农业优良品种2000多个,设备4000多台套。通过闽台农业合作,目前,我省已形成了东山的芦笋、鲍鱼产业,龙海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福清的鳗鱼加工业,安溪的茶叶产业,南靖的兰花产业,漳浦的花卉产业,长泰、平和的水果产业,成为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新世纪之初,福建省又制定了闽台农业合作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五大体系项目,以两岸相继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推动两岸产业对接,逐步实现海峡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的优势互补;把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建成台湾鲜活农产品及加工品生产供应基地、两岸联手拓展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生产协作区。近三年来,闽台农业高科技的交流进一步推动闽台两地农业合作发展。自2001年起,福建省农科院与台湾中兴大学签定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农业生物科技合作研究,扩大科技人员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互聘客座教授、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筹组闽台农业科技讲师团、互派培训班师资、定期交换学术期刊资料、建立联络协调机制等。2002年1月,福建省农科院与台湾中兴大学在福州联合成功举办了“海峡两岸绿色食品发展战略与科技对策研讨会”,为闽台两地农业高科技的合作与交流开了先河。同年,第二届两岸有机农业科技研讨会由中兴大学筹办,福建省农科院与中兴大学联合举办了首期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培养训班,为闽台农业科技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此外,在福建省闽台科技交流协会、南平市政府、福清市政府、厦门市农科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8月顺利实施,培训农业科技骨干500多人。为进一步加强闽台农业科技的合作与交流,近年来,福建省农科院各研究所都在积极探索开展对台农业科技合作。闽台两地的农业合作完全可以进一步先行一步,取得新的突破。

(2)闽台信息产业合作的突破。信息产业是高科技产业群的先导,是当代和未来许多知识、技术的基础。发展信息产业已成为两岸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包括通信导航、计算机及其外设、电子元器件、电子应用产品以及软件和微电子等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形成福州市区、马尾开发区、融侨开发区和厦门特区4大电子基地。经过了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福建已具备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环境和条件。信息产业是台湾的支柱产业,在世界上仅次于美、日而居第三位。在台湾百大企业中,信息产业企业占了二十八家。在微电子领域,台湾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半导体生产基地之一,其产值现已上升到世界前列,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芯片生产基地。近年来,在信息产业方面闽台双方已经有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台湾电子信息企业已有三十四家落户福建,产值占福建省全行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四十六。从台湾方面来说,台湾信息产业厂商转移祖国大陆,克服岛内人才不足,科技力量较弱、市场狭小以及生产经营成本较高等问题,利用大陆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力资源、雄厚的力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保持国际市场竞争力。从福建方面来说,引进台湾信息产业方面的直接投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可以迅速提升该省产业发展水平。因而,台商到福建投资发展信息产业比较活跃,形成了福州市区、厦门特区、马尾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融侨开发区四大电子基地,同时正向莆、泉、漳三地延伸发展,闽东高科技园区走廊也已见雏形。目前,台湾面临信息产业向外转移的时期,特别是目前,祖国大陆已经把信息产业作为新世纪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这为闽台信息产业的合作提供了良好机会。信息产业包括硬件制造和软件工业。在产业发展计划上,两地侧重点不同,台湾着重开发工作系统设计技术;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语言影像、图形高速介面;计算机网络设计;特殊用途处理机;软件发展工具等。而福建着重发展软件产品开发及应用系统;网络技术及其产品;计算机外部设备;计算机视觉应用系统;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应用;信息工程与图象处理技术等等。在硬件制造业,台湾在个人电脑、主机板、滑鼠器等信息产品方面的制造技术上领先,多项产品名列世界第一,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全球第三大信息硬件生产基地。在软件服务业,福建较有特色。目前,福建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金融财税商业软件和多媒体软件方面已开发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具有较强软件开发水平。两地发展信息产业,有其共同点,又有其不同点,如能率先形成软硬件系统和产品开发配套优势,在竞争中前进,在合作中发展,则将产生“龙头效应”,带动其它高科技产业优势互补和产业分工体系的建立。这样,闽台高科技产业良性分工体系的形成必将指日可待。

(3)闽台海洋产业合作的突破。福建的海洋优势十分明显,拥有“渔、油、能、港、景”优势资源。全省海岸线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大12.4%。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51万平方公里,海洋生物种类2000多种,经济鱼类就有100多种,贝、藻、鱼、虾种类居全国前列。海岸曲折率居全国第一,大小港湾125个,其中可供建1万~10万吨级舶位22个,可建5万吨以上的舶位有6个,占全国1/8还多。非金属矿产已发现的沿海固体矿产有55种;油气前景看好,有望建设2.8亿吨~7.8亿吨储量的油气田。而且,盐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好,可供宜盐滩涂超过40万亩,可以大规模利用的盐化工产品很多。闽台海洋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历史悠久,两岸渔民长期在同一海域作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闽台渔业科技交流与经贸合作日趋活跃,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福建丰富的渔业资源和优惠的投资政策,越来越成为台湾海洋与渔业向外分流最合适的承接地。台商在福建的投资范围扩展到整个海洋与渔业领域,至2002年10月,在福建省兴办的台资海洋与渔业企业达377个,合同利用台资4.46亿美元,成为水产出口创汇的中坚力量,加快了福建省海洋与渔业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台资企业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达到了双赢的结果。只要进一步构建海洋开发新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台资嫁接改造福建的海洋开发企业;鼓励台资企业直接投资和兴办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远洋渔业、海水养殖、海洋运输、滨海旅游、产品加工、海洋科技、海洋环保、临港型工业生产项目。闽台海洋产业合作可以取得新的突破。

