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研究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旅游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2398(2016)03-0145-06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16.03.021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旅游学术界对旅游学科体系、基本理论框架、学科建设等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至今仍未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框架体系[1]。目前为止,旅游学在我国还仅是以旅游管理学的身份出现在工商管理学的学科门类下,尚未独立成为一个学科。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地制约了旅游学研究的体系化,还给旅游业发展实践和旅游教育的理论支撑带来负面影响。纵览20多年来的相关研究,旅游学涉及的门类分支已经非常广泛,然而无论是已有的六要素学说,还是三体论都无法全面的解释整个旅游学研究体系,所以如何对当前旅游学研究体系结构进行系统解析,并重构一套有效的旅游学研究体系,对旅游学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旅游学研究体系结构 在国外,旅游学作为相对较新的学术领域,直到19世纪初期才在学术研究中出现“旅游”、“旅游者”等词汇[2]。而到19世纪末,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研究。当时学者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来探讨旅游活动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经济影响。而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旅游规模的扩大和旅游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旅游的影响远超出了经济领域的研究范畴。二战以后,学者们将旅游学与不同学科进行了交叉融合,形成了五个主要的分支领域:旅游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与旅游人类学[3]。陈德广通过对国内103篇旅游研究博士论文(包括博士后研究报告)与北美377篇旅游研究博士论文对比分析,总结出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差异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4]。这些研究对旅游学科框架的搭建及理论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旅游研究的学科体系还是各执一词,并形成了较多的独立观点[5]。总体可将其划为三类,一是认为旅游学属于一门独立学科,未来应加强自身理论框架的构建[6-8]。二是认为旅游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未来应该重视对其他学科已有理论的借鉴与融合[9-13]。三是认为旅游研究未来仍将是存在于现有学科内的一个研究领域,很难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学科[14]。而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与学者们用判断自然学科的标准评价社会科学有很大关系,旅游学研究体系的困境也正是由于不正确的模仿自然科学的划分方法造成的[15]。为了克服这个困境,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开始提倡进行旅游学的体系框架研究,在旅游学基本理论和一系列广泛的应用学科方面取得了较多进展,并对跨学科研究和多学科研究做了区分[16],初步得出了“旅游研究是跨学科研究的结论”。当前研究迹象表明,旅游学是朝着独立性学科方向发展的,同时多学科合作的程度也在加大,并且这种趋势有所增强[17]。 在国内,由于旅游学研究的起步本身较晚,所以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而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相关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18,19]。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大多认为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综合性社会现象,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而要解决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必然涉及许多社会领域和相关学科,其中的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单纯解决旅游现象所引发的全部问题和矛盾,只能在综合上述学科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寻求一个新的途径,即形成一个新的学科——旅游学;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旅游学尚未形成鲜明的学科体系,仅是具有跨学科、多学科的性质。该观点的学者认为,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开始注重旅游现象,各分支学科也就开始介入了旅游学研究,主要体现在管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如申葆嘉(1996)提到旅游学的“跨学科、多学科性质”[20],但已经具备学科的基本条件。谢彦君也提及旅游学的“跨学科性质”并且认为旅游学科在某些方面的条件已经形成(如研究组织和人员的规模),但作为旅游学研究的独特语言系统和旅游学体系构架的方法论远未形成,所以旅游学没有形成真正的综合,也就不可能独立成型[21]。 虽然学术界对旅游学的学科性质仍存在不同意见,但关于旅游学是一个综合性交叉学科的认识基本达成了一定共识,而关于学科的结构也有了初步的雏形。