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反规划”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各城市、地区一股旅游规划的热潮。在盲目的经济利益驱动下,许多景区项目开发规模过大,风格样式雷同,自然风景区出现城市化的趋势[1]。如福建三坊七巷遭到建设性破坏,黄山景区修建现代住宿设施,定海老街区面目全非,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修建现代化观光电梯,襄樊古城墙夷为平地……换来的只是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建设各种不伦不类、和本地历史文化毫无联系的建筑,甚至连取名都是言必称罗马、塞纳、泰晤士、巴塞罗那等。套用城市规划模式、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不尊重、忽略对乡土文化保护的传统区域旅游规划,造成了目的地旅游吸引力的直线下降和潜在客源的流失。
一、传统区域旅游规划的弊端
(一)对自然、生物过程不尊重
这是一场发生在“天堂”里的灾难,2004年12月 26日,由地震引起的海啸吞没了印度洋沿岸的美丽海岸和近30万当地人以及来此寻找梦幻“天堂”感受的世界各国游客[2]。在印尼海啸受灾地从事规划重建工作的专家调查发现一个惊人的问题:许多宾馆、城镇的受灾居然都是因为它们犯了规划上的“经典性”错误,即没有“设计遵从自然”。事实说明:城市或旅游风景区建设如果没有把对自然、生物过程的尊重提升到一个足够的高度,而是选错了地方,规划在不该建设的区域,那么无论它建得多么漂亮,都可以一夜之间被摧毁[2]。
(二)套用城市规划模式,重“硬”开发①、轻“软”规划②
套用城市规划模式的旅游规划,突出地表现在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方面,特别是后者的城市规划痕迹更严重。这些度假区规划大都由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完成,侧重于“硬”件建设规划[3],其往往从旅游开发商的眼前短期利益出发,急功近利地进行旅游接待基础设施和具体开发项目的规划,结果出现了一些非常城镇化的度假区[1]。而对其“软”规划却重视不够或完全忽略。
(三)重经济利益、轻生态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规划滞后
普遍的观点是“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旅游无烟说”。形成这样的观点是一直没有把旅游资源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到旅游产品成本之中,还认为旅游业不产生环境污染[4]。以经济学科为主的所谓“效益管理旅游规划学派”,更是把“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在旅游规划中发挥到了极致,重开发轻保护,轻视甚至完全忽略了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空气、地表水、噪音状况)、污染控制和管理、环保设施等重要方面的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严重滞后,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四)忽略对乡土文化特色的挖掘
总结我国近年来旅游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不难发现各地出现的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都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缺少乡土文化特色造成的。比如各地争相兴建的旅游度假村、主题公园和娱乐城等人造景点,重复建设和雷同太多,缺乏创意及个性[5],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特色的挖掘和有效利用。
(五)忽视旅游规划中的社区参与
传统旅游规划往往由政府、开发商、旅游企业和规划专家一手操办,而且在规划前期只做客源市场和旅游资源两方面的调查,忽略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意愿。尤其在一些边远、相对落后的地区,试想一个基本封闭的村寨突然在旅游这个“新鲜事物”冲击下,各种利益矛盾“应运而生”,面对这些冲突,政府、开发商乃至规划方却措手不及、束手无策[6]。结果在规划实施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敌对态度,并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这种敌对情绪与日俱增,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反规划”的研究进展
早在100多年前,国外学者艾里奥特(Eliot),迈克哈格(McHarg)就已经有了“设计遵从自然”的思想。国内景观规划师俞孔坚面对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的背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反规划”的概念。“反规划”不是反对规划,而是针对以往城市建设和开发规划中对自然系统缺乏认识和尊重,以牺牲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安全和健康为代价的城市化途径而言的,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一种应对[7]。俞孔坚提倡把“反规划”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中[8]。
“反规划”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应用价值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谢刚[9],李铌、段宁[10],刘传明、曾菊新[11] 等),国内一些学者对“反规划”在城市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如彭德胜对沅江市[12],邱强对重庆[13],俞孔坚、李迪华[14]、朱强[15] 对浙江省台州市。
可以看出,目前对“反规划”的研究还局限于城市规划,对其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则研究极少,仅有安永刚对“反规划”在森林旅游规划中的应用[1] 作过探讨。而以往那种套用城市规划模式的传统区域旅游规划已显示出它的明显弊端:对自然不尊重使景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建设性破坏造成乡土文化特色的丧失、市场预测的盲目乐观和定位不准导致旅游设施的闲置,环境保护规划滞后造成目的地环境维护成本的增加……在这一背景下,需要因势利导,借鉴“反规划”原理,由此产生与传统旅游规划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区域“旅游反规划”。
三、区域“旅游反规划”的概念、特点及规划流程
把“反规划”的思想引入区域旅游规划中,区域“旅游反规划”具体来说,是对传统规划流程进行逆向分析,优先进行“软”规划;在空间和“硬”规划中,把将要开发的旅游资源(自然、人文)看成一个有生命的、相互关联的动态系统,主动优先地分析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如文化遗产保护、游憩、视觉体验),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绿线、蓝线、紫线③[7])的规划;在规划实施前进行旅游客源市场和社区居民的“反”馈,以修正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一)区域“旅游反规划”的特点
1.优先进行“软”规划
如前所述,传统区域旅游规划重“硬”开发、轻“软”规划,这势必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文化特色的丧失、市场营销乏力、环境保护滞后等负面影响。因此,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逆转传统规划思维,优先进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资源整合等非物质性的“软”规划,在全面系统论证的基础上,再进行旅游接待设施等“硬”规划。
2.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视生态系统如“生命”来善待
