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社会信息化问题的探讨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论文

关于我国社会信息化问题的探讨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论文

关于我国社会信息化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在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的历程中,最深刻的社会变化勿容置疑,就是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抉择。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其社会信息化水平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基于这样的总体信息化基础,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战略发展的全局性高度,立足国情,着眼未来,全面规划中国社会信息化的现实路向,冷静分析中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路障,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信息化道路。

1 我国社会信息化的9大关系

1.1 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

中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其制订、贯彻和实施不仅保证了国家发展战略体系的完善,而且有助于实现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同时,它也必须服从于国家发展战略,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南,充分保证二者的和谐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描绘了我国走向21世纪的宏伟蓝图,为科学制定中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指南。因此,我们必须:①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并以此统揽全局,努力保证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和现实性。②认真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9条重要方针,通过社会信息化战略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体现社会协调发展性。③依托国家发展政策,特别是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开拓第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等政策手段,推动社会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④为在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应确立中国社会信息化的中长期目标——在下个世纪中叶基本达到发达国家信息化水平,以此作为战略规划的基本出发点。⑤分阶段地推进中国社会信息化,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分阶段目标保持同步性,形成信息化初步起动——中期发展——稳步提高的发展走势。⑥有效利用国家专项支持,集中社会、企业、个人等多种力量实施社会信息化发展战略。

1.2 社会信息化进程与现代化道路的关系

社会信息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手段,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激活功能——使社会发展空间高度拓展;配置功能——使社会发展因素充分组合;诱发功能——使社会发展潜力全面发挥;倍增功能——使社会发展效益有效放大。社会信息化服务于现代化,也必须着眼于现代化、服从于现代化。要真正实现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化的基本方略,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的成功有机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必须:①积极广泛地推广和采用现代化技术,使社会信息化水平迅速有序地提高,从而加快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②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全局,科学规划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和历史进程,与现代化目标相配套,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以现代化带动信息化。③把信息化与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体制文明建设有机地加以配置,使信息化进展与现代化实践充分地联结起来。④中国社会信息化要确立为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突出现代化建设重点的基本思路,使信息化战略成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系完整、功能完备的整合化发展战略。⑤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和国内东、中、西部的技术落差,切实改善信息化指数中的若干硬指标,建立高水平保障体系,运用现代化的最新成果形成信息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1.3 我国与国际信息化取向的关系

中国信息化建设道路置身于全球信息化背景。一方面,中国信息化是国际信息化的有机组成,二者具有许多共同性的问题并互相依托;另一方面,中国信息化具有发展特殊性,基础、速度、目标、重点等方面有其中国特色,而且中国信息化发展更多地由外部力量促成的后发式发展模式明显比西方发达国家由其内部因素促成的原发型发展模式更具特性,其外部力量的作用表现为: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压力、自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动力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引力。因此,①中国社会信息化必须正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将其纳入国际信息化总体格局中,尤其是在信息立法、信息标准化、信息技术等方面走国际化道路,与国际惯例和先进水平接轨。②中国社会信息化必须在观念上、管理上狠下功夫,不追求过高、过快的发展速度,坚持软件和硬件一起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起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中国社会信息化必须坚持改革开发,大胆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认真借鉴国外的发展教训,既引进技术,又自主创新。④中国社会信息化必须以标准化为基础,加强国际协作和国际联网,发挥资源共享效应,促进国际信息大汇流。⑤中国社会信息化必须认识到发展环境共享共荣同时存在竞争的严肃性,把信息技术的竞争、信息化水平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同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联系起来看,从而使信息化真正成为中国走向新世纪的基石。

1.4 社会信息化现实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中国社会信息化必然要走充分保证社会信息化现实效益的内涵发展与充分保证社会信息化适度规模的外延发展并举的发展道路,其现实目标是在下世纪中叶争取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强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协调,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路,即形成一种良好的、持续的、与社会发展运行状态长期适应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环境,使社会信息化水平保持稳定提高的态势、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持续性促进作用、与社会现代化相互融合而互为支撑。因此,我们必须:①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不能追求短期效益,要有前瞻性发展眼光,集思广益,尤其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中注意采用标准化成果,并具有可扩展性和延伸性。②建立科学、合理、完善、适用的信息政策法规体系,使社会信息化具有长期发展性,并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保持一致。③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理论研究,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④建立良好的教育培训体系,培养跨世纪信息人才,努力提高人才规格,强化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立体化基本素质,形成信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状态。⑤注重信息环境中各种软环境因素的构造,在资源管理中充分应用多种社会化管理手段,处理好各种“信息污染”、“信息犯罪”、“信息垄断”等社会问题,使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各种消极因素得到有效遏止。

