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对策_金融论文

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对策_金融论文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性论文,成因论文,对策论文,金融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盲目发放贷款,违规乱办金融、乱集资,造成支付困难,挤兑风潮等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严重局面,既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又威胁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根据对井研、仁寿、彭山、夹江县的调查,对区域金融风险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作初步探讨。

一、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

1.银行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资产质量低劣,利息拖欠严重,亏损巨大,资金非常紧张,支付存在困难。1996年末四县银行逾期贷款率、呆滞贷款率、呆帐贷款率分别超过规定比例8%、5%、2%的要求。同时,收息困难,1996年利息收回率仅为57.8%,应收利息余额达1.66亿元。银行亏损达0.81亿元。资金缺口较大,银行借差达3.58亿元。超占汇差1.17亿元,拆借资金2.1亿元,备付金普遍不足,低于人民银行规定的5—7%的比例要求。

2.社会集资风险。集资风险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大部分属未经有权机关批准的非法集资。调查表明,经计经委、人行批准发行的债券,仅占集资总额的14.87%。二是集资范围广,形式多种多样。三是期限短、利率高。集资时间一般为一年,利率普遍高达15%至25%。四是集资企业效益低,到期兑付难。如井研县到期不能兑付形成风险的集资款达0.36亿元,占该县集资总额的46.2%,彭山县有不能到期兑付的集资款0.95亿元,占集资总额的61.6%。

3.乱办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四个县农村合作基金会、个协基金会、民营基金会、扶贫基金会、开源公司等违规超业务范围从事传统银行业务,普遍设立门市,公开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共吸收存款7.6亿元,发放贷款7亿元。他们以抬高利率、缩短期限、发钱发物等不正当手段拉存款,但资产质量低,风险准备金、备付金严重不足,有的根本未提风险准备金,隐藏着挤兑和倒闭风险。乱办金融造成银行存款搬家,使有限的资金分流和分散,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不利于地方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基金会支付能力弱,内部管理较乱,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4.金融投资环境风险。主要表现为金融法律意识、风险意识淡薄,政府、银行、企业三者之间思想难统一,尤其是对社会集资和基金会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引导。一些领导干部,对本地区本部门正在暴露和扩大的金融风险视而不见,见而不查,查而不力,甚至护短姑息,这种状况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

二、区域性金融风险成因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资金严重短缺以及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现状,需要多种融资手段和多种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服务组织相适应。于是出现了发行债券、股票、入股等直接融资手段和基金会等间接融资组织。但是,由于我们认识不清,风险意识不强,没有建立相应的配套法规,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和疏导,加之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失控,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法制不健全等,乱集资、乱办金融等违规行为越来越多。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区域性风险呈加剧蔓延之势。

1.外部环境不佳对金融风险的影响

第一,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经济建设中由于对基本建设缺乏有效的计划监控,不少项目一哄而起,形成不少“胡子工程”。如井研县在抓工业中,片面追求速度、上项目、上规模,盲目增大投入,形成重复建设。1992年、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比1990年增长2.78倍、0.97倍,几乎乡乡办企业。全县新建丝绸企业就达32个,缫丝规模达15200绪,织机1300台,印染能力3200万米,针织300吨,服装60万套。如今大部分停产或半停产,生产能力未发挥一半,有的尚未建成就已停工。大量的重复建设资金从哪里来?一是乱集资;二是东拼西凑,向财政基金会等借款;三是挪用银行贷款和互相拖欠;四是通过多种形式促使银行贷款。

第二,地方行政干预突出,银行和企业经营自主权难以落实。一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弊端,信贷资金垫补财政资金使用;二是政府给各级领导干部(含金融干部)落实有筹资和支持企业的任务,并实行高额奖罚政策,对干部的政绩考核主要是产值、投入和筹集资金,刺激了各部门盲目筹集资金和上项目。

第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迟缓,内部管理混乱,企业亏损严重,亏损面宽额大,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安全。据井研县139户企业统计,1996年末亏损企业达50个,亏损面达25.97%,比去年同期增加4.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4467万元,增长21.01%,盈亏企业相抵后净亏损3642万元,增长29.06%。

2.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

第一、偏重外延扩张,忽视内涵发展。一是银行机构、人员、存款、贷款大量增长,效益却逐年下降。二是贷款增长快于存款增长,形成超负荷经营。三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从银行负债看,低成本的活期存款偏小,仅占负债总额的14.5%,定期存款、拆借资金和超占汇差等高成本资金占70%。

第二、贷款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一是贷款没有与责任挂钩,贷款决策失误一般不追究经济、行政或法律责任。二是“三查”制度流于形式,往往是行长“一支笔”。三是“三性”原则执行较差,“首长贷款”、“条子贷款”等大量增加。四是贷款监督机制不完善,有人情贷款、以贷谋私、诈骗贷款等违法违规行为出现。