(4)闽台物流业合作的突破。福建物流企业发展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但绝大多数企业仅仅是过去的货运公司换个牌子而己,专业物流公司的水平低,难以为工商企业提供包括原材料到产成品的采购、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以及相关信息咨询、进出口货代等一体化、多功能物流服务。但是,福建物流企业有现成网络和单项业务操作经验。而台湾物流企业的设施先进、服务理念体贴入微,在经营上强调:亲切、互助精神;爱惜尊重商品;整洁、安全、明朗;准时、正确送达。在技术上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现代化物流设施。商品配送给千家万户带来优越的服务。从物流方式和物流体制上看都比较先进。但要进入内地建立自己的独立网络须花费大的代价,这就给提供了双方合作的机会——走合资、合作的路子。通过合作,福建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以及丰富的物流服务经验,可以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而台湾物流企业则可以利用福建物流广泛的关系网络来拓宽市场,进一步发展全球市场。基于祖国大陆逐渐开放零售服务贸易市场,与其息息相关的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台商要想在大陆零售市场取得成功,把握物流业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而,闽台物流业合作先行一步,取得突破,是完全可能。

(5)闽台金融业合作的突破。近年来,闽投资环境日益完善,台资企业在闽投资设厂的数量迅速增多,企业规模也越办越大,但是长期以来,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金融业务必须经过香港、纽约等第三地银行“绕道”进行,不仅环节多,费用高,更重要的是影响了贸易的开展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两岸尚未直接通汇的情况下,单笔信用证业务往来少则需要3天,多则可达8天时间,如此的资金汇兑效率严重影响到贸易的开展,因此两岸企业界、金融界要求直接通汇的呼声很高。实现直接通汇后,这种资金的在途时间大大缩短,例如从福州地区的银行开出的对台信用证,当天下午即可将信用证通知台湾的收益人。目前已有一些台湾地区银行有意在闽设立分支机构,其用意显然在闽投资的众多优质台资企业。同样,福建省也有一些银行设想在台湾设立分支机构,任何一家银行的背后都有着数量众多的优秀企业,这些企业与银行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在目前的国际市场上,企业对某一地进行投资前,往往委托其合作银行对当地的投资环境进行研究,两岸金融业的直接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两岸企业和经济交流的进一步扩大。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福建省的银行都在积极争取获得“直汇”资格。目前福建省的工行、建行、中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都已经获得了这一授权。2003年央行允许内地商业银行与台湾地区银行直接开展业务以来,工行总行已经与台湾地区的32家银行、13家外资银行在台分行交换了密押,建立了代理行关系,闽工行下属8个行部也可以直接与台湾的这些银行开展业务往来(业务范围限于结算项下的非融资类业务)。闽台金融合作有可能取得新的进展。

4、闽台文化交流先行一步

闽台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的一脉,文化渊源深厚,历史上就在共融中发展。从传统文化习俗上看,福建人民移民台湾,大多是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聚居一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家乡祖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不仅使泉州、漳州的闽南话成了台湾的主要方言,而且至今在台湾流行的南音、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布袋戏、木偶戏、闽剧等部是来自福建。台湾同胞信奉的神祗,如妈祖女神、临水娘娘等皆是福建传说中的人物。台湾民众普遍尊奉的观音、关帝、土地公等,虽不原产于福建,但却是从福建传到台湾,并按福建的习俗祭祀的。其它的诸如服饰、饮食、婚庆等习俗也都和福建有很多的相同相似之处。80年代后期,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地区的信徒纷纷前往福建朝圣谒祖,成为福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近10年来,赴湄洲岛朝圣妈祖的台胞每年都达10多万人次,台湾成千上万的妈祖信徒云集莆田湄洲岛与大陆同胞一起举行盛大的祭典活动。又如,从1987年至今,台湾每年派出数10个进香团到安溪清水岩谒祖,迎回清水祖师神像。近几年,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广泛,两岸就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民间信仰文化和朱子文化等闽台共同信仰、互为纽带的文化现象进行探讨,相互交流;闽剧、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等地方戏曲受到台胞的喜爱。闽台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福建省在开展对台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闽台文化交流继续先行一步,取得新的突破是完全可能。

标签:;  ;  ;  ;  ;  ;  ;  ;  ;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