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全球化的全面认识_经济全球化论文

对经济全球化的全面认识_经济全球化论文

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成为全世界政界、学术界议论的话题。随着冷战的结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发展经济和提升综合国力上来,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使得世界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都大大缩短,为全球的贸易、金融、投资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最为便捷的手段,从而使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论研究随之成为学术讨论的一个焦点,也是毫不奇怪的。

但是,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讨论往往只注意科学技术进步等等生产力的因素,而没有认真探讨生产关系的一面;只阐述各种资源的流动和配置的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而不讲其背后的阶级利益的驱动;只考虑到利益的共同性,强调“双赢”,而忽视利益的差异性和对立;只要求各国之间对话、合作、交流,而不重视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如此等等。极而言之,有人甚至主张经济全球化应该是美国化,认为由美国来配置全世界的生产要素,就可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为全世界人民谋取最大福利。显然,这种论断是极其错误的。

我认为,对经济全球化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看到生产力的一面,又要看到生产关系的一面,而且还要从政治的角度予以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历史必然趋势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尽管专家们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但基本含义是清楚的,即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各国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这样一种现象。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中世纪,由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加上封建割据,存在的只是狭隘的地区市场。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出现了统一的资产阶级国家,地区市场开始发展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但是,出于无限地追逐利润的资本的本性,资产阶级不甘心局限于本国的市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6页,人民出版社,1995)所以,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统治的扩大,使得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上两个平行市场的局面消失,加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步伐也大大加快了。

经济全球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世界经济必然趋势,这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对于这样的历史趋势,正如对待任何客观规律一样,我们不能改变它,也不能违背它,而应该认识它,利用它,并防止它的不利方面。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我国正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我们必须参与和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能“边缘化”。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球化带来了吸收外资、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和机会,带来了出口商品、对外投资的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带来了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压力和机遇,促进了民族企业的成长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我们紧紧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就有可能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历史性跨越。把经济全球化看作一种“陷阱”,因为拒绝参与,闭关锁国,势必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停滞,阻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多年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证明,我国采取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实质上就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意味着更深入、全面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对于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的机遇,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已经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许多论著对此作了充分的论述,无须赘述。

必须从生产关系角度认清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任何一个经济现象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都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经济全球化也不例外。因此,仅仅从生产力的角度、从科学技术和资源配置(技术层面)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研究经济全球化趋势背后的阶级实质,探讨它所体现的阶级关系。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市场的分析中得到启发。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一方面赞扬了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积极作用,指出产业革命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另一方面,他们从生产关系角度研究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指出资产阶级用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取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6页,人民出版社,1995)我们对于经济全球化,也应该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研究。

从生产关系角度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说明。第一,经济全球化的规则主要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是“七国集团”制订的。名义上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都有权参与“游戏规则”的制订,但市场经济是“弱肉强食”、凭实力讲话的经济,左右谈判的是经济实力的较量,落后国家很少有能力决定全球化的规则。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主体是属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内容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方面大量的、决定性的业务是跨国公司开展的,而跨国公司基本上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有。第三,组织和协调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性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股份制的组织,美国是最大的股东,因而它的决策主要是按照美国的意志作出的,很难反映作为小股东的落后国家的愿望。

正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而这些国家是由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因此,从根本上讲,经济全球化主要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垄断资产阶级一切活动的目的是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润,他们不是慈善家,不会出于“爱心”“真诚”地帮助发展中国家,他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充满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把握了经济全球化背后的这种阶级实质,世界经济中许多现象就可以得到正确的解释。例如,为什么经济全球化越是发展,南北差距就越是扩大?照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说法,经济全球化应该是“双赢”,大家都能得到好处,然而事实上却是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到了2000年的60多倍。最不发达国家10年前为36个,5的前为42个,现在则增至48个。实际上说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一个财富不断集中的过程,说明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不断加深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剥削的过程。这种现象是由垄断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不会因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

