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地球”一章“活动”板块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行星论文,一章论文,板块论文,地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增加了“活动”板块,这些“活动”板块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内容涉及实验、观测、参观调查、讨论、标本的采集与收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多个方面。教学中灵活地开展这些“活动”,能增加学生感知知识的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凸现新课程的理念。同时还可根据学情和乡土实际的不同,补充和拓展一些“活动”教学。下面以人教版“行星地球”一章为例,谈如何选择和实施“活动”板块教学。
一、自制学具,进行地球自转、公转的演示“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学会归纳总结并形成结论。
活动伊始,我首先请两位同学登台“表演”,一位同学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另一位同学根据演示过程在黑板上作地球自转、公转示意图。其他同学则注意观察、思考这两位同学的演示和作图,发现问题:①北极没有指向北极星;②地轴的倾斜方向发生了变化;③黄赤交角忽大忽小;④夏至点和冬至点位置搞反;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标的不正确;⑥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有误等。然后我让能“挑刺”的学生上台纠错……接着教师以问题进行“误导”,将探究引向深入:“北半球大陆最热月、最冷月分别是几月份?由于地球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就有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请同学们想一想:近日点、远日点各在几月?”。学生很容易落入教师设置的“圈套”,认为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应该是感觉最热的7月,位于远日点时应该是在最冷的1月。当教师告知学生实际情况时,学生会感到迷惑不解,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制学具(自制小地球仪,并用醒目的红色水笔在小地球仪标注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分组演示。
六名学生为一合作小组,组内学生分工明确:一名学生手持激光灯,四个学生手持自制地球仪均匀位于激光灯四周(表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二分二至日”位置),一名学生为组长兼调度,协调本组的探究活动。要求同学们从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求培养同学们自己动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同学们探究的兴趣正浓时,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同学们在实验的基础上自主归纳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用表格分类的形式表示出来,由此形成结论……这样做,能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把一节课所探究的结果和所接受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小结,使知识条理化。
对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同学们经过实验探究总结出三条规律: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该半球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情况相反;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若太阳直射点直射的纬度越高,该半球各地昼越长,夜越短,该半球极点周围极昼范围越大。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最北界线是北纬23°26′,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达最大,整个北极圈之内均为极昼,南半球情况相反;③只有极圈之内,才会有极昼极夜现象,但极圈内不同纬度上极昼极夜的时间不一,极点约半年,极圈上仅一天。从极点向极圈极昼极夜时间逐渐递减。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在做学具的时间安排上,我尝试着在不同的班级采用了3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受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举办“有无外星人”的辩论会,运用“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敢于畅想、协作交流、发表自己言论的空间。
地外生命是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也是极具探索性的内容。为了举办好“有无外星人”的辩论会,课前,我要求同学们广泛搜集有无外星人的各种资料,内容不限、多多益善。并将同学们搜集来的各种图片、资料张贴在教学四周的墙壁上,多媒体播放有关外星人的电影、动画片断,营造一个辩论的氛围。
辩论会开始,我首先出示两个辩题。辩题一:“宇宙中存在外星人”;辩题二:“宇宙空间不可能有外星人”。并将教室以中间线为界,同学们根据辩题自愿分组,组成红、黄两个代表队(分别为辩题一、二),要求同学们敢于畅想、求异。
红队经过讨论、交流,主要观点有:
(1)宇宙是物质的,宇宙空间是无限的,宇宙里天体众多,因此在银河系或其它某些星系中的某些恒星旁完全有可能存在类似于地球的环境……
(2)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同样有可能在某时的某个或某些星系中的某些恒星旁的行星上孕育出高智慧的生物,创造地外文明……
(3)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天体,能孕育出灿烂的文明,这个事实就说明了浩瀚的宇宙里中可以存在能够孕育出生命的天体……
(4)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指出,在整个银河系中差不多有二千亿颗恒星,这些恒星中有相当一部分带有行星。在这些行星中,与地球环境近似的,估计可能多达一百万颗。既然生命能够在地球上产生和演化,那也就可能同样在这些行星上产生和演化,并发展出智慧生物。而其中必定有一部分,要比现在的人类文明更为先进。因此,这些天文学家们认为,在地球以外的别的星球上出现智慧生命,完全是可能的。
(5)1972年,美国发射了“先驱者10号”飞船,它于1987年飞出了太阳系,飞船上的金属片刻画了人类的形象、人类居住的地球以及太阳系的位置。1977年,美国的“旅行者一号”又给外面的世界带去了更丰富的信息,包括一部结实的唱机和一张镀金的唱片,唱片上收录了几十种人类语言和多首音乐作品(其中有中国的古曲)。人们热切地期望外星人会收到它。
(6)有的同学还列举了地球上出现的不明飞行物、飞碟(UFO)……
黄队则认为:
(1)太阳稳定才使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稳定、地球等八大行星公转同向共面近圆才是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才是地表有适宜生物生存温度、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才是地球有一个大气层,地球形成时还产生了丰富的水……可见,地球上之所以能出现文明是有许许多多条件的,而具备这些条件本身就很难。
(2)更重要的是这许许多多的条件要恰巧集中在一个地球上,才使地球上出现生物、孕育文明。因此,宇宙中地外文明不可能存在……
(3)为了和外星人取得联系,科学家们甚至还制造了庞大复杂的设备,试图向外星发射信息和接收来自外星的信息。但是,经过了许多努力,人们依然没有找到外星人。一些见到外星人的说法也仅仅是传说,难以得到有力的证实……
(4)值得一提的还有飞碟。许多人看到了它。也猜想它就是外星人驾驶的飞船,可这也仅仅是一种猜想而已……
(5)截至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严肃的科研机构或者严肃的科学家(注意,不是带引号的“科学家”)声称发现了外星人或者外星人的宇宙飞船(飞碟)……
(6)美国中情局对UFO现象50余年的研究结果证实:前期的UFO现象可能是前苏联政府为了制造美国社会混乱的阴谋;后期的UFO现象则是中情局绝密间谍飞机秘密实验导致的。一句话,UFO迄今为止尚没有证据表明其存在……!