第三、缺乏市场风险意识,贷款管理不善。一是贷款发放缺乏科学论证,存在盲目性。二是贷款方式不符合要求,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比重偏低,有的抵押担保手续不规范、不完善,担保名存实亡,有的以非抵押品办理抵押或抵押不登记。三是贷款投向单一,投量集中,增大了贷款风险。

3.金融监管力度不够

第一,由于条块之间的矛盾突出,地方政府与银行在金融监管思想和行为上难以统一。一是财政“分灶吃饭”与金融资金高度集中之间的矛盾,使许多地方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二是投资体制不完善,项目论证不负责,投资监督机制不健全,致使投资“大起大落”。三是金融体制与企业之间的矛盾突出,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分级核算与独立核算的企业法人不相适应。由于这些矛盾,使地方政府和银行在金融监管的思想及行为上往往不一致,为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对基金会、社会集资的管理,忽视了资金使用效益,导致乱集资和乱办金融等情况越来越多。

第二、基层人行监管难度大,监管效果差。一是对乱集资,乱办金融等问题监管难度较大,监管效果较差。二是对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缺乏科学的监管方法和手段,往往出现滞后监管、查而难处、禁而不止的状况。

4.区域金融内部缺乏有效配合和协作

区域内部县与县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缺少配合和协作,乱抬高利率、乱拉客户,造成存款搬家,成本上升,亏损加剧。加上允许业务适当交叉、银企之间双向选择,更使有些企业钻银行的空子,多头开户,多头贷款,造成金融内部的破坏性竞争,加剧了金融风险。

三、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对策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全社会金融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党政领导干部要学懂弄通金融法律,充分认识金融风险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性,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其次,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单位要认真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金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一步培养全社会的经济金融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经济金融秩序。

2.严格执行金融法律法规,把一切金融行为纳入到法制轨道上来。一是要严格守法。地方党政要依法支持商业银行、企业走向市场,切实放开经营自主权,杜绝行政干预。对于非法乱集资乱办金融的,必须立即停止,并抓好原有集资、乱办金融的清理、整顿和风险转化工作。商业银行要认真执行《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规,建立健全风险内控制度。各基金会必须按照自身章程进行规范化运作。二是要严格执法。各级政府、纪检、监察、人行、工商、税务等监管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对各种违规问题严肃查处、毫不手软,共同防范金融风险。

3.实行区域风险防范责任制。各级政府、银行以及基金会要实行金融风险双向目标责任制,以资金的安全、周转、效益为标准,直接与责任人政治经济待遇挂钩,纵向、横向层层落实目标责任,签订责任书,做到经营风险防范规范化、数量化、责任化。考核的主要指标任务是:逾期贷款下降率、呆滞贷款下降率、呆帐贷款下降率、资金周转加速率、利息收回率、利润增长率或亏损降低率等。实行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责任制,有利于增强地方风险防范压力。

4.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要实行“三查”分离,认真执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贷款风险管理。一是建立调查预测机制,做好贷前风险防范。主要是要认真按照企业经营实绩、资信状况,评出企业信用等级、贷款风险度,严格按条件控制贷款。二是建立审贷机制,规范贷款的长短期限结构和担保,确保抵押物、担保者真正符合条件。三是建立贷后跟踪管理机制,认真做好贷后检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做好风险转化。盘活存量是目前做好风险转化的现实选择,目前可采取以下措施:(1)对产品有发展前景的欠贷款企业,可发放适量的启动资金贷款,促其资金良性循环,逐步收回贷款。(2)对产品在市场缺乏后劲甚至有淘汰趋势的企业促进调整产品结构,及时转产改产,以搞活企业,收回贷款。(3)对发展困难,但在某些方面有优势的企业,则应促进兼并、收购,落实好债权债务。(4)对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企业,银行可派驻有能力的信贷员驻厂参与管理,帮助扭亏为盈。(5)对扭亏无望的关停企业,应促进破产收贷,尽量减少贷款损失。

6.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积极防范金融风险。一是严格把握市场准入关,坚决禁止乱集资和乱办金融。人民银行要严格审查、审批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办理金融业务和进行社会集资。二是建立风险监管指标体系,把监管重点转到资产负债率、资本金充足率、金融资产的投向、贷款质量、贷款风险度、利率以及社会集资、基金会上来。要充分发挥稽核监督的作用,增强地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三是开展公平、合理、有序的金融竞争,完善以服务质量为标准的竞争机制。要通过建立区域同业竞争公约,成立同业协会等措施,改善区域性金融内部之间的关系。四是建立金融风险分析会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中央银行监管会议,对潜在的、显性的金融风险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将风险分析情况给予通报曝光,明确风险责任,提出整治、防范和化解措施。

标签:;  ;  ;  ;  ;  ;  ;  

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对策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