又如,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国家为什么竭力主张自由贸易?这并不是由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决定的,而是出自垄断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要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由于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自由贸易对它们是最为有利的。从表面上看,自由贸易对贸易双方是平等的,然而市场经济是实力经济,市场竞争是实力竞争,对于经济实力不同的国家来说,这种竞争实际上是不平等的。形式上的平等掩盖着实际上的不平等,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的特点。好比一个小孩同一个壮汉进行拳击,尽管规则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胜负却不战自定。自由贸易对于经济实力不同的国家,利弊显然是不一样的。经济实力强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求世界各国以自由贸易方式参与经济全球化,敞开国门,让它们的产品、资本自由地进入发展中国家,这种要求是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理论上认清自由贸易背后的实质,有助于理解加入WTO是一把“双刃剑”的论断。必须在利用WTO给我们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机遇的同时,想尽一切办法保护自己,争取做到“利大于弊”。

经济全球化的阶级实质导致当今世界出现一种怪现象: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全球化运动汹涌澎湃。1999年11月底发生在美国的“西雅图风暴”,拉开了世界范围内反全球化运动的序幕,自此,反全球化与推进全球化针锋相对,双方发生激烈的碰撞、冲突和斗争。“全球化创造的财富越多,反对者的行动就越是咄咄逼人”。(《全球化及其反对者》,载[德]《世界报》2000年4月13日)参加反全球化运动的人是各种各样的,但主力是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人民以及发达国家的工人,他们都是全球化的受害者。

可见,经济全球化反映的并不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主要体现了发达国家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本质上,它是一种垄断资产阶级对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剥削关系。因此,经济全球化充满了矛盾、对立和斗争,而不是一个和谐、协调、无冲突的“和合”过程。

必须从政治角度分析美国推行经济全球化的目的

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许多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竭力推进经济全球化,同他们的祖先努力建立世界市场一样,在政治上是为了按照自己的面貌要求改造整个世界,力图使全世界屈从于他们的统治。对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发展中国家是如此,对于社会主义的中国,这种政治图谋就更加明显。

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社会制度方面,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自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历来以彻底消灭社会主义为己任的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不喜欢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344页)。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关系的本质方面。当然,他们也主张同我们发展经贸往来,在某些问题上进行合作。单从经济上讲,这也符合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资本家总是要赚钱的,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对他们无疑是有吸引力的。美国出于现实的世界战略和经济利益的考虑,不得不同我们打交道、发展关系,不这样,生意没法做,不能在中国市场上赚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不想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了,变成帮助我国建设了。很明显,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两手”,一手是想整垮我们,搞“和平演变”;另一手是与我们接触,发展经贸来往和合作。这两手不是并列的,前一手是根本的、战略性的;后一手是第二位的、策略性的。后一手从属于前一手,说到底是为前一手服务的。他们主张同我们接触、发展关系,根本目的是为了“对中国的政治产生影响”,促使中国从内部发生“西化”和“分化”。用布什总统的话来说,就是要“利用经济接触来促进自由”。美国前任驻华大使在就任时向国会保证说,保持中美两国密切的关系,是为了“促进各种思想向中国自由流通”,使中国“能更多地接受西方价值观”。

明确了美国对华关系的“两手”以及这“两手”之间的联系,我们就可以理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政治含义。从政治上讲,他们是把经济全球化当作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工具来使用的。这一点,美国的政治家是直言不讳的。例如,克林顿在任美国总统期间就说过:全球化不仅限于经济领域。我们的相互依存要求我们想方设法迎接增强我们的价值观的挑战。他期望借助于经济全球化,把美国的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从而改变世界的政治面貌。美国国务院则提出了与经济全球化相呼应的另一种全球化,即要在美国领导下编织“跨国人权网”,把美国的政治制度强加给其他国家。在经济领域,他们也竭力把“华盛顿共识”,即“私有化、自由化、非调控化”,作为全球化的核心内容,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推荐给中国。一句话,他们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国经济密切联系、相互依存这种趋势,力图将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推广到中国来,以实现资本主义制度化的全球化。对此,我们不能不保持高度警惕。

综上所述,我们对待经济全球化应该采取冷静的、理智的态度,进行全面的分析。第一,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客观必然趋势,它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机遇,我们必须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全球化发展自己,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二,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阶级实质,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以国内市场、国内资源为主,建立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重视经济安全,以免受制于人。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制订正确的对策,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和损失的最小化。第三,还要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背后的对华的政治目的,积极开展反和平演变的斗争,粉碎美国借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

标签:;  ;  ;  ;  ;  ;  

对经济全球化的全面认识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