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中医医院 150300
摘要:胃的恶性肿瘤中有90%是腺癌,其余10%包括胃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平滑肌肉瘤。胃的腺鳞癌、鳞癌和未分化癌罕见,其他原发于胃的十分罕见的恶性肿瘤还包括绒毛膜癌、类癌、横纹肌肉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本文旨在探讨胃癌的病因,以有效控制胃癌危险因素,及早防治,具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胃癌;病因
胃的恶性肿瘤中有90%是腺癌,其余10%包括胃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平滑肌肉瘤。胃的腺鳞癌、鳞癌和未分化癌罕见,其他原发于胃的十分罕见的恶性肿瘤还包括绒毛膜癌、类癌、横纹肌肉瘤、血管内皮细胞瘤[1]。胃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其发病机制具有多因素及多阶段过程。其中以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及遗传为主要因素。
1 Hp感染
1.1胃癌的发生被认为是多步骤、多阶段的一个过程。肠型胃癌的发生即是慢性胃炎→萎缩和肠化→不典型增生→胃癌的过程。而Hp则是导致慢性胃炎以及萎缩和肠化的最主要原因。在动物实验中,也已证实Hp感染能引起活动性慢性胃炎和肠化[2]。
1.2 Hp能促进胃上皮细胞的凋亡。许多由Hp直接产生的分子包括脂多糖、氮氧化物等都能直接引起凋亡过程。几组研究的结果已提示胃黏膜过度的凋亡和细胞增殖与Hp感染相关,且与急性炎症反应的程度和Hp感染的数量有关[3]。由此,可以假设Hp所诱发的凋亡可能通过使细胞过度增殖和发生黏膜、腺体的萎缩而在胃癌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1.3 Hp感染可造成有利于胃癌发生的胃内微环境:Hp引起的慢性胃炎发展至萎缩和肠化时胃酸分泌减少,导致胃内pH值升高,这降低了胃中和环境中致癌原的能力,且有利于细胞繁殖并促进N-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
2日常生活饮食因素
2.1水果和蔬菜
多项研究证实其为胃癌的独立保护因素。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和叶酸。而腌制及发酵的蔬菜则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可能因为其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和食用盐,且其抗氧化剂的含量也很低。
2.2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饮食中亚硝酸盐则被普遍认为是胃癌的一项危险因素,其主要来源于储存的肉类。
2.3盐
高盐饮食被认为是胃癌发生的一种危险因素。我国胃癌高发地区居民每人每年摄盐量为9 kg以上,而低发地区则为4~7.5 kg。持续性的高盐摄入可能通过导致早期萎缩性胃炎而增加胃癌的危险性。
2.4食物的储存方式
冰箱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持食物的新鲜,延迟其变质,故在降低胃癌发病率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吸烟
吸烟与胃癌的关系被广泛研究,但至今仍未明确。大多数研究报道,两者之间有着弱到中等的相关性。大多数文献没有提示不同解剖部位及病理分型的危险性与吸烟有关,但有一项研究发现贲门部胃癌和吸烟有着更强的联系。
3遗传因素
随着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的进展,近年来认为几乎所有疾病的发生都是环境与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遗传因素对各种疾病的影响程度不同[4]。胃癌有家庭性聚集的倾向。环境因素可能是胃癌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但遗传和免疫因素在胃癌形成中起着一定作用。也有学者认为,胃癌的家族聚集现象还可能与家族共处的环境因素有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不一定只与遗传因素有关。
4地理环境因素
胃癌多发于高纬度地区,距离赤道越远的国家,发病率越高。也有资料认为其发病与沿海因素有关。这里除了不同饮食习惯的因素外,还可能与地球化学因素及环境中存在致癌物质有关。
5电离辐射
在日本广岛和长崎进行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胃癌的发病率高达3.25%。对接受放射治疗患者的研究发现,暴露于15~30 Gy的照射量可使胃癌危险性增加2~3倍。可能提示胃癌的发生与电离辐射有关。
6 EB病毒感染
有人从胃腺癌及胃未分化癌的组织中分离出EB病毒,可能提示EB病毒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但目前的数据尚有限。
7神经精神因素
研究显示,抑郁性格倾向与胃癌危险因素有明显相关性。有学者提出“C型行为”可能是一种容易发生癌症的行为模式[5]。C是cancer(癌)的缩写。C型行为的特征在气质上好压抑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压抑愤怒的情绪,不善于发泄自己;习惯忍让,过分谦恭,过分依从社会,承受心理冲突,习惯调和心理矛盾。有研究称C型行为的人肿瘤发生率比一般人高3倍以上,并可能促进癌的转移。原因有:①C型行为的人免疫功能低下;②压抑、紧张等可损伤DNA自然修复过程或使细胞增殖分化导致肿瘤发生;③压抑使内脏器官供血减少、代谢障碍,为癌细胞发生创造条件[6]。
8基因改变
胃癌的发生是胃黏膜细胞中基因结构或表达水平改变,最终导致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所积累起来的多步骤过程。在人类基因组中已经发现50对原癌基因或癌基因,其中12对可直接诱发人体癌肿。原癌基因激活的机制包括:基因点突变,原癌基因的重排和染色体易位,原癌基因的扩增和过度表达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平衡调控着胃黏膜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凋亡过程。肿瘤发生过程伴随着癌基因的激活和过度表达,以及抑癌基因的失活和表达下调。
9小结
胃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由于胃癌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胃癌筛查工作的积极开展,登记地区胃癌整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胃癌疾病的负担依然十分严重[7]。因此,在胃癌高发区积极开展胃癌筛查工作的同时,重视以胃癌危险因素宣传教育为基础的一级预防,加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联合作用,使胃癌能够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了解胃癌的病因,以有效控制胃癌的危险因素,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垚,周志伟.EB病毒相关胃癌的研究进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3):355-360.
[2]刘继威,魏晓东(综述),唐艳萍(审校).树突状细胞在胃癌临床治疗意义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4,(25):3382-3384.
[3]陈乐高,陶厚权,叶再元.AMP-18与胃癌的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2011,(9):708-711.
[4]李华虹,杨帆.预防胃癌从早入手[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3,(8):7.
[5]郑朝旭,郑荣寿,张思维,陈万青.中国2010年胃癌发病与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4,(10):795-800.
[6]邹文斌,李兆申.中国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4):408-415.
[7]宋杰,陈凤格,赵伟,赵冬.胃癌的发病率现状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9):704-707.
论文作者:王天游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9
标签:胃癌论文; 因素论文; 基因论文; 发生论文; 细胞论文; 过程论文; 恶性肿瘤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