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非农论文,差异论文,区域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是由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造成的。然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程度究竟有多大?其变化趋势如何?需要从数量上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为设计农村经济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为此本文在数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政策设想。
一、区域差异的静态表现
我们以地理联系率、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等为工具,测定和说明我国农村非农户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区域差异性。
1.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地理联系率
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在全国农村非农产业产值中所占的份额以及不同地区的乡村人口在全国乡村人口中所占的份额,我们算出1992年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地理联系率为:
地理联系率的数值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程度成反向关系。当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存在任何区域差异时,地理联系率的数值等于100。1992年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地理联系率数值与100的差距很大,说明1992年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性。
2.农村工业发展的集中指数
下表以乡村人口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依据,经计算和排序后,列示出了1992年我国农村工业发展的集中情况。由表中数据可以算出,1992年我国农村工业发展的集中指数为:
集中指数的数值与农村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程度成正向关系。我国1992年农村工业发展的集中指数说明,上海、天津、北京、江苏、浙江、辽宁、山东等7个省市的农村工业产值占全国的一半,而乡村人口却不到全国的18%。换句话说,这几个只占全国乡村人口17%的省市,生产出了全国一半的农村工业产值。
我国农村工业发展的集中情况(1992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计算。
如果把集中指数公式中的人口更换为农村工业产值,即考虑占人口一半的地区的农村工业产值集中情况,则经过重新排序和计算后,可得我国农村工业发展的集中指数为:
这说明,上海、天津、北京、江苏、浙江、辽宁、山东、广东、福建、河北、山西、河南、吉林、湖北等14个省市的农村人口占全国的一半,而农村工业产值却占全国的83%。也就是说,占全国乡村人口一半的这几个地区,生产出了83%的全国农村工业产值。而占全国乡村人口50%的另外20多个省区,只生产了17%的全国农村工业产值。从地理位置上看,沪、津、京、苏、浙等十几个省市大都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我国的农村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3.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基尼系数
根据绘制的洛伦兹曲线的数据,计算出1992年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基尼系数为:
G=1+0.05221577-2×0.3046063=0.443
基尼系数的数值表明,我国农村非农产业产值的地域分布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
4.农村产业结构的省际差异
上述的地理联系率、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都表明了一个共同的事实: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在地域分布上存在着不平衡性,一些地区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很高,而另一些地区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则很低。这种不平衡性必然导致不同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一个基本事实是:凡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的份额都较小;凡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的份额都较大。比如,上海市的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份额只有11.8%,而西藏的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份额则高达94.5%,二者相差8倍之多。把农村产业结构的差异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联系起来,则不同地区之间农民收入的差异是不难解释的。因为高的农业份额一般总是与低的人均收入相联系,而低的农业份额一般总是与高的人均收入相联系。所以,即使从提高农民收入这个意义上讲,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工业化的程度,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5.三个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类型特征
以1992年乡村人口人均农村非农产业产值为标志,我们把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分成了三个地区:
农村非农产业发达地区:人均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在1500元以上,属于这一地区的有上海、天津、北京、江苏、浙江、辽宁、山东、广东、福建、河北等10个省市。
农村非农产业中等地区:人均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在750-1500元之间,属于这一地区的有山西、河南、吉林、黑龙江、湖北、安徽、江西、四川、陕西、湖南等10个省。
农村非农产业落后地区:人均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在750元以下,属于这一地区的有内蒙古、甘肃、宁夏、广西、新疆、海南、云南、青海、贵州、西藏等10个省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三个地区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发达地区基本位于东部沿海一带,中等地区大都位于中部一带,落后地区主要位于西部一带。所以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地理位置上就表现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之间的差异。从1992年这三个地区农村非农产业水平的综合比较看:
首先,从农村产业结构看,发达地区的农业产值份额比中等地区低20个百分点,比落后地区低43个百分点,发达地区的农业产值份额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两个地区的农业产值份额则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工业产值份额发达地区已达到64%,分别比中等地区和落后地区高28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这即是说,落后地区的农村工业化程度只相当于发达地区的1/4多一点,中等地区的农村工业化程度也只有发达地区的一半多一点。总体来讲,1992年我国发达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是农村工业占绝对优势的结构,中等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大致是农村非农产业略占优势的结构,而落后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则是农业占绝对优势的结构。
其次,从乡镇企业产值和职工人数的结构比重来看,三个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乡镇企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发达地区已超过1/3,中等地区接近30%,落后地区还不到15%。看来很明显,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实际上只存在于发达地区,而在落后地区,乡镇企业仅能做到“七分天下有其一”。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发达地区高达77%,而落后地区只有38%左右。在发达地区,全社会劳动力的近1/4,农村社会劳动力的近1/3已经是乡镇企业职工,而在落后地区,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只占全社会劳动力的1/10左右。
再次,从乡镇企业的资产占有量和生产经济效果上看,发达地区的水平都明显优于中等地区和落后地区。农民人均占有的乡镇企业工资,发达地区是中等地区的2倍多,是落后地区的3倍;落后地区乡镇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是发达地区的1/3左右,这就是说,落后地区乡镇企业大约3个职工的劳动效率才相当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1个职工;乡镇企业人均资产占有量发达地区分别比中等地区和落后地区多1.4倍和1.5倍,人均定额流动资金占有量发达地区比中等地区和落后地区多近1.6倍和近2.7倍,人均创税额落后地区只是发达地区的2/5。
从总体上看,发达地区的10个省市生产出了2/3的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3/4的全国农村工业产值和7/10的全国农村非农产业产值,而中等地区和落后地区的20个省区只生产出了1/3的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1/4的全国农村工业产值和3/10的全国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其中落后地区的10个省区仅生产出了1/13的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1/33的全国农村工业产值和1/25的全国农村非农产业产值。
二、区域差异的动态趋势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经历了快速增长,但这种增长在地域上的表现是极不均衡的。从我国三个地区不同时期按可比价格口径计算的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情况和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情况看,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尽管三个地区都表现出了较快的增长,但发达地区则保持了更快的增长势头。整个80年代,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超过了29%,比落后地区快近10%;90年代初,发达地区乡镇企业产值的增长率达到了每年55%,这比中等地区快10个多百分点。在农村工业增长方面,发达地区的较快势头更为明显。1980年—1990年,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7%,这比中等地区快4个百分点,比落后地区快7个百分点;1991年—1992年,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工业产值每年增长55%,这比中等地区快近10个百分点,比落后地区快7个多百分点。
发达地区农村非农产业较快增长的直接结果是,扩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所以,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趋势是:差异扩大。主要表现是:
1.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地理联系率降低
计算1992年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地理联系率的方法,可以求得1980年和1984年我国农村非农产业产值的地理联系率为:
可以看出,1984年的地理联系率比1980年降低了3%,1992年地理联系率又比1984年降低了近9%。1992年与1980年相比,农村非农产业产值的地理联系率共降低了12%,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农村非农产业产值与人口地理联系程度的降低,表明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在不断扩大。
2.农村工业集中程度提高
同样以前表中的上海、天津、北京、江苏……等7个省市为对象,计算表明,1980年上述7省市农村工业产值为27500亿元,占全国农村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0.6%;1984年这7省市的农村工业总产值为63323亿元,所占比重为54.5%;1990年这7省市的农村工业总产值为381981亿元,所占比重为56.8%;1992年这7省市的农村工业产值为734813亿元,所占比重为57.8%。可以看出,这7个省市的农村工业集中程度是不断提高的趋势。而其余地区的农村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则由1980年的近50%降低到1992年的42%。
3.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基尼系数增大
根据有关数据,我们计算出1980年和1984年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地区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
可以看出,基尼系数是不断增大的趋势。1984年比1980年增大了11.3%,1992年又比1984年增大了21.7%;1980-1992年,基尼系数共增大了35.5%,平均每年增长2.6%。从基尼系数角度衡量,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1992年比1980年扩大了35.5%,也就是说,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自1980年以来以每年2.6%的速度在扩大。
