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雾霾防治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
黎雅婷 周景坤
摘要: 随着雾霾污染影响的日益加剧,雾霾防治人才政策的优化与完善逐渐成为我国雾霾治理中的重点工作。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等方法,指出了目前我国雾霾防治人才政策存在政策体系不健全、政策实施监管缺失、雾霾防治人才选拔与招聘机制不规范、雾霾防治人才培训和培养机制不完善,尚未建立有效的雾霾防治人才激励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缺乏宽松的政策执行环境和创新的法律环境等问题;给出了健全雾霾防治人才政策体系,强化监管职能,规范雾霾防治人才选拔与招聘、培训与培养、激励与评价机制,营造宽松的政策执行环境和创新的法律环境等改进我国雾霾防治人才政策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雾霾防治;人才政策;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一、引言
雾霾防治人才政策是指与雾霾防治相关的人才招聘与选拔、培训和培养、激励与评价等政策。从哥本哈根到中国的“两会”,雾霾污染的防治问题是世界不少国家关心的重要环境保护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保持7%以上,环保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建立健全大气污染宏观调控政策,使雾霾污染防治工作有效地保障大气环境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税收的优惠、财政资金的投入、金融的扶持、技术的创新等政策在我国现有的大气污染宏观调控政策中得到了一定发展,然而,现行雾霾防治人才政策体系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远没有达到有效地促进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增效、大气环境的改善等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雾霾防治人才政策的完善不是瞬间可成之事,应放眼未来,立足当下,早日制定更加规范和科学的雾霾防治人才政策,科学指导雾霾防治人才的实践活动。雾霾污染不仅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和生活,而且还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产生着负面影响。
摘 要:教师在开展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时,科学运用微课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进行高质量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微课这一教学工具的优势,合理运用微课,整合教学内容,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强化教学的结构,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促进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
二、我国雾霾防治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体系不健全
我国雾霾防治人才政策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我国雾霾防治人才的招聘和选拔政策方面过于保守,在招聘和选拔人才时过多地以政府为主导,官僚色彩太过浓厚,使得雾霾防治人才的选拔与招聘活动灵活性不强,难以招到优秀的雾霾防治人才。第二,对雾霾防治人才的后续培养上认识不足,雾霾防治人才引进来之后,还需要科学的培养,然而目前我国只注重人才的引进,长期忽视雾霾防治人才的培养工作。第三,缺乏对雾霾防治人才使用的监督机制,特别是目前我国的一些雾霾防治单位存在“大锅饭”式的监督模式,缺乏对雾霾防治人才的有效监督,使得雾霾防治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整个雾霾防治工作效率不高。第四,缺乏合理有效的雾霾防治人才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目前我国不少地方还是过于注重学历、资历、职称的工作评价方式,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真正体现“绩效优先”,正确地运用薪酬机制来激励雾霾防治人才的评价方式还有不少路要走。第五,在国家层面,尚未出台关于雾霾防治人才培养政策,未能形成一套立足于实际,对雾霾防治工作开展有实际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政策与法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因为长期以来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并没有很好地结合本地区雾霾污染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和地区雾霾污染现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造成了雾霾防治人才资源的较大浪费,对雾霾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二)人才选拔机制不规范
我国雾霾防治人才选拔与招聘机制因为其启动较晚,发展速度慢,目前尚未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选拔与招聘机制。一方面在雾霾防治人才的准入环节,对雾霾防治人才的专业、年龄、地域都做了严格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雾霾防治人才的选拔范围;另外,选拔标准缺乏相对科学的、针对性强的分析和说明,不能准确体现不同岗位的性质、特点和用工要求;再一方面,在年龄设置上,很多地区将雾霾防治人才“年轻化”简单理解为“低龄化”,人才选拔过程中对“年龄一刀切”的现象依然很普遍。
(三)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加速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成为我国雾霾防治工作的核心和基础。首先,目前我国存在教育体系与市场相互脱节的现象,雾霾防治人才就业渠道不畅、就业难等诸多问题;其次,雾霾防治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结构不清晰的状况,“政、企、学”三方面培养不协调等问题,大部分雾霾防治人才被录用一段时间后便再没有接受过关于雾霾防治知识的相关培训,完全依靠自身经验和体会来支撑雾霾防治工作的需要,处于人才培养的初级模式,尚未树立“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存在学校与环保企业之间联系不足,没能做到事实上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终身学习”等,无法满足我国雾霾防治工作的需要。