总体来看,结合以往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目前主要由四大主类和若干支类构成旅游学科。①由于旅游学在教育部的学位管理体系中被划归为工商管理学的二级学科,使得旅游管理学成为旅游学最重要的学科分支。在该分支下,目前已经形成了旅游公共管理和旅游工商管理两个相对成熟的次级分支。其中公共管理主要包括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旅游行业管理、旅游安全、旅游法规管理等,而旅游行业管理主要是对旅游六要素的企业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②旅游作为一种由客源地到目的地的人、财、物综合性空间移动活动,使的旅游学与地理学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关系。另外,由于早期从事旅游研究的多是地理学专家,加之多个地理类刊物在当时划有旅游研究专栏,使得旅游地理学成为旅游学的另一个主要分支学科。该分支具体涉及到的研究方向包括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流、生态旅游等学科内容;③由于旅游具有明显的经济性,使其成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区域发展经济以及居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所以旅游的经济特征无论是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均受到了高度重视,使得旅游经济学也成为旅游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门类。目前形成较多的学科分支方向,包括旅游贸易、旅游投资、旅游产业经济、区域旅游经济等;④由于旅游过程中涉及人口流动、主客交流、文化交互以及社会公平等内容,使得旅游社会学也成为旅游研究的主要门类。当前主要形成了旅游发展中的社会公平、旅游文化交互、原住民研究、遗产保护与开发等分支学科(表1)。从总体趋势看,旅游学界正在不断从其他学科中抽离出来去探求旅游学自身的属性,不断地去完善旅游学知识体系、发现旅游现象规律、更趋于具备较强的科学性,而这正是学科独立的标志和开始。 2 旅游学研究体系解构 从已有研究体系来看,当前旅游研究的涉猎领域广泛,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特征。然而,这些交叉学科之间的逻辑性和穷举性相对较弱,缺少一个明晰的研究主线,使得学科框架的体系感较差。而随着支撑旅游业基础性学科的创新发展和旅游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和体系化显得更为重要[2]。 从当前旅游学研究体系来看,“旅游六要素理论”作为旅游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然而,从发生学视角来看,六要素学说重点关注的是游中的活动,而对游前和游后的要素并未涉及。而从经济学角度看,该理论也只是关注了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局部“供应链”,无法解释旅游何以发生以及这一局部过程后的结果[22]。如果从需求角度来看的话,旅游要素论必须是源于对旅游者需求和旅游业市场营销的认识,在旅游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情况下,旅游六要素理论显然已无法全面反映旅游者的需求;由于六要素学说主要是基于“供给”展开相关学科研究,为了弥补“需求”不足的缺陷,学者们又提出了“旅游三体论”学说。并有学者提出将该学说作为研究旅游学的基础理论,认为“旅游学是以研究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心,探讨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23]。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旅游企业的逐步扩大和发展,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些大型的旅游集团通过控股等方式间接掌握着旅游资源。如2007年中青旅收购浙江乌镇古镇旅游公司60%股份,以绝对的优势控制着古镇的旅游资源。根据“旅游三体论”中青旅既算是旅游客体又是旅游媒体。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可以把二者统归为旅游供给方[24];由于政策法规、生态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因素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这些无论是在六要素学说,还是在三要素学说中都没有有效体现,所以在结合西方学者提出的旅游系统理论和我国的特有国情,吴必虎构建了由客源市场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和支持系统所构成的四要素学说[25]。总体来看,该学说不仅具有三要素学说的优点,同时还增加了政策法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社区设施等支持系统的内容,总体使得旅游研究系统更加全面,也是对前期研究的一种有效提升。然而,四要素学说总体有缺少逻辑主线之感,没有将旅游学研究体系的重点凸显出来。另外,四要素学说未将社区居民、旅游权利等问题纳入研究范畴之内,所以寻找一种能够囊括所有研究领域,并具有较为简明逻辑主线的学科体系至关重要。 3 学科研究体系重构 可以看出,无论是从现象学中主客互动,还是经济学中的供给与需求,抑或是地理学中的客源地与目的地,旅游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处在一种二元结构中。而统领这些二元结构的正是人和地的二元结构,即旅游学的人地二元结构。其中“人”的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以及社区居民三个部分。而“地”的研究,主要包括目的地、客源地以及连接目的地和客源地的旅游通道的研究。在旅游学研究体系中,人和地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其中“人”是不同“地”的人在旅游系统中发挥不同的职能,其中正是“人”的需求才驱动了“地”的快速发展。而“地”是“人”旅游体验、发展经济以及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支撑,“地”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见图1)。 