1.5 国家管理和市场行为的关系

社会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的力量,形成社会总体实力去推进社会信息化。在中国社会信息化道路上,仅仅依靠国家的力量不行,不依靠国家的力量也不行,必须求得国家管理与市场行为的统一。因此,我们必须:①建立合适的宏观管理协调机构并真正发挥作用,有效调整和调动各种积极力量,为社会信息化战略配置相应的方针政策、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②加强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宏观调控,引导社会合理投资,扩大投资主体,加强投资管理,使社会信息化有充分的经济基础和保障。③加强信息化有关行业管理和产业之间的协调配套,指导信息产业健康发展,对各种全局性问题加以有效监控和处理。④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中,依靠经济规律办事,依托市场发展,使之建立在充沛的信息市场需求和良好的信息市场机制之上,引入公平竞争,有调控地开展行业竞争和机构竞争。⑤国家管理和市场行为的结合要落到实处,明确认识到哪些应由国家控制、协调和管理,哪些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必须客观分析现实,并注意认真分析现实的经验和教训。

1.6 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关系

社会信息化发展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条件,信息资源开发是重要手段。大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着力开发信息资源,才能使社会信息化在健康、通畅的道路上延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资源开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证;然而,只有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使社会信息化成为现实。因此,我们必须:①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充分考虑其实用性,联系我国信息资源开发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潜力,避免基础设施能力不足或能力过剩。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要确定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避免低水平的交叉重复,为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利用创造有利条件。③要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开展信息资源的全方位、多层次开发,使信息基础设施的潜能最大限度发挥。④把技术设备配置和应用系统建设有机结合,不仅要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发和利用国内外已开发网络信息资源,而且要自主自立组织信息上网。⑤信息资源开发要在数据结构、数据交换、信息传递、信息组织和信息存贮等方面适应电子化、网络化、多元化的要求,短期内传统服务和现代化服务兼容,尽可能广泛采用现代化信息服务技术手段及与之配套的献代化观念和组织系统。

1.7 信息产业和社会产业结构的关系

信息产业的成熟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保持同步性,信息产业是社会信息化的产业支柱。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是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信息产业在社会产业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信息产业中从属于第二产业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已经成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从属于第三产业的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积极发展领域之一,必须把信息产业在社会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①在产业结构优化中,不失时机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邮电通信和电子工业的发展,使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上新台阶。②充分把握信息服务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一方面突出重点,强调重点发展、强化功能、特色服务,使科技、工程、管理、统计、会计、审计、法律等领域的信息咨询服务成为排头兵,并使政府、生活、教育、教养等领域信息服务空白点得以较大发展;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强调行业自律、规范运作、法制建设,使信息服务业具有良好的运行空间和发展条件,以需求调动市场,以市场带动服务。③不仅要实现信息产业及其构成的定型、成熟和优化,而且要通过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信息化,初步展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④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家产业总政策及其它相关产业政策,扩展信息产业规模、提高信息人员素质,适时确立信息产业自身的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向。

1.8 经济信息化和社会总体信息化的关系

社会信息化是一个结构性概念框架,包括经济信息化、生活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3个主要方面。经济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带头部分,能够最终带动社会其它方面信息化的水平提高;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也要求我们,把经济信息化作为社会信息化的重点领域,并为生活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起示范和带动作用是现实而正确的。因此,我们必须:①全面把握并着力分析经济信息化的结构和功能,确立作为重点的经济信息化的重点——企业信息化、金融信息化、商业信息化等。②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方法,逐步扩大信息经济规模,有效增强信息经济效益,使信息成为经济领域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发展基因。③在良好的经济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基础上,以经济分系统信息化为试金石,点(经济实体)、线(经济分系统)、面(经济系统)相结合,促进经济信息化在信息经济构造和经济信息应用两方面共同发展。④以经济信息化作为社会信息化的试点工程,适时推进社会总体信息化,并且有效地把经济信息化成果推广于非经济系统。

1.9 信息化区域不均衡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我国地区间经济不均衡状态与社会信息化不均衡状态大致对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这种不均衡状态既是客观的,又是合理的。我们完全有必要选择现有社会信息化基础好且各方面支持力量强的区域作为信息化发展重点,重点示范,重点突破,利用处于非重点地区的中间位置的大中城市辐射效应,求得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实施不均衡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策略。因此,我们必须:①准确选择重点发展区域,不仅要把眼光放在沿海地区及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而且要注意内陆地区的若干大中城市,在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指导下,使之成为广大中西部地区信息化的排头兵。②重点地区的发展突出先进性、示范性、标准化和配套化,既保证高技术水平,又保持高发展速度。在政策、投资等方面加以倾斜。③在重点地区的发展中强调城市信息化,通过全国若干大中城市率先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城市信息联网,普及信息技术,把城市信息化作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使各大中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④非重点地区信息化不能一味坐等,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步子不能要求过快,但总体要求不能降低,要避免新一轮的长期性的信息化水平落差,尤其是信息技术落差。

2 结论

对中国社会信息化的9大关系的探讨,其实质为我们明确了中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战略框架,即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为指南,紧密联系我国现代化和国际信息化,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以国家管理和市场行为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相结合作为基本对策,实施支柱性信息产业发展策略、重点发展经济信息化策略和重点区域不均衡发展策略,为使中国社会信息化持续、稳定、健康、有序地提高和发展,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远景规划,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标签:;  ;  ;  ;  ;  ;  ;  

关于我国社会信息化问题的探讨_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