雾霾防治人才政策体系仍有待进一步落实和整合,相应的雾霾防治人才保障体系急需进一步完善。许多企业反映我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相对缓慢,承载力薄弱,配套服务不够完善,导致大量科技、管理人员每天要为工作和生活奔波,希望相关部门重视生活服务设施的完善、雾霾防治人才政策信息资源的便利服务等,积极为企业引进高层次雾霾防治人才和为项目提供更好的载体和平台;另外,我国雾霾防治人才中介尚处在发展阶段,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高,雾霾防治人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为高层次雾霾防治人才服务如何保证服务质量、规范服务内容等方面仍没有规范标准,致使许多企业面临雾霾防治人才招聘难、培养难、留住难等现实问题,雾霾防治人才中介的发展水平也急需进一步提高。
(四)尚未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完善与雾霾防治相关的人才政策体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建立健全雾霾防治人才政策体系方面,首先要通过对我国现阶段雾霾防治现状的分析,立足于我国雾霾防治工作的各项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其次,要规范雾霾防治政策的实施程序,在开展雾霾防治工作的具体环节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守,同时建立科学的岗位分析,保证我国雾霾防治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再次,要加强对雾霾防治政策实施的监督。组织部门对雾霾防治人才监督工作是党内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对领导雾霾防治人才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的重要职责。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雾霾防治人才的社会联系和活动空间日益增大,对雾霾防治人才监督工作的领域也随之拓宽。实践证明,对雾霾防治人才监督工作仅靠“孤军奋战”难以奏效,需要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制监督并举,实现对雾霾防治人才监督“叠加效应”。最后,要建立灵活高效的雾霾防治人才发展模式。要及时探索和发展运用人才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培养、考核与评价的新模式,重新建立灵活实用的人才管理和培训模式,探索新情况下的雾霾防治人才发展新模式。
(五)没有形成系统的人才评价机制
对雾霾防治人才的评价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雾霾防治人才评价机制。首先,存在评价标准和体系缺失的困局,以及雾霾防治人才评价办法不够系统和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雾霾防治工作的开展;其次,存在不少部门实际重视的是规模、学历、职称、培养经费等一系列投入要素,忽视雾霾污染防治工作的产出和质量要素,雾霾防治工作对国家发展产生的实际效益和有利作用等;最后,在过去的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绩效评价的结果往往倾向于资历高、年纪大、学位高、有背景的人身上,只有这样的基础和条件才能获得大量的科研经费和项目,不重视对雾霾防治工作质量和数量“科研能效比”的评价,使得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年轻人才拿不到科研项目。
(六)人才服务和保障机制不完善
2)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发展问题日益得到政府和学界的重视,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振兴农村、实现农村现代化已经提上国家发展日程。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我国雾霾防治人才政策改进对策研究
用人的基础和前提在于招人,如何招到真正有才能和学识的雾霾防治人才离不开健全的人才选拔与招聘体系。在招聘雾霾防治人才的准入环节上,一方面要放宽对年龄、学历、专业和地域的限定,扩大选拔范围;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对准确的、针对性强的人才选拔制度,以能体现不同岗位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在年龄设置上,去除一些地方将对雾霾防治人才“年轻化”简单理解为“低龄化”,以及“一刀切”的偏见认识;在考试考察环节上,健全测评体系,采取多形式、新方法、活措施建立与职位要求相符的雾霾防治人才招聘与选拔程序。
有些劳动争议纠纷是极其复杂的,有时表现为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有时表现为在纠纷中存在多个诉求,特别是在群体性的劳动争议纠纷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般来讲,在多个纠纷中存在的多个矛盾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一个矛盾解决了也就意味着其他矛盾也随之解决,或者欲解决某一矛盾要以其他矛盾的解决为前提。此时。劳动争议调解员要通过全面了解纠纷情况,发现对解决纠纷起关键作用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调解,这样也就等于抓住了调解工作的重点或关键,就会使得调解工作不至于“胡子眉毛一起抓”,显得毫无章法,而是有的放矢,提高效率,使调解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一)建立健全雾霾防治人才政策体系
由于当前雾霾防治人才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吃“大锅饭”的现象依然存在。首先是个人绩效评价指标由相关人才自己设定,且总分值较为固定,无法准确地体现雾霾防治人才的实际工作绩效。同时很容易出现“做多错多”“鞭打快牛”等现象。其次是年终绩效评价奖金来源不一,缺乏统一的规定,加上不同地方的变相操作和运营,有些甚至推行平均主义,或者仅仅拿出一小部分作为年终绩效评价的奖金,其他部分挪作他用。最后是绩效评价结果与个人利益挂钩较少,部分单位和地区在推行绩效奖励的时候,普遍存在着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精神激励带来的作用,忽视物质激励的作用,激励工作流于形式化、表面化,使激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建立规范统一的人才选拔机制
