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台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资源建设的经验_美国国会图书馆论文

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资源建设的经验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地区论文,日本论文,美国论文,文化遗产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档案化(建立、收集和开发利用有关文化遗产的档案文献资源)、数字化(将档案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建立数据库,提供在线利用)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而我国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数字化保护方面起步较晚,经验欠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建设,尤其是其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供我国借鉴和参考。

1 “美国记忆”工程

1.1 “美国记忆”工程的背景

“美国记忆”工程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主导,多个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参与。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互联网提供对美国历史文化的免费和开放性访问和获取,内容是有关美国历史的言论、文字、图像记录,以及与美国发展历程相关的影像、印刷物、地图和乐谱等文献,它是对美国的历史和创造力的数字化记录。①

“美国记忆”工程源于1990年到1994年的探索性课题“美国记忆试验计划”。1994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借互联网兴起的契机,宣布开展“美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计划”,同时将“美国记忆”工程作为其先导项目正式启动,对美国国会图书馆及其他文献机构最具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数字化加工组织,以期实现最佳保存及利用,并借此探索历史资源数字化的管理机制、技术规程及知识产权等问题。②

1.2 “美国记忆”工程的基本内容

“美国记忆”目前已存储了总计900万件以上记录美国历史和文化的数字化藏品,时间涵盖面从十五世纪至今,空间以美国为主。③这些数字化资源包括美国历史、地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运动等内容,资源的媒体形式包括文本、照片、地图、动画、音频、视频等。

“美国记忆”的在线资源划分为18个类目,主要包括印第安人历史、非裔美国人历史、运动与娱乐、表演艺术与音乐、文化与民俗、宗教、文学等。除了主题划分方式以外,“美国记忆”工程还根据时间、地区及类型对资源进行组织,提供多种检索途径。

除了历史文化资源专辑外,“美国记忆”还提供其他相关服务:(1)镇馆之宝。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有一部分档案属于其特色馆藏,结合这一部分特色档案,美国国会图书馆在“美国记忆”主页上推出了“镇馆之宝”特辑。(2)历史上的今天。此专辑旨在让公众了解美国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普及历史知识,为青少年教学提供相关资料。

1.3 “美国记忆”工程资源建设的特色

1.3.1 覆盖全美的资源收集网络

“美国记忆”项目初期采用美国国会图书馆独立数字化的单一主体模式,而后鉴于机构独立建设的局限性,建设者开始探索主体多元化与统一标准、分工协作的建设模式。④资源建设主体由美国国会图书馆扩大到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企业以及公众,资源收集网络覆盖全美。这种合作模式极大地拓展了“美国记忆”资源来源范围,不仅有利于实现不同文化机构之间资源互补和共建共享,也有利于主建方从其他组织机构获取资金、技术和人力上的支持,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

1.3.2 资源存储和转换的标准化

在“美国记忆”工程建设过程中,美国国会图书馆采用了多机构合作模式,分散采集数据。这些历史文化数据内容时间跨度大、类型多样、且在地域上分布分散,部分资料在存储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格式或媒体类型的转换。为保证资源的可操作性和可用性,“美国记忆”工程项目在资源的存储和转换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国际标准、美国国家标准或工业标准,如果没有可用的标准,美国国会图书馆会选用较为流行的格式。⑤资源存储及转换标准的统一移除了多机构合作资源采集过程中存在的格式不统一的障碍,为资源的组织及深度利用奠定了基础。

1.3.3 资源组织专集化

“美国记忆”将超过900万件馆藏依照原始形态、主题、创建者、整理者/捐赠者4个主题组织成100多个资料集,⑥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这些资料集进行检索或浏览操作。为加强用户对资料集内容的了解,“美国记忆”还在每一资料集下设有特别展映单元(资料集中的特色资源)、精选目录(列出了由工作人员精心挑选的与资料集主题相关的书籍、文献、音视频文件名)、收集链接(提供教学所需的历史背景及史学思想)。

2 日本“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⑦

2.1 亚洲文化中心与“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日本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楷模,无论是1950年“无形文化财”全新理念的提出还是保护无形文化财的实践,日本都给世界各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971年4月,亚洲文化中心(Asia-Pacific Cultural Center for UNESCO,简称ACCU)在日本东京成立。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亚洲文化中心实施了多个保护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亚洲文化中心主要通过传承、教育与意识、记录与文档3种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⑧为了加强亚太地区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数字化开发与保护,亚洲文化中心对其组织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与项目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将其整理为包括文档、音频、视频等形式在内的数字化研究成果,建立了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http://www.accu.or.jp/ich/en/,Asia-Pacific Database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2 “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基本内容

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前台网站以蓝、白为主色调,界面简洁清晰,采用英语和日语两种语言作为数据库服务语言。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所有资源共分为6大版块,各版块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3 “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资源建设的特色