图1 旅游人地关系简图 Fig.1 Man-land Dualistic Structure of Tourism 旅游人地二元结构是一个多级化的二元结构(见图2),其中最顶层是“人”与“地”的二元结构,该结构统领着整个旅游学研究体系,并以树状结构向下一层延伸。具体可将“人”的研究细分为主客二元结构。其中,对“主人”的研究又包括对原住民和从业人员的研究,对“客人”的研究主要是对旅游者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方面,主要是对个体人及群体人行为、权益的研究,形成的学科有旅游心理学、旅游行为学、旅游伦理学、旅游职业培训等;而对“地”的研究主要是目的地和客源地所构成的二元结构。其中,目的地的研究主要是核心旅游吸引物和旅游配套产业的研究,而对客源地则主要是对客源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进行研究,进而分析亲景客源市场和疏景客源市场。具体研究内容方面,主要是对目的地开发和客源地概况的研究,形成的学科有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地理学、旅游规划、旅游法律法规等。 图2 旅游人地二元结构的研究体系 Fig.2 Study System of Tourism Man-land Dualistic Structure 4 旅游学人地二元结构的解析 4.1 旅游研究体系中“人”的构成 从旅游研究体系中“人”的研究来看,主要呈现出主客二元结构。其中“主人”主要是指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群体,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原住民和政府工作人员。而“客人”主要是指体验旅游产品的旅游者。当前,关于旅游主客二元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对二者交互的动力机制以及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的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旅游主客二元结构研究的是旅游供给方和旅游需求方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其中旅游供给主要是指作为主人的原住民、从业人员为旅游者提供的产品。而旅游需求则主要是旅游者作为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不同需求。作为旅游供给方,需要研究旅游者不同需求,根据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并把信息传递给旅游者。而作为旅游需求方,旅游者有了旅游动机就会搜寻相关旅游信息,购买相应的旅游产品,从而满足其需求。本研究从经济学角度构建出旅游供需二元结构系统模型(图3),在模型中,供给和需求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匹配构成了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并且供给子系统与需求子系统之间通过信息的空间流动而联系起来。 4.1.1 主人视角的原住民与从业人员二元结构 原住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欢迎与排斥。原住民作为主人中的重要群体,不仅是区域旅游的参与者,同时还是旅游吸引物的组成部分,所以他们在主客关系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以往研究中多从主客关系及社会影响理论入手,对原住民与游客之间的社会冲突、理性交换、符号互动、文化传播、文化变迁、群体涵化等做出研究,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学、传播学和人类学的发展,如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符号互动论以及一般系统论等。总体来看,旅游发展过程中原住民对旅游的态度呈现出欢迎与排斥两种对立的二元结构,一方面旅游地居民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对旅游业的态度是欢迎的,并积极参与其中,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地;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由于旅游对自然、文化以及居民生活环境的负面影响,导致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排斥。主要表现为旅游业对地方文化的冲击,对居民权利的剥夺等等[26-28]。 图3 主客供需二元结构模型 Fig.3 Model of the Guest-Host Dualistic Structure 从业人员的经济性与公益性。其中从“主人”角度来看,旅游学研究主要方向是如何招待好“客人”。即通过资源开发、产品打造、产业培育等工程,为旅游者提供一系列愉悦性旅游体验产品。具体到不同群体来看,从业人员作为“主人”中的最核心群体,其最大的特征是经济性,即以经济目的为最重要的目标。他们通过接受科学系统的教育与培训,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扩大市场规模,进而提升企业内部的经济收入。在以往研究中对该群体的研究主要是从职业培训角度进行分析,如企业管理、导游培训、餐饮培训、社交礼仪等一系列职业培训科目被列入旅游管理学科;企业从业人员最大的问题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对目的地资源以及原住民的权益造成较大损害,最终会导致多种冲突的出现。而在这个时候,政府人员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管理者和宏观调控者的作用就要发挥作用,政府作为目的地的另一个“主人”,更多的则是在公共服务方面扮好自己的角色。他们通过对目的地进行系统性顶层设计,从而确定目的地发展的总体思路、主题特色、空间布局、产品项目、产业结构等。 另外,政府部门还要担当旅游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角色,从而规范业人员服务水平,优化了旅游产业格局,使得目的地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在以往研究中,围绕政府公共服务方面,主要研究是区域旅游总体规划、产业要素发展规划以及市场营销等内容,而对政府的监管以及社会公平的分析还相对不足。 