4.“准马太效应”现象的生成
所谓“准马太效应”,是指不同地区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以人均非农产业产值体现)在同向提高的基础上,差距明显扩大,发达地区的水平相对更高,落后地区的水平相对降低。上述的地理联系率、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等都从总体上描述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扩大的事实,为了更明显地展示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区域差异的典型特征,我们选择发达地区的上海、江苏和浙江与落后地区的贵州、甘肃和云南进行比较,以说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准马太效应”。
通过比较,我们看出,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落后地区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1992年比1980年更低。1980年,贵州省的农村人均非农产业产值是上海市的3.5%,到199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8%,下降了近50%,也就是说,若以上海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为基准,贵州省1992年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比1980年相对降低了近一倍;同样,1980年甘肃省的农村人均非农产业产值是江苏省13%,到199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0%,下降了近1/4,这意味着,相对于江苏省而言,甘肃省1992年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比1980年相对降低了25%左右;1980年云南省的农村人均非农产业产值是浙江省的26%,这一比例到1992年时只有7%,下降了23%,这说明,如果与浙江省的发展程度相比,云南省1992年的农村非农产业水平比1980年相对降低了近3/4。“准马太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三、区域差异的价值判断
面对上述实证分析所揭示出来的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区域差异的静态特征和动态扩大趋势,对区域差异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政策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对此问题也有不同观点的争论,有人已明确提出“政府的屁股应该坐在不发达地区上”。
我们认为,对区域差异问题采取什么发展政策,这首先取决于理论上对区域差异问题的价值判断,不同的价值判断指导着不同的发展政策。如果以为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区域是不正常和不合理的现象,那么就应该采取缩小和消除区域差异的发展政策;如果在理论上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那么就没有必要采取缩小区域差异的发展政策。
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即使是发达的美国,也只有到本世纪70年代中期,才达到区域基本平衡。区域间差异的演变趋势,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这一点已被美国经济学家J·威廉逊的系统实证研究所证实。威廉逊的区域增长理论揭示了一种规律性,即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区域差异的演变要经历一个先扩大、后稳定、再缩小的过程。在发展的前期阶段,区域差异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表现出一种日益扩大的趋势。用基尼系数衡量,即区域基尼系数不断增大;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后,区域差异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趋势,用基尼系数衡量,即区域基尼系变化不大;当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差异将表现出一种不断减小的趋势;用基尼系数衡量,即区域基尼系数不断缩小,最后稳定在一个范围内。
由此看出,区域发展政策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在经济发展尚未进入缩小区域差异的阶段时就推行缩小区域差异的发展政策,这种政策的超前必然不利于经济的顺利发展,过早地消除区域差异,必然会大大降低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率。
我们认为,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水平来看,我国尚未进入缩小区域差异的发展阶段,过早地出台推行缩小区域差异政策,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计,在今后十年左右的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还将继续扩大。所以,目前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不应以缩小差异为主题,而应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为各个地区创造一个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环境,使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都能得到充分提高。
当然,也应该看到,中部和西部地区的20个省区,不仅地域辽阔,而且人口众多。1992年我国乡村人口的17%分布在西部地区的10个省区,乡村人口的47%分布在中部地区的10个省,这就是说,我国乡村人口的近2/3是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如果没有中西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提高中西部农民的收入水平则是很困难的。因此,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等于就是缩小差距,也不等于就能缩小差距,因为东部地区也在快速发展着。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是中西部地区的责任,但也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关于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问题,限于篇幅,我们将另文讨论。
(注:由于版面所限,编辑时删掉了8个表格和图,包括部分文字说明)
标签:农村人口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农村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农民论文; 基尼系数论文; 经济论文; 中西部地区论文; 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