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杰
(黑龙江省尚志市长寿乡卫生院 150604)
【摘要】目的: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取2011年我院收治的2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28例患者平均抗感染治疗时间为25日,所有患者治疗效果为好转。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基础病因为非风湿性瓣膜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瓣膜心脏病等。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治;探讨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349-02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原发于心内膜的感染,正常心内膜具有抗凝和抗感染的双重作用,血管内膜感染仅仅发生在疾病或者手术所造成内膜受损部位,比如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移植物缝合处。心脏瓣膜内膜炎并不少见,甚至可发生于既往无病变的心脏瓣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我院共收治2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小的为5岁,最大的为88岁,平均年龄47岁。28例患者的基础病因中,非风湿性瓣膜心脏病15例,先天性心脏病9例,风湿性瓣膜心脏病4例。
1.2 方法
1.2.1体外敏感试验 抗生素治疗的目的是使赘生物无菌,对于大多数致病微生物而言,如未并发心脏脓肿以及感染未转移到其他器官,是可以达到赘生物无菌的,最终使患者治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抗生素治疗的疗效直接取决于整个治疗过程中赘生物内药物的杀菌浓度,尤其是对重症患者必须注意抗生素剂量的重要性。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断变化,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大小取决于患者所感染细菌的体外敏感试验。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由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所决定的。
1.2.2联合用药 通常联合使用互补的或协同杀菌的抗生素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常用的联合是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这种组合可达到协同作用,因为β-内酰胺类药物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可以使氨基糖苷类药物快速进入细胞内。
1.2.3静脉用药 静脉使用抗生素以确保血中药物浓度高而持续。门诊病人只能在特殊情况下才能静脉使用抗生素,而口服抗生素几乎无效。抗生素的疗程需要持续1个月或以上。延长抗生素疗程会使其副作用发生率增加和毒性加重。
1.2.4经验型抗生素疗法 经验性药物治疗是指对尚未明确致病菌的情况下开始抗生素治疗,只能在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前短期应用经验性治疗。这是顾及毒力最强的致病微生物和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可能增加副作用的患者。如果患者临床状态允许其等待血培养结果时,应避免采用经验性治疗,医生应尽量在患者能耐受情况下,在开始适当治疗前抽取血标本进行培养。[2]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严重受累,有可能需要先行经验性治疗。虽然尚无特异性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表现可预测预后,提示广泛受累的病变可能包括:赘生物长度超过2至3cm,瓣膜功能受累显著影响其血流动力学状态,受累瓣膜不止一个,瓣叶穿孔,瓣环脓肿以及心包炎。经验性治疗应根据临床表现,以最有可能引起感染的细菌作为选用静脉滴注抗生素的指标。
1.2.5门诊治疗 现已广泛在门诊使用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预后极好,但对此类病人应仔细地选择和严格管理。应像对待住院患者一样对待,治疗的并发症常在最初2周内发生。如果患者的致病菌的毒性很低,瓣膜受累局限于赘生物附着的瓣叶且小于1.5cm,最初的2周内无并发症,则可考虑在门诊治疗。草绿色链球菌性心内膜炎和革兰阴性菌(HACEK)可在门诊治疗。目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尤其是感染到主动脉瓣易发生脓肿或在瓣膜下扩展,在门诊治疗是否安全尚不明确。另外,需要特殊的护理人员能给患者静脉滴注药物和每日评估患者,医生能够在患者万一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下到场查看病人。患者应耐心接受药物浓度监测、血培养和其他血标本检查。
1.2.6监测抗生素疗法 患者长期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监测抗生素水平和疗效非常重要。使用氨基糖苷类需要监测血清峰值浓度和波谷浓度。如果庆大霉素或万古霉素的峰浓度低于5μg/ml,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用药间隔。如果庆大霉素的波谷浓度高于2μg/ml,需要减少剂量。肾功能不全时,尤其是肾功能发生变化时,更要监测药物浓度。[3]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常见的副作用是瘙痒、斑丘疹和低热。使用内酰胺酶类药物的患者,应当每3至4天常规检测全血细胞计数以发现有无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因使用的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含有钠盐,可能需要利尿治疗。使用β-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患者,应常规每隔3至4天监测血肌酐浓度。同样的间隔,检查尿中的白细胞或颗粒管型,以监测肾功能异常。抗生素治疗期间可能引起腹泻,通常可能是由于那些对抗生素敏感的微生物竞争的肠内微生物的过度生长所致。
2.结果
根据标准全部患者均为临床确诊病例,28例患者的基础病因中,非风湿性瓣膜心脏病15例,先天性心脏病9例,风湿性瓣膜心脏病4例。2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为发热,贫血,肝肿大和脾肿大,脑梗死等,其他临床表现比较少见。经过我院的积极诊治后,所有患者痊愈。
3.讨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发展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容易发生误诊,误认为发热与感冒和肺炎等相关,而未作进一步检查就试用抗生素,既延误病情,又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致使患者就诊时间晚错失诊治良机。避免误诊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必要时可以进行多次血培养和进行检查,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发病早期多普勒超声检查阴性者,不能轻易排除本病的可能性。病的预后取决于原来心脏情况,有无严重并发症,能否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早选用强而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对改善本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英姿.基层医院感染学心内膜炎26例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2005.32(3):28-29.
[2] 李英,张晓娟,佃少娜,谢迦南.感染学心内膜炎170例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7):1142-1144.
[3] 蔡及明,杨艳敏,苏肇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4.31(6):294-298.
论文作者:刘文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6
标签:抗生素论文; 患者论文; 瓣膜论文; 感染性论文; 心内论文; 膜炎论文; 浓度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