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天鹅》的败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败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红天鹅》公演之前,媒介普遍赞誉导演认真拍片、虚心讨教的精神,当然影片也受到了一些好评。观罢此片,我似乎不能以同等欣赏的态度去接纳和评价这部作品。作品中有太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总体给我的印象就是“空”、“浅”。华而不实为空;思想表现力不强则为浅。
在对大学生的一次座谈会中,导演古榕道出他追求的是“大雅大俗”的电影观。“雅”指艺术性;“俗”指电影故事的叙述,侧重娱乐性与商业性。就本片看来,“空而浅”恰恰表现在古榕所指的“雅”与“俗”上。
导演的艺术性追求在本片中体现于柴可夫斯基《天鹅湖》名曲的优雅与高尚,也体现于芭蕾艺术的灿烂与美丽,更体现于天鹅与芭蕾人的艺术性映衬和对照。是否“大雅”呢?这点不敢恭维。首先,柴可夫斯基的名曲自身是永远高雅的艺术,但可以说影片在很大部分段落上纯粹以音乐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来支撑零散又缺乏精心构思的唯美性天鹅画面,以“空景、闲乐、空氛围”推动影片的延续,有表现感性的震撼力却无深刻的艺术魅力。再次,芭蕾是美丽的艺术,残酷的艺术,崇高的艺术,但更具艺术魅力的是“芭蕾人”的艺术精神,而片中天鹅画面、白天鹅舞蹈画面的多次重复似乎并没有真正深刻地把握住内在本质。再次,芭蕾人与天鹅之间有着奇妙的联系,影片却未能深刻地表现出两者相互映衬、紧密联系、互相对照的内在实质。芭蕾人的坎坷、沉浮的历史,是有情节有线索地发展的;而天鹅的湖畔摄影虽然非常优美动人,但它的镜头组接并没有精心构思,是纯粹画面堆积、音乐推动。我们可以说,如果把湖畔天鹅的画面并列出来,则将是很好的一本写生专集,但对影片来说是不合适的。影片的主题表现应依靠人与天鹅两条线索的融汇贯通相互映衬,而第二条线索的无构思无线索成了影片的一大败笔。
本片在故事的叙述层面上也有很大的缺憾。导演旨在挖掘新中国第一代芭蕾艺术家的艰辛历史,描绘揭示一段悲壮的艺术发展历史,这是题材的新颖可贵之处。但总体看来,故事的叙述并不流畅,结构比较松散,情节的发展令人突兀。影片以舞台事故的发生、海南椰树下感情的一幕、离婚协议、火烧柴房等断断续续的画面段落组接来表现一段故事,这表面上是有线索贯串发展的,依靠的是画外音的叙述和回忆。但画外音却又如此软弱无力,支撑不起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仍有不可接受或难以接受的跳跃性。故事的叙述不流畅,中间再穿插大段的天鹅画面,本来并不高明的叙述则更显得艰涩和令人难以接受。这对观众,特别是电影院的一般观众,是难以认可的。
“空”、“浅”是《红天鹅》不成功的两大原因,除此之外,我认为其表演上也有较大失误。可以说,演员的选择就不太谨慎。影片女主人公乔丹婴是一名优秀的芭蕾艺术家,而本片中叙述者、两个青年乔丹婴的不统一,其实可以看出明显的替身表演。观众是明察秋毫的,他们不可能接受如此明显的欺骗,影片的表演也就大打折扣了。当然并不是说徐松子不是一位好演员,但的确对本片来讲,她的气质、年龄、感情把握等都与角色有着距离感,她是不适合饰演乔丹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