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 214221
摘要:目的 探讨巴林特小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实践意义。方法 对我院16名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20周巴林特小组活动培训,通过对模式的学习和理解以及案例进行汇报和分享,观察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影响。结果 通过巴林特小组活动,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处理护患关系时会产生新的视角,使内容由无意识进入意识,促进其心理健康,提升护患沟通能力。结论 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能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改善负面情绪,拓宽视野,提供优质专科护理能力,改善护患关系。
关键词:巴林特小组;手术室护理;护患关系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在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创造良好医疗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目前调查的医患沟通现状,可以看出医务人员对沟通知识的掌握率低,在沟通态度、时间、语言等方面存在缺陷,其中影响医患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相应的沟通技巧及心理学知识的不足[1]。巴林特小组就是一项聚焦于职业化医患关系的工作形式,着眼于促进医护人员对医患关系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此,我院护理部联合医患沟通办公室在手术室开展巴林特小组实践活动,探讨以巴林特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护患沟通模式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 简介 巴林特小组是由匈牙利精神科医生、精神分析学家Michael Balint和他的妻子—社会工作者Enid Balint创立,它让医护人员意识到自己会像药物一样发生作用。Michael Balint长期运用精神分析的思维方法,致力于心身疾病的研究,他在 1953 年出版的《医生、患者和疾病》一书中阐述了巴林特小组的概念:培训医生从精神动力学的视角去关注和思考医患关系,其目的是提高医患沟通的技能,同时认识到自己在接触病人时的感受,控制个人情感的过度卷入对医患关系的负面影响[2]。我国已于2011年6月加入国际巴林特联盟,它的主要内容是一组医生在一位经过培训的组长带领下定期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探讨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重点讨论医患关系。
1.2 成员 由16名手术室护理人员及1名组长、2名副组长组成。组长由我院一位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师担任,她曾多次参加巴林特小组的专业培训,掌握了巴林特小组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流程,并多次组织参与巴林特小组的体验活动;副组长由我院2位二级心理咨询师轮流担任,她们协助组长在小组中进行工作。
1.3 时间与地点 活动时间为每周1次,一次活动持续时间为1小时~1.5小时;活动地点选择在安静、不会被打扰的会议室等。
1.4 活动流程(见表1)
1.4.1 提出案例 案例提供者不使用任何记录,只凭记忆口头报告提出记忆深刻的关于护患关系方面的问题。在报告案例的过程中,其他小组人员集中注意力倾听,报告结束前不可以提问,使报告完整结束。
案例工作:一名年轻护士提出一个案例,夜班时,一名46岁的中年男性因刀砍伤前来行清创缝合术,该护士耐心接待了病人并为他通知值班医生前来手术,手术顺利完成,病人对护士表现表示满意。但在手术结束后,护士给其收费通知后,病人突然愤怒,指着护士说:“你们只知道钱!”护士感到害怕,为自己辩解,随后病人大声责骂并欲殴打护士,最后在医生的劝阻下,在保卫科值班人员的协助下解决此时。事后,护士长批评该护士不懂工作方式,她感到委屈和气愤。
1.4.2 事实性问题提问 报告结束后,组长就医患关系的假设与案例提供者澄清问题,案主阐明问题。小组成员提出关于此案例的事实性问题,例如患者的工作、长相、家庭成员、因何事前来医院就诊,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等等。这个过程所有成员参与,组长决定可以提多少问题或者是否允许提什么问题。它丰富了小组成员包括案例提供者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和反思。
案例工作:患者无业,离异,与年幼的儿子共同生活,家庭压力比较大,看起来很落魄。当晚因借钱与朋友在大排档喝酒时跟他人发生冲突,被刀砍伤。手术室晚上只有2名护士和1名麻醉医师值班,当时他们在另一手术间工作,并不知道此事。
1.4.3 小组讨论 案例提供者退出小组,成为小组进程的观察者,倾听小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案例提供者只能倾听,不参与小组工作。在讨论过程中,案例提供者可以感受到一些属于患者的情绪。组长负责控制时间及讨论目标,保护案主,副组长负责协助组长控制时间及组员的情绪处理。
案例工作:讨论开始后,很多小组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太不应该了,那些人也只敢在柔弱的护士面前发火。”“我们任劳任怨为病人服务,为什么正常的收费还要挨骂?”很多成员对护士给出了共情,“这样的病人我以前也碰到过,我就直接汇报了总值班和护士长。”“听到护士挨骂甚至差点被打时,我觉得特别难过,也很心疼,觉得心口像被堵住了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跟病人吵架又不对,跟他据理力争也不对,是很难。”“我觉得浑身发冷,在这样的职业环境下,我觉得很害怕。”“病人脾气暴躁,是否会有暴力倾向或者人格方面的问题?愤怒的背后是恐惧,他害怕什么?”小组长提出“我们能不能从病人的角度假设一下他会怎么想?他为什么突然发怒了?”一些小组成员提出了对患者的共情性反馈,“我的想象中,患者是担心医药费太高自己无法承受,他本来就条件不好,可能身上没有足够的钱。”小组长再次提出“我们从护士长的角度考虑一下她又会怎么想?”一位担任过护士长的成员提出反馈“以前做病房护士长的时候,我每天都会很严格地督促科室人员严格遵守三查八对一注意,就怕出现医疗事故,也经常教育我们的护士,对病人要真诚礼貌,注意工作方式。”
