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娥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内科,湖南 长沙,410008)
E-mail:523720826@qq.com
邮寄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金星北路时代倾城小区一期11栋,13973112086
摘要:目的 观察炎症性肠病患者个性化营养管理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6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80例),其中观察组实施个性化营养管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评估两组患者的知信行水平,采用患者自评量表—主观全面评定量表(Patient-Generated Global Assessment,PG-SGA),NRS2002。收集并对比两组指标:体重、BMI、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沉,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炎症指标。结果 两组干预后营养知信行及总量表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上述指标及总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体重、BMI、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干预前(p<0.05)、优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PG-SGA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体重、BMI、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干预前(p<0.05),C-反应蛋白水平较干预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个性化的营养管理干预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营养知信行水平、降低营养风险和炎症指标,改善营养状况。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个性化;营养管理;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目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IBD为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升高趋势,病变主要累及消化道,对患者的饮食习惯、营养状况等会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IBD患者的营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有研究显示IBD患者营养不良患病率高[1],但也有研究发现IBD患者有较高的超重/肥胖比例[2]。因此,对于IBD患者而言,营养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护理中,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相关宣教并未重视营养干预,但未重视营养方面干预会对患者机体功能及临床结局均造成不良影响,包括住院日延长、费用增加、治疗耐受性及反应性下降、生活质量下降[3-4]。本研究基于个性化的营养管理,探讨其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和营养改善状况。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6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纳入标准:(1)已确诊为炎症性肠病患者;(2)认知、理解、沟通能力正常,有正常的书写、阅读能力;(3)年龄≥18岁;(4)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无法正常交流或理解障碍;(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如: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等疾病;(3)严重并发症:肠瘘等;(4)择期手术治疗患者;(5)依从性差者。其中观察组男性56例(UC:39例;CD:17例),女性24例(UC:9例;CD:15例),年龄18~61岁,平均(31±11)岁;对照组男性52例(UC:33例;CD:19例),女性28例(UC:10例;CD:18例),年龄20~63岁,平均(30±1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予以传统入院营养、饮食宣教,出院饮食宣教,并采用宣传板、纸质资料进行膳食知识指导,持续干预3个月。观察组予以个性化营养管理干预,持续干预3个月,主要包括:(1)建立营养教育平台,采用现代互联网模式建立微信群、QQ群、公众号平台,定期上传炎症性肠病相关知识信息,护士及时在线解答患者的提问,若涉及医疗相关则护理人员需与专科医生进行沟通或邀请专科医生解答,及时正确有效的帮助患者解决问题。(2)由科室专病医护人员定期应用多媒体课件讲解营养相关知识。包括饮食控制原则、方法、技巧。并发放相关宣传资料,2次/周,30min/次,持续三个月。科室活动室、示教室、宣传栏配备炎症性肠病书籍和营养相关书籍。(3)及时查阅最新指南和相关资料,并邀请营养科医师参与,对患者进行全面营养筛查,明确患者营养状况,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制定个性化营养管理方案,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说明。(4)回顾分析患者24小时营养摄入量,借助人体成分分析仪、软件等分析患者每日应供给的总能量、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结合患者的肠镜结果、病理结果、影响学结果等指标,合理安排营养类别(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对于可以进食患者,根据食物不耐受指标[5],合理搭配饮食,采用食物交换份法,将膳食分类,并给予患者各类食物交换表,告知患者在选择其耐受食物却有同等营养价值的食物。(5)护理人员实时监测患者的体重、BMI、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
3、观察指标:(1)营养知信行水平。采用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4],评估患者知信行水平。(2)营养状态。营养患者自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Patient-Generated Global Assessment,PG-SGA),于入院24小时内进行评价。(3)所有入院患者当天评估体重、BMI、NRS2002,并于第二天清晨空腹检验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4)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1月、2月、3月,发放调查问卷,复评PG-SGA、NRS2002、体重、BMI,复查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营养知信行水平比较,见表1,两组干预前营养知信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和两个月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且各维度与总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比较:两组干预前营养状态指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个月营养状态指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2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干预后体重、BMI、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干预前(p<0.05)、优于对照组(p<0.05),C-反应白蛋白均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PG-SGA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体重、BMI、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干预前(p<0.05),C-反应蛋白水平较干预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炎症性肠病是目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显著提高。研究证明,IBD患者营养和饮食治疗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6]。本研究发现观察干预3个月后知识、态度、行为评分及总量表评分较干预前增加,且高于对照组,充分表明个性化营养干预有助于提高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知行信水平。且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上述指标及总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个后体重、BMI、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干预前(p<0.05)、优于对照组(p<0.05),C-反应白蛋白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PG-SGA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相较于对照组,干预1月后和2月后虽在体重、BMI、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上并没有明显差异,但数据却表现时略高于对照组,尽管对照组相对干预前(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但和观察组相比干预3个月后则表现出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C-反应蛋白水平上较干预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个性化的营养管理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而言,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营养知信行水平、降低营养风险和炎症指标,改善营养状况,提升患者康复水平和生活质量。且优于传统的营养、饮食护理,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优势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曹磊,朱维铭,李毅,等.克罗恩病住院病人的营养风险筛查[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3,20(2):78-80.
[2]张允,郝素娟,童淑萍,李惠玲. 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营养风险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6):3749-3753
[3] 周云仙.炎症性肠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97-100.
[4]于秀娥.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0):281-283
[5]熊小伟,阳惠湘,彭誉,涂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食物不耐受的差异分析[J].胃肠病学,2018,23(11):45-48
[6]郭坤. 饮食和营养治疗炎症性肠病[J]. 肠外与肠内营养,2019,26(1):18-19
论文作者:梁娥
论文发表刊物:《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营养论文; 患者论文; 白蛋白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血红蛋白论文; 血清论文;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