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云南 文山 663000)
【摘要】 目的:对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例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啊,并根据随机数表随机平均成A组和B组,每组10例。A组行血管成形术,B组在此基础上行动脉瘤夹闭,电话或者门诊随访,对比治疗疗效。结果:A组出现,统计两组患者出现再狭窄、出血以及死亡的人数均多于B组。结论: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成形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效果更佳,推荐使用。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管成形术;动脉瘤夹闭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4-0155-01
动脉硬化性血管狭窄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并且随着脑血管成像方法以及MRI、CT、DSA等检查技术的发展[1],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此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这可能是这两种疾病有相同的诱发因素,此类患者的手术难度高,并且有狭窄以及出血的双重风险[2],进一步增加了治疗难度的同时,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了极大地威胁[3],本文主要探究采用2种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对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是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0例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时间从2014年2月—2018年9月。纳入标准:(1)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患者经MRI、CT、DSA确诊患有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3)患者均未患者其他严重的癌症等病情;(4)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A组: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2~85岁,平均(60.7±7.6)岁,狭窄位于颈内动脉颅外段5例,颅内段2例,椎动脉颅外段3例;B组: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41~83岁,平均(60.1±7.2)岁,狭窄位于颈内动脉颅外段4例,颅内段3例,椎动脉颅外段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狭窄部位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均进行MRI、CT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两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心率、血压等常规身体检测,以确定患者的身体状况符合手术条件,并对患者行DSA,确定病变位置,手术过程中均给予患者术电监测,严密关注患者的生命状况,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均给予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治疗。A组患者仅给予血管成形术治疗,不处理动脉瘤,B组患者,同时或者先行动脉瘤夹闭治疗。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定时给予电话或者门诊随访。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再狭窄、出血的情况,并统计死亡的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通过对患者为期10~38个月的随访,B组患者仅有1例患者出现再狭窄,无1例患者出现出血情况,并且无患者死亡,相比于A组效果更佳明显,A组患者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颈动脉狭窄是当今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颈动脉狭窄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表明,很大比例的缺血性卒中是由动脉狭窄引起的,其引发因素多样,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夹层以及与发育、炎症或自身免等[4],疫有关的血管病变,临床上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多采用能够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同时可以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但是药物治疗只能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尽量减少血栓形成,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的目的,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除斑块,采用早期手术治疗的疗效明显,手术成功率高,且安全,因此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时指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极可能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有破裂的危险,所以我们提倡及早的进行积极的治疗以减少其破裂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的危险。研究表明[5]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发病率不低于3%,该病的发病以及治疗均比较复杂,属于比较少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并且颈动脉狭窄会传达感染信号并且狭窄的血流会造成血管压力增大,从而对附近或远端血管造成压力,这些因素有可能促进颅内动脉瘤的形成。
虽然对未破裂动脉瘤是否应该给予提前治疗存在一定的争议,明显的瘤体体积的增加会增加其破裂的风险,但临床上很多比较小的未破裂动脉瘤也有破裂的情况,本研究表明,A组仅给予血管成形术,术后患者由于动脉瘤破裂引发颈动脉再狭窄以及动脉瘤破裂引发出血的患者人数明显多于B组,并且A组有1例患者死亡。
综上所述,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给予血管成形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预后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许岗勤,李天晓,王子亮,等.LVIS支架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6,33(7):1853-1855.
[2]王醒夫.急诊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至颅内合并脑疝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33):42-43.
[3]徐剑峰,曾令勇,刘阳,等.颈内动脉狭窄伴大脑中动脉闭塞合并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一期介入治疗报道及文献复习[J].重庆医学,2016,45(35):5039-5040.
[4]王进鹏,张豪,雷延成,等.高原地区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年转归及与药物治疗相关性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6,11(5):355-359.
[5]田剑光,曹旭华,李琛,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合并同侧未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25(3):179-182.
论文作者:朱云飞,袁川,赵璧,何绍坤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4
标签:动脉瘤论文; 患者论文; 狭窄论文; 颅内论文; 动脉论文; 颈动脉论文; 血管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