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小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意论文,多角度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①,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课文内容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的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离开课文提出或解答出课文原意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发表新见解、做出新答案②。语文教材中选择了较多的经典小说作品,正如鲍列夫所说,经典作品“有着无穷的涵义,这些涵义只有在若干世纪中才能逐渐揭开,每个时代都在经典形象中发现新的侧面和特点,并禀赋予它自己的解释”③。本文主要从主题、人物、情节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解读。 一、多角度有创意解读小说主题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小说主题,也会有不同结论。下面以《项链》为例,从不同角度对其主题进行解读。 1.从人物命运角度解读主题 玛蒂尔德出身低微,经济拮据,生活清苦,命运把她安排在社会的底层,但她有往上爬的幻想,并为一条假项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的不幸遭遇,揭示了法国下层民众在19世纪末期的悲剧命运。从此出发,也可以思考小说对19世纪末期法国社会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对立问题的反映,从而揭示资本主义腐朽的本质⑤。 2.从人物性格角度解读主题 玛蒂尔德是一个诚信、善良的人,项链的借、丢、还等一系列事情,体现出她的美好品质。然而,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姿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⑥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出席宴会,是对自己价值的追求,从其他人的反映来看,她成功了。当项链丢了,玛蒂尔德并没有凭借自己的美丽而有其他不良之行。夫妇二人努力十年还清债务,再次彰显了自己的人格。但是,不容怀疑,小说也写了玛蒂尔德有虚荣心,正是这虚荣心使她付出十年的代价。由此,不难看出,小说对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思想的讽刺。 3.从人与人关系角度解读主题 路瓦栽与玛蒂尔德是夫妻关系,路瓦栽深爱着马蒂尔德。项链丢失了,路瓦栽没有怨言,没有抛弃妻子。玛蒂尔德也没有逃避,没有被击垮。十年里,他们共同承担债务,更加勤奋工作,直至全部还清欠款。十年来,路瓦栽对妻子的爱始终没有变,是始终不渝的爱;妻子玛蒂尔德却因此更加爱丈夫,是回归的爱。因此,小说歌颂了玛蒂尔德夫妇坚贞的爱情。 4.从人与物关系角度解读主题 文中的项链是一个物,且是个“假”物,但它是金钱的象征和代表。金钱的“围墙”把玛蒂尔德挡在了上流社会的圈外,使她无法享受那种“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包装一下,来到舞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在这里,可以说是金钱主宰着人的命运,人为物役,当“物的世界”像绳索一样捆绑着“人的世界”时,带给人的不仅是遗憾和不平衡,更是虚妄不实的付出。同样,也可以说玛蒂尔德为了一条项链,辛苦了十年,但她没有为此而丢掉自己的原则:逃避或者作假,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她维护人应有的品质——诚信。 5.从情节与细节角度解读主题 小说在最后指出玛蒂尔德所丢的项链是假的,有人议论:“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一情节的安排,突出了玛蒂尔德为项链所付出的代价,也是为虚荣心所付出的代价;同时,这一情节安排也反映了人生难料,世事无常,命途多舛。这些深刻的人生问题,足以发人深省。 二、多角度有创意解读人物形象 本来,小说中的人物,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再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会有不同的结论。下面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 1.从场景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王熙凤一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王熙凤是贾府的活跃分子,贾府的重大活动都有她在场。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是贾母的心肝宝贝,大家都来欢迎,而王熙凤偏偏来迟不说,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珠大嫂子等辈分比她高、年龄比她长的人面前,还高声带笑,在众人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氛围中,王熙凤“放诞无礼”。由此可见,她在贾府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贾母戏谑的介绍,既点明王熙凤性格泼辣,也点明她深得贾母喜爱及在贾府中具有特殊地位。 2.从语言、动作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王熙凤见到林黛玉,动作描写有“携手”“上下打谅了”“送至贾母身边”“笑道”“拭泪”等;语言描写有夸黛玉“标致漂亮、气度不凡、是个嫡孙女”,称“老祖宗时刻牵挂在心头”等。王熙凤明为关心、称赞林黛玉,实则暗里迎合贾母的心意。恭维—拭泪—转悲为喜的过程,都在很短时间完成,说明她聪明能干,权术过人。总之,这些语言、动作刻画了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投其所好的性格特征,这正是她在贾府受宠的原因。 3.从情节安排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小说写王熙凤出场晚于邢、王二夫人及其他贾府人物。这种安排,正是作者匠心所在。以王熙凤的个性,不可能只满足于次要角色。但如果不用心计硬当主要角色,则有悖礼教。等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等出场后,她再出场,则给她一个独立展示自己的空间,从而凸显自己的重要性。王熙凤出场迟到的情节,突出了她争强好胜、心机深沉的个性。 4.