以往那种生态保护滞后的传统区域旅游规划,已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旅游目的地毁灭性消亡的严重后果,对此,非常有必要在规划程序上采用一种逆向的分析过程,首先以土地健康和安全的名义及持久的公共利益的名义[7],把整个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当作“生命”来善待,用识别景观安全格局④[16] 的方法对维护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进行分析,建立生态基础设施⑤(该方法已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城市规划中取得成功,在宏观、中观、微观规划3个层次上都具有可操作性[2,14])。
在区域空间的规划中,具体方法是按照“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17] 的顺序界定4个区域。其中,禁止开发区为生态保护核心区,主要功能是保持生态平衡,一般禁止游人进入,只做少量必要的专业科学考察;限制开发区为生态缓冲区和过渡区,可进行部分开发和实行游客限制性进入制度,这2个区为非建设区域,主要进行绿线、蓝线和紫线的限定和规划;重点开发区是原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优美的自然风景、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天然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风情等)丰富、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强、历史文化悠久、开发潜力巨大的区域,主要任务是进行“软”规划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可编制少量的建设性规划,如步行道、护栏、指示牌、垃圾箱、观景亭等设计,总的原则是“最少的规划就是最好的规划”,在建设选材上要体现“古朴、自然”,力求以最少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景观审美效应和生态效益。特别强调的是,重点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两者并不一定有严格的界限,而是经常存在一定的重合,且重叠区域一般不进行建设性规划;优化开发区是模拟人造景观丰富、旅游基础设施(住宿、饮食、购物、娱乐等设施)集中的经济商业核心区,为游客食、宿、购、娱的主要集聚地,相当于城市或旅游景区中的TBD⑥[3,4](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是红线(界定建设区域)范围内的重点建设规划区,且与其他3个区域有一定的空间分隔。四者的空间关系如图1:
图1 区域“旅游反规划”空间分区关系
3.提高社区参与程度,在旅游规划前期进行目的地居民意愿的专项调查
以往的旅游规划和决策往往注重投资方、开发商、旅游企业、政府等其他利益主体,从根本上忽视了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意愿。如广西桂林龙胜龙脊景区,由于居民对政府和旅游企业的不满而阻止游客进入山寨,导致景区无法正常对外开放,经济上和景区形象都受到严重影响[6]。
社区是区域旅游规划的重点,当地居民才是土地的真正主人,因此,区域“旅游反规划”把目的地居民意愿调查作为旅游规划的一项前期重要工作,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制订居民系统规划,减少居民对旅游的反感情绪和冲突行为[6],力求提高社区参与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程度,使其真正从中受益,从而积极主动地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4.规划实施前进行旅游客源市场和社区居民意愿的“反”馈
旅游规划时间跨度少则1-6年(短期、中期规划),多则10年以上(长期规划)[4],而传统的旅游规划是“规划——实施”的单向过程,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规划游离于不断变化的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和社区居民的意愿之外,不能适应两者的实际需求。因此,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在规划实施前主动调查和收集旅游客源市场和社区居民的“反”馈意见,在规划弹性空间内修正、调整规划内容,以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
5.重视乡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
突出特色是旅游规划的灵魂,探新求异是驱使人们进行旅游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差异越大,旅游产品的地方性越强,民族特色越浓郁,文化差异越显著,独特性、个性化越鲜明,越能吸引国内外游客。旅游规划的个性主要来自于当地的地脉和文脉的双重把脉,即从自然环境、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地方民族所表征的地方特色风景和风情[18]。因此,在旅游规划中,重视对乡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挖掘,才能突出旅游产品的地域文化性,增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特色含量。
(二)区域“旅游反规划”流程
综上所述,可把区域“旅游反规划”流程归纳如图2:
图2 区域“旅游反规划”流程
区域“旅游反规划”流程可以用“1342”模式来表达,即“确定一个发展目标、进行三个基本分析、做好四个规划、强调两个反馈”。显然,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四大规划板块的设定”,它们是区域“旅游反规划”付诸实施的主要内容。
四、区域“旅游反规划”与传统区域旅游规划的对比分析
综上所述,把区域“旅游反规划”与传统区域旅游规划的主要区别归纳如表1所示。
从表1分析可知,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区域旅游规划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了自然和人文的生态安全,把建设区域物质形态的“硬”规划放在首位;相反,区域“旅游反规划”根本上是要从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8] 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入手,以长远的观点看待旅游资源[2],致力于尊重生态安全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优先进行“软”规划和不建设区域规划,来建立健康和谐的旅游目的地。
注释:
①指道路交通和游路设计、旅游接待设施和游览设施、风景植被抚育和园林绿化、城市基础设施(电力电讯、给排水等)、具体开发项目等物质形体的“硬”规划。
②指旅游资源整合、人力资源、旅游服务、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市场规模预测、市场营销、社区支持、法律保障、科技保障、旅游管理支持系统、生态人文环境的保护、乡土文化体验的挖掘等一系列非物质性的“软”规划。
③绿线、蓝线、紫线合称非建设性区域,其中,绿线:界定绿地范围;蓝线:界定河流水域;紫线:界定历史文化遗产;而红线为建设性区域。
④不论景观是均相的还是异相的,景观中的各点对某种生态的重要性都不是一样的。其中有一些局部,点和空间关系对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景观局部,点及空间联系构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⑤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是维护生命土地安全和健康的空间格局,相对于城市和区域的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经济服务,生态基础设施为目的地及其居民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它是提供生态服务的、基础性的、战略性的景观体系,是需要规划加以保护和人工完善的系统。
⑥中文译为“旅游商业区”,由Getz(1993)提出,是指游客导向型吸引物和服务十分集中的区域。
标签:旅游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