2.3.1 地区性合作与资源共享

在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建设“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过程中,ACCU除了与日本国内的相关组织进行合作以外,还广泛开展地区性的交流合作。亚太地区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学者分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心得与创新性思想,成为数据库中案例报告、教学资料及学习材料的主要信息来源。此外,亚太地区各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官方和非官方组织也为“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共同推动了“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资源的合作建设与信息共享。

2.3.2 资源类型丰富

ACCU在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开展了多个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实施及总结阶段都形成了大量的资料,例如,经验报告、课程材料、会议文件、图书出版物、音视频文件等。这些资料内容涉及面广,都以全文方式呈现,且类型多样,构成了“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资源主体,较全面地展示了亚太地区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进程,为其他地区了解亚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资料。

2.3.3 资源的无限制利用

亚洲文化中心建立“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共享,推动亚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程。“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大部分资源都产生于亚洲文化中心举办各种活动中,一小部分资源由相关组织、专家、学者无偿提供。为达到最大程度的信息资源共享,“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对资源的利用没有设置任何限制,公众无需注册就可以免费在线浏览或下载数据库中的资料,而且所有文献都提供PDF格式的全文利用。

3 台湾“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典藏”⑨

3.1 台湾“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典藏”计划简介

“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典藏”计划受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的“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资助,由台湾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传播与科技学系以及淡江大学信息与图书馆学系所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兰屿当地人合作完成。⑩该计划从2005年3月开始实施,主要包括“兰屿原住民媒体数据库建置与数字典藏计划”、“达悟歌谣与庶民文化数字典藏计划”和“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典藏之推广应用计划”三项内容。

为了整合“兰屿原住民媒体数据库建置与数字典藏计划”、“达悟歌谣与庶民文化数字典藏计划”形成的珍贵资料,传播兰屿原住民文化和历史,自2009年8月开始,“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典藏”计划的研究团队开始建设“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典藏”网站,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计划成果浏览及查询服务、并加强数字典藏内容的开发与增值利用。

3.2 台湾“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典藏”基本内容

“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典藏”网站的建设主要是基于“兰屿原住民媒体数据库建置与典藏计划”和“达悟歌谣与庶民文化数字典藏计划”两项计划的成果。根据数字典藏所属计划及资料本身主题的不同,建设了“兰屿原住民媒体资料库”及“达悟歌谣庶民文化”数据库。

3.2.1 兰屿原住民媒体资料库

“兰屿原住民媒体资料库”是“兰屿原住民媒体数据库建置与典藏计划”产生的成果,该数据库建设的目的就是以关怀弱势族群媒体为主,建构兰屿原住民媒体的保存价值与传播意义,以增进兰屿原住民部落的自我认同,并借此促进族群文化交流,让外界更能了解兰屿原住民的生活与文化。(11)

“兰屿原住民媒体资料库建置与数字典藏计划”由台湾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与兰屿的兰恩文教基金会合作。自2005年3月开始,以兰恩文教基金会所产生或拥有的各种媒体资料为基础建设“兰屿原住民媒体资料库”。

“兰屿原住民媒体资料库”收录了平面刊物、杂志、照片、广播、影像等各种媒体数据。为了让大家能够及时了解兰屿岛上的最新动态,资料库还设置了“兰屿快讯”栏目。除了平面刊物,“兰屿原住民媒体资料库”还与兰恩文教基金会、兰恩广播电台和兰屿天主教文化发展协会合作,建立网站链接,民众可以通过媒体资料库在线实时收听兰屿广播节目。

3.2.2 “达悟歌谣与庶民文化数字典藏计划”

歌谣在达悟族的文化与生活中扮演相当重要的沟通与文化传递功能。但是达悟族歌谣仅限族内传承,口语传播的形式导致歌谣采集不易又欠缺完善保存,致使很多歌谣渐渐失传。为了完整地保存兰屿岛的历史与文化,从2008年7月起,台湾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开始进行“达悟歌谣与庶民文化数字典藏计划”,希望借此提供适当的资源以达到有效保存和再现兰屿庶民文化的目的。

“达悟歌谣与庶民文化数字典藏计划”依据歌词内容将歌谣分为小米落成、船、房屋、妇女孩子、捕鱼等7项主题,并采取较活泼的色彩及动画的方式来组织资源内容,希望浏览者在浏览过程中能够借由动态的图片来了解歌谣的背景和情境,轻松地了解和利用达悟歌谣资料。

为方便用户浏览及利用,建档者还根据媒体形式的不同将同一主题下的数据分为影音资料、文献资料和照片资料。影音资料部分主要为歌谣音频;文献资料部分详细地列出了与主题相关的每一篇文献的题名、作者、来源、时间及版次等信息,并提供PDF格式的全文利用;照片资料部分则收录了与主题相关的照片及幻灯片。