4.1.2 游客视角的惯常环境与旅游环境二元结构 在旅游者研究领域,当前主要是从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两种视角出发,研究旅游者行为特征及感知评价。其中,本地游客主要是在惯常环境内体验旅游环境,而外地居民旅游主要是在异地体验旅游环境。一般来说,在惯常感知环境中,居民会在一种相对松散的心态下感知环境,从而会产生选择性忽视,进而会将身边很多旅游要素忽略掉。而在旅游活动中,游客会在一种猎奇的心态下去感知周围的事物,所以旅游要素会被放大,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认知。当前学者对旅游者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游客旅游环境感知及行为特征的分析,并借助市场细分理论,对个体与群体、一日游与过夜游、近距离与远距离等多种类型旅游者行为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产生了大量的成果。然而,惯常环境在某种层面上对旅游者行为及旅游感知决定性的作用,只是表现为一种隐性的影响因素被学者所忽略,当前该领域的研究还相对较弱。 4.2 旅游研究体系中“地”的构成 从空间视角来看,旅游过程就是游客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一种空间移动以及在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活动,所以从“地”角度来看旅游系统主要表现为目的地与客源地的二元结构(图4)。其中,客源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生态环境是影响客源地出游率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进一步也会对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及自然生态产生影响,所以系统的研究客源地对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者满足旅游体验的主要载体,其旅游业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要素、旅游扶贫、旅游文化、旅游环保等内容。 图4 旅游空间二元结构模型 Fig.4 Model of Dualistic Structure of Tourism Spatial 4.2.1 目的地角度的主体与配套产业二元结构 由于旅游吸引物是区域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故本研究将目的地的主体确定为旅游吸引物。从吸引物的资源特征来看,旅游目的地主要是由自然类和人文类吸引物组成。其中,自然类旅游吸引物主要是由自然山、水、林、动物等组成的名山、大川、海洋、湖泊、森林、草原以及特殊气候气象等景观。从当前关于自然类旅游吸引物的研究来看,学者们除了进行规划开发研究以外,更多的是从生态环境角度进行研究,并形成了旅游学与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等学科的有效交叉,产生了专门研究旅游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的地学旅游[29],研究旅游环境影响及保护的旅游环境学[30,31],研究生态安全及生态补偿的生态旅游学[32],从旅游者管理角度构建的低碳旅游[33]等领域。该领域专家学者多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学、生态学等领域的背景,为旅游学研究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而人文类旅游吸引物则主要是由于人类长期文明所逐渐积累的一些历史古迹、文化民俗以及利用现代化科技所打造的一些主题公园等。对该领域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关注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文化的活化开发,形成了旅游民俗学、旅游文化学等学科。 目的地配套产业的软件与硬件二元结构。从目的地配套产业的内部构成来看,可将其细化为硬件和软件两大类型。其中硬件主要是指场所和设施的完善程度、装修装饰水平以及设施设备的档次等方面。而软件则是指这些配套产业的管理体制、主题特色、品牌度、人力资源等方面。而无论是在硬质配套产业方面还是软质配套产业方面,当前又表现出明显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二元结构特征[34]。其中,国际化主要是运用国际通行的标准和规范布局旅游配套产业,形成星级酒店、标准菜系以及国际通行的娱乐方式等。而本土化则是体现地方特色,如主题文化酒店,地方特色餐饮,民俗互动表演等。当前关于旅游配套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个行业战略投资、内部管理以及职业培训等方面,并形成了较为专业的学术领域。然而,从空间角度对这些要素研究的还相对较少。 4.2.2 客源地的亲景与疏景二元结构 旅游客源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是决定市场选择目的地的关键因素。当前对客源地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文化相似度以及空间距离将其分为亲景客源地和疏景客源地。其中,亲景客源地主要是指客源地与目的地在经济、文化、景观、习俗等方面差异性较小的客源市场,该类客源地一般距离目的地较近,属于近距离市场[35];而疏景客源地主要是指与目的地环境、文化以及景观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且空间距离较远的客源市场。总体来看,学者对客源地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从客源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角度对旅游业分析的相对较少,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旅游研究体系_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研究体系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