1.4.4 反馈总结 组长邀请案例提供者回到小组中再次参加讨论,并根据小组成员的发言,表达他在讨论中的印象和情绪,以及对护患关系的新认识;小组组员分别表达对案例的感受;组长总结和感谢发言者。
案例工作:案例提供者表达了对小组的感谢,觉得同事都非常理解和支持自己,护士长的批评教育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成长,现在感觉轻松多了,回想起自己当时的工作方式确实需要改进。组员分别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组长感谢案例提供者分享案例,对小组成员积极参加巴林特小组活动表示感谢,并对案例进行了客观深刻的分析,希望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遇到类似案件能够正确思考,正确处理。
2 讨论
巴林特小组不是支持性小组,不是治疗性小组,也不是案例讨论小组,而是专注于医患关系,注重提高医护人员倾听和共情能力的专业人员训练小组[3]。它并不追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促进产生对患者、案例提供者、患者家属,等等不同角度的关系的新视角,通过这个新视角,案例提供者对患者的体会将发生改变。手术室护理人员经常面对急危重症手术患者,心理压力非常大,巴林特小组培训由护士述说案例经过,通过小组人员的反馈,使护理人员理解到护患关系中的复杂情绪,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帮助案例提供者理性分析复杂的医患关系,同时理解患者及家属的行为,巴林特小组不是改变其他人的行为方式,而是改变自身的姿态和态度[4]。培训是在团体情境中进行的,保密、信任、温暖、支持性的团体气氛保证小组在培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5],它借助小组进行有益的关系澄清,使案例提供者获得团队的理解和支持,小组成员在一段时间体验之后将会有人格细微但显著的变化。
紧张的医患关系对医患双方都是一种压力,澄清这些关系有助于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使日常的医疗护理工作更为轻松。梁红玉[5]等将34名新护士按照学历分层抽样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参加传统培训和巴林特小组培训,培训结束后3个月采用护患沟通能力量表和情绪智力问卷评价,结果显示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能有效提高新护士的护患沟通能力和情绪智力。在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首先学会如何倾听,培养接受和包容能力,并在共情的基础上产生对医患关系新的反思,它综合了精神分析 、团体治疗等元素,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恰好结合了叙述医学理念、情感支持、反思和自我觉察等内容[6],促进医务人员更深入理解患者的心理及其表达出来的情绪背后的内容,通过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的加深理解,增进医患沟通能力,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其职业压力。
我国从2006-2008年以来由上海同济大学和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身科联合开展的欧盟亚洲资助项目(Asia-Link)的培训项目开始,上海东方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多家大型综合医院都将巴林特小组项目作为心身医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方法进行推广。它倡导“医生本身就像药物一样发生着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副作用(Michael Balint 1957)”,即“药物医生”理论。巴林特小组重点讨论医患关系的案例,主要任务是讨论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有关心理社会因素方面的问题,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
3 总结
巴林特小组培训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改善护士负性情绪体验,缓解职业压力,提供优质的专科护理,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但其长期效果仍有待论证。因此,我们将设计更加长期的培训并作跟踪调查,为今后开展高效、规范的培训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庞娇艳,陆莉,陈翠华,等.巴林特小组及相关培训对医护人员沟通能力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0):60-63.
[2]张辉,王苗苗,张岩.聚焦于改善医患关系的继续医学教育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32(1):26-28.
[3]赵建平.巴林特小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I2,32(12):37-39.
[4]Heide Otten.职业化关系:巴林特小组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42.
[5]梁红玉.应用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提高新护士护患沟通能力[J].护理学杂志,2013,28(21):1-3.
[6]曹锦亚,魏镜,史丽丽,等.医学活动中的共情及困难[J].医学与哲学,2015,36(4):4-7.
论文作者:李莺,张路敏通讯作者,吕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0
标签:巴林论文; 小组论文; 案例论文; 关系论文; 医患论文; 护士论文; 提供者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