辩论会上高潮迭起,同学们的发言是争先恐后。那么,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呢?我利用科学家的分析进行总结:宇宙间象地球这样的行星肯定还很多,某些与地球环境相似的行星确实很可能有外星人,但是由于我们的航天、通讯技术尚未足够发达,要找到他们我们还必须加倍努力才行……
最后我要求红队的同学撰写有关外星人的小论文。题目有二:
一是“我们寻找外星人”(写作要点: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是什么?②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③寻找一颗什么样的行星?④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⑤你知道目前人类登陆最远的星球是什么?你了解多少?……)
二是“我所了解的外星人”(写作要点:①你看过哪些与外星人有关的动画片、科幻片,玩过哪些与外星人有关的游戏?②它们描述的外星人是什么样的?③嫦娥六号登月飞行,你了解多少?④登陆火星的是宇航员还是探测器?⑤你将为人类进军更远的星球做什么努力?……)
蓝队的同学则要求四人一组,举办一期宇宙探测或嫦娥奔月的地理小报,要求自愿分组、自由分工。美术好的负责版面设计、插图;文笔好的自己撰稿;电脑高手则从网上下载……。从结果看,同学们对待“活动”是认真的,也是有能力做好的,地理小报质量之高,超出了我们的预料。最后,我将“活动”的成果(优秀的小论文和地理小报)集中加以展示。
三、开展“我校楼间距合理吗?”的课外测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我校是江苏省绿色学校,校园景色优美,回廊式连体建筑有四座,为同学们的课外测量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1.实验分组
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八小组(教学楼A、B组;办公楼A、B组;图书馆楼A、B组;宿舍楼A、B组)。每大组的A、B两个小组承担相同的研究任务,这样做的意图是:一方面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合作小组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由于两个小组承担相同的研究任务,使合作小组间有了竞争,能激发合作小组成员间团结、协作,最大化的获取合作成果。
2.知识储备
(1)计算出太仓(31°32′)两分两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2)从采光角度考虑,地球上什么区域的住宅大门应朝南开?什么区域的住宅大门朝北开?什么区域的住宅大门既可以朝南开,也可以朝北开?
(3)绘图说明正午太阳高度(H)与楼间距(L)的关系
(4)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对楼间距的影响
3.实地测算
(1)利用测高仪和皮尺分别测量实验高中南教学楼、南办公楼、南图书馆楼、南宿舍楼楼高
(2)利用校园平面图,测量并计算这四座连体建筑南楼和北楼的实际楼间距
(3)利用公式计算这四座连体建筑南北楼的理论楼间距,并与实践楼间距比较,得出结论
4.体会心得
通过这次地理活动,学生普遍感到知识学有所用,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会了用数学思维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大大提高。现摘录学生的一些活动心得:
一次小小的测量害得我几天中午没吃上好菜,但得到了实验数据,一个字,值……
实地测量可比在教室里苦多了,光上楼顶我的手就破了两次……
我测量了两三次就觉得苦了,科学家的实验要上千次,真佩服……
测量中才发现,楼房顶部不规则,楼房高度从哪起算?书上没有答案,咋办?自己解决……
皮尺拉不直,很多问题事先无法预料……
我发现:北楼有宽的走廊,因此实际楼间距应大于理论楼间距与走廊宽度之和……
参加这次活动我学到了研究方法有一种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