雾霾防治人才政策的完善不仅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针对我国雾霾防治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政策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采用SPSS 15.00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和组内对比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雾霾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雾霾防治人才逐渐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和公众关心的热点。在过去雾霾防治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很多部门和企业在雾霾防治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准确的定位,同时对企业人才的培养局限于目前单位和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雾霾防治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不能通过科学系统的雾霾防治优化机制和完善配套设施,充分发挥雾霾防治人才自身能力和优势。优化雾霾防治人才培养方法与机制,是快速锻造雾霾防治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雾霾防治人才培养的同时,要增强培养方法与过程的时效性、评价的定期性、奖励的充分性。同时,部门和企业要给雾霾防治人才提供真正施展才能的机会,充分给予雾霾防治人才发展的空间。
(四)逐步建立有效的雾霾防治人才激励机制
逐步建立有效的雾霾防治人才激励机制,调动雾霾防治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雾霾防治人才对雾霾防治工作的作用。一是要学会运用激励政策去激励人、启发人,要积极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反映雾霾防治人才队伍大多数人的利益。二是要注重雾霾政策的连续性和连贯性。雾霾防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三是要建立有效的价值分配,不仅仅包括经济利益分配,同时包括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良好的工作条件、晋升机制等。在工资分配上,尝试新的可行分配方式,比如按业绩定薪酬、按岗位定酬劳的分配方法,对一线雾霾防治人才的评价,也可以采取量化的效益薪酬,在公平合理的经济利益基础上,同时突出工作本身的激励,不断调整更加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和学习晋升机会,给雾霾防治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建立系统的雾霾防治人才评价机制
只有建立系统的雾霾防治人才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利用好人才,发展好人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要加强雾霾防治人才评价管理体制改革,做到责权明确,将各岗位的责任、单位与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纳入评价办法中去,辅之以绩效奖金,推动各项雾霾防治工作的完成。二是要加大各项评价工作的落实力度,只有将雾霾防治人才评价机制落到实处,整个评价机制才能成功。建立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连带责任制度。三是要积极建立起监督和检查机制,以及相应的反馈机制,及时反馈雾霾防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四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雾霾防治工作承担着保护环境和促进国计民生以及经济发展的多重任务,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要保证选拔和培养出有德有才的雾霾防治人才,要让雾霾防治人才做出成果、看到效益。
(六)健全人才保障和服务体系
健全人才保障和服务体系。一方面要鼓励雾霾防治科研人员走出“书斋”。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渠道比较单一,在科研评价导向上存在较为突出的重理论轻应用、重成果轻效益等现象,对科研产出成果能否及时转化或产生效益的关注度不高。由于成果商品化及市场化条件不足,企业对这些成果进行“二次开发”的积极性不高。此外,一些拥有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且具有一定创业意向的优秀雾霾防治人才,因担心创业风险过大,不愿轻易走出“书斋”自主创业。要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出来,进而提高科技研发和创新的效率,同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雾霾防治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成功的条件。另一方面是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其协同性,更大程度地释放创业热情。要想有效推动雾霾防治人才的各项科研工作,需要及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广大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留出空间。
参考文献:
[1]周涛.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4):12-16.
[2]孙俊英.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J].中国科学,2013(10):18-28.
[3]李可.“千人计划”:对中国发展影响深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吴德贵.优化雾霾防治人才环境提升雾霾防治人才竞争力[J].现代环境学,2004(4):2-6.
[5]赵永贤.我国雾霾防治人才政策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03,(8):34-38.
[6]魏立平.邓小平雾霾防治人才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践价值[J].理论科学,2005(2):35-42.
[7]付建强.绩效管理体系从无到有的“五大关键”[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8]朱成章.我国防止雾霾污染的对策与建议[J].中外能源学,2013(4):1-4.
[9]王小萍.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法制环境[J].生产力研究科学,2003(7):76-86.
中图分类号: X51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城市大气环境自净能力的高雾霾污染产业梯度转移研究(18YJC790071)的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 黎雅婷,梧州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周景坤,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标签:雾霾防治论文; 人才政策论文; 存在问题论文; 改进对策论文; 梧州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论文;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