从作者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红楼梦》有两处诗歌暗示王熙凤的性格及命运:一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⑦,二是《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两首诗词,一则肯定了王熙凤之才能,二则点明了她“太聪明”“机关算尽”这一主要性格特征。 三、多角度有创意解读情节功能 小说中情节是指与人物相关的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为展现人物或主旨服务的。情节自有其解读的价值和意义。若就某一情节或局部情节进行多元解读,还可以发掘其隐藏的深刻意义。下面以《祝福》的高潮部分——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工为例,从多个层面解读这一情节的不同功能。 1.从次要人物角度解读情节的功能 “阿毛”是小说《祝福》一文中的次要人物,但“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情节反复出现,推动了祥林嫂日常生活的变化和悲剧命运的发展。自这一情节出现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急剧恶化,直至产生无助绝望之感,并死在大年夜飘雪的街头。由于阿毛之死,“大伯来收屋”成为必然。分析阿毛之死,可以探究族权、夫权对于女性生存的影响。 2.从叙述者角度解读情节的功能 阿毛被狼吃有三个叙述者:卫老婆子,祥林嫂,鲁镇其他人。卫老婆子起联络故事的线人作用,而祥林嫂则是在咀嚼自己的痛苦,鲁镇其他人刚开始是以同情心与好奇心参与到祥林嫂讲故事的氛围中,到后来则换成了抢白与讥讽。叙述者的变化反映了不同人物对待同一悲惨事件的态度,同时也暴露了国民性的弱点。 3.从文化角度解读情节的功能 小说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有四个重要情节:一是被柳妈与其他人调侃她改嫁,二是捐门槛赎罪,三是不允许碰祭祀物,四是问灵魂的有无。“从一而终”是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规定,祥林嫂改嫁时候的反抗情节在调侃中变成嘲讽,在鲁镇人的询问中祥林嫂变成不贞、不节、不吉、不洁的人物,祭祀时四叔家再也不让她碰祭祀物。鲁镇人对祥林嫂态度的改变反映了从一而终、克夫克子等思想在鲁镇的普遍存在。而捐门槛的行为在柳妈看来是赎罪行为,祥林嫂积极参与捐门槛,也正是对“赎罪”的认同。世俗社会在祥林嫂身上横加罪名的同时,又不允许她赎罪,捐了门槛后的祥林嫂依然没有被世俗所认同。从一而终等封建思想是隐喻型民俗控制,而地狱惩罚、灵魂有无则变成奖惩型民俗控制。这两种民俗控制极大伤害着祥林嫂的身心,让她带着无望走向死亡。 4.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情节的功能 文学是人类心智的产物,马斯洛根据人的心理把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夫死子亡,房屋又被收回的情节,说明祥林嫂浅层次的生存需要都被剥夺,由此而导致的无归宿感让祥林嫂彷徨无依;被嘲笑的情节,说明祥林嫂作为女性的尊严受到讥讽,体验不到被尊重的需要;祭祀被制止的情节,揭示了连仅有的一点自我实现的需要也被剥夺;捐门槛行为不能为她挣得现实世界的“宽恕”与认可,灵魂有无的解答又让她对异己世界产生迷惘和恐怖。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身后世界都不能让祥林嫂拥有安全感与归宿感;不能被爱、被尊重,祥林嫂只能带着极大的恐惧、孤独、焦虑走向死亡,其悲剧意义恒久而深广。 多元解读理念认为,对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等,都可以有多重看法。采用多元解读,是对教学中民主、平等意识的确认,能使阅读从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因此,在小说解读中,不能用教师的讲授去代替学生的感受,应该看到:读者理解小说归根到底是在自我理解。我们不仅在读小说,小说也在读我们。我们是在对着镜子自己观照自己,肯定自己。所以,在小说解读中,教师要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自己的期待视野,重新认识自我,从而去分解自我,改善自我,提升自我。课标强调对文学作品要有独特感悟,就是这个意思。 然而,多角度解读不是毫无目的、毫无规律的解读。伊瑟尔曾说:“文本的规定性也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而对文本的意义作随意的理解和解释。”⑧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实施建议部分也指出:“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⑨因多角度解读是要允许差异的存在,但存在的差异必须是正确的、合理的,不正确、不合理的差异应该排斥在外;因为多角度解读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在多角度解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走向聚合,要通过比较分析的识别过程来肯定正确元、否定错误元、揭露虚假元、纠正偏差元。因此,课堂小说多角度有创意解读教学工作的完成,一定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以防止小说多角度有创意解读的泛化、浅化、异化等现象发生。 ①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2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②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第191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③转引自陈文忠《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第298页,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④鲁迅《鲁迅杂文经典全集》第410页,哈尔滨出版社2013年。 ⑤朱平《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学外国小说教学》,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⑥姚志忠《教师要想明白再教》第71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 ⑦王庆云《〈红楼梦〉与中国文学传统》第82页,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 ⑧转引自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第10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小说创作的多角度解读_小说论文
小说创作的多角度解读_小说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