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师必须坚持生态观、科学观、社会观、经济观的统一,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高科技与文化的共同发展,促进建筑融入时代、地域、文化。
关键词:数字城市;生态城市;体系结构
一、生态建筑概述
生态建筑因生态危机和建筑发展危机而被推向历史舞台。其目标是通过平衡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全面、有序、协调的人工生态环境。生态设计的基本指导原则可以归纳为有序、可持续、循环利用、反馈平衡和有偿使用。
事实上,传统建筑并没有完全背离现代生态建筑的原则。一些传统的设计只是包含了很多生态设计的元素。现实是,我们随处可见我们考虑生态建筑、生态园林和生态的小生态设计。一个标志。因此,所谓的生态建筑已经成为一种类似人类自律的理想或道德准则。什么样的设计可以说是生态设计还不是结论性的,资源的零消耗和污染的零排放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因此,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尽快将生态建筑融入到传统设计中更加可行。考虑到人们的观念、科技发展、利益平衡等因素,生态建筑的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试图从概念、经济、科技、政策等方面探讨生态建筑发展的现实途径。
二、生态建筑问题
1、建筑专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建筑多元化发展是建筑发展的新方向。它既满足了住房的基本需求,又满足了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建筑师本身要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而不是沉浸在建筑层面的专业知识领域。也许作为建筑师,他们应该知道如何设计更符合人们思想的建筑。既满足了各种建筑规范的要求,又满足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它包括心理满足、视觉美和人文环境。
2、建筑行业与建筑业不同步。建筑教育模式基本上沿袭了多年的教学模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各种新的设计理念的出现,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使建筑设计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建筑师来说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筑专业知识的更新迫在眉睫,一些教材需要修改,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建筑人才。
3、建筑学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均。建筑教育担负着培养及提高未来建筑师素质的责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新兴的建筑学院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同时也出现譬如学生定位以及自信心的建立等诸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建筑学专业发展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国内知名的建筑院校,无论从师资、学生资源或是教学资源都远远领先于众多一般院校,这是建筑学发展以来的一个显著的问题。促进一般院校的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是促进中国建筑业发展基本力量的发展。
4、建筑学专业教育地域特色缺失。具有成熟教育经验的建筑院校无非成为一般建筑院校的学习典范。当然借鉴成熟的经验在专业建设的初始是成功的,但是从专业发展长远考虑,很多院校往往都忽略了自身的特色优势,一味地朝着优秀学校靠拢,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很难达到与其专业建设水平相当的高度。很多建筑院校忽视自身的地域文化特点,盲目的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难以与自身情况结合,处于发展的迷茫期。
三、生态建筑开发的实现要素
1、元素的概念。生态建筑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共存的一种方式,在今天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事实上,从室内装修污染到城市热岛,光污染等都被摆在了普通人面前。但是,在短时间内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如资源的不受控制的使用、人类建设对生物系统的破坏、城市发展对历史遗迹的威胁等。这些问题的长期积累将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从长远来看,生态建筑是为了保护人类和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利用这一理念指导施工决策和设计过程,将对生态建筑的健康发展起到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人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公共建设的决策,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经济因素。在经济社会中,价值规律决定了市场的选择。生态建筑必然面临价值取向问题。从宏观上讲,生态建筑应该是经济的,但人们往往被短期利益所蒙蔽。从历史上看,许多住宅建筑也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当地材料和合理的设计来维持一种非常“生态”的生活。此外,是否经济不仅可以从成本上看,还应该结合使用能源消耗和维护成本进行综合评估。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新的生态材料还没有被广泛使用,高科技材料的研发成本分配,缺乏规模效应,价格过高,但总有一天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促进人们对生态建筑的选择。当生态建筑是一种自觉的选择时,经济因素必将成为生态建筑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3、科技的关键要素。虽然科学技术不是生态建筑的决定性因素,但它确实为生态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大量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节能保温材料和太阳能光伏材料。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所谓绿色建筑材料不一定是生态的。例如,虽然木材是自然的,但它不是生态的,木材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经过一点改造可以非常生态。生态建筑的技术因素还包括设备和结构的使用。这些新技术的使用可能会暂时增加建筑成本,但会随着广泛使用而逐渐减少。
四、结束语
建筑学的发展正在走向信息化、生态化、多元化。但是真正的生态建筑所提倡的要求离我们还很遥远,还需要政府部门设计师和公众的同努力,优先发展建筑节能产业,逐渐形成人们自觉选择的良性循环,我们期待的结果是,生态建筑成为大家共同的选择,沿着生态建筑学的道路,我们的生活环境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荆其敏.生态建筑学[J].建筑学报,2009.7.
[2]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刘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建筑论文; 生态论文; 建筑学论文; 院校论文; 的是论文; 建筑师论文; 经济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