3.3 台湾“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典藏”资源建设的特色

3.3.1 参与式资源构建

“兰屿原住民媒体数据库”在建设初期主要是将兰恩文教基金会所产生或拥有的各项媒体数据进行数字化。在计划执行的第2年,研究团队得到了兰屿当地文史工作者或机构提供的资源支持。此外,“兰屿原住民媒体数据库”的建设十分强调参与式建设的精神,为保证兰屿当地成员可以将相关资料输入到数据库中,研究团队设置了一个简易的数据建档接口,邀请兰屿当地机构及部分文史工作者上传相关资料,以不断完善资源建设,保证数据库内容的持续更新。

3.3.2 丰富多样的资源

为了达到保存、传播和再现兰屿原住民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目的,“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典藏计划”研究团队广泛收集各类资料。到2008年计划结束时,“兰屿原住民媒体资料库建置与数字典藏计划”所执行的成果共有影像资料225卷、幻灯片490片、照片2550张,广播节目245集、《兰屿双周刊》380期、《兰青通讯》39期、《兰恩通讯》147期、书籍166页等。(12)这些丰富多样的资源涵盖了兰屿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充实了数据库的资源体系和架构,让外界更能了解原住民的生活、历史与文化。

3.3.3 详细的数据著录

为让用户拥有多元的检索途径并更清楚地了解数据内容,数据库的主建方对所有的数据都进行了详细的著录。以单篇文献为例,除了呈现文献的基本数据与全文内容外,工作人员还对资料的属性如语言、类别、报刊书名、出版日期、主题类别、典藏单位等进行了细致的著录。数据库输入声音数据和动态影像时,会以内容分段的方式进行分析著录,根据每一分段内容的不同,呈现每一分段数据的名称、起止时间、内容说明。详细的数据著录为使用者快速了解数据内容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信息多元化组织及检索创造了条件。

4 借鉴与启示

4.1 采用多方合作共建模式

文化遗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其产生与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分散性的特点,这为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文献资源的收集增添了难度。针对这一问题,美国、日本及台湾地区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的资源建设过程中都采用了多方合作建设的模式,以求最大范围地收集档案文献资源。例如,在“美国记忆”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美国建立了覆盖全美各个地区、各种层次的资源收集网络;日本“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资源建设则得到了亚太地区内各个国家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台湾“兰屿原住民媒体数据库”则一直秉持参与式建设的精神。而目前我国大多数档案馆、图书馆仍习惯于“单打独斗”,缺乏资源共建共享意识。

4.2 丰富资源种类和数量

由于文化遗产涵盖范围广、种类众多,美国、日本及台湾地区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的资源建设方面都采用了多方合作的模式,从而收集到的文化遗产资源种类非常丰富,涉及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歌谣、民俗活动等各个方面,涵盖文字记录、照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并且内容齐全、数量充足,为传播地区、民族文化创造了资源条件。而目前我国大档案馆、图书馆建设的数据库仍以官方文献为主,缺乏民间文献;以文字记录、照片为主,音频、视频较少。

4.3 强调全文内容建置

美国、日本及台湾地区在建设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的过程中更注重资源内容的全文展示,以求最大限度的展现本地区或民族的文化风貌并为资源的多元检索提供基础。台湾“兰屿原住民媒体数据库”将各类文献原文、广播节目和动态影像内容的汉语部分都以全文的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日本“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对所有的培训课程、会议资料等都提供PDF格式的全文在线浏览或免费下载服务。而目前我国不少档案馆推出的数据库仍限案卷级、文件级的目录检查,很少提供全文的在线利用。

4.4 注重推广与应用

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不仅要做好资源的收集工作,也要注重资源的推广应用。“美国记忆”工程在其网站首页设置了一个“面向教师”的链接,提供数十个课堂资源应用方案,用来帮助教育工作者利用美国记忆的资源内容教授历史和文化课程。(13)台湾在“兰屿原住民媒体资料库”建设之初就考虑将数据库的资源内容建成为数字学习机制的来源,通过为当地中小学提供辅助教材及为大众提供网络学习课程对数据库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加值应用与推广。(14)这种面向教师、学生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档案数据库教育、文化功能的做法,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将是新时期我国文化遗产档案化、数字化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海外的成功经验,有效保护和开发我国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注释:

①赵新力,李雪,杨开荆.国内外记忆工程的历史与现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1):135-143.

②④游毅.“美国记忆”与我国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的比较与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08(5):56-59.

③(13)刘燕权,韩志萍.美国记忆——美国历史资源数字图书馆[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7):66-70.

⑤真溱.美国记忆:特点、技术方案要点及质量标准(上)[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4):313-315.

⑥真溱.美国记忆:特点、技术方案要点及质量标准(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5):393-395.

⑦Asia-Pacific Database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B/OL].[2013-04-10].http://www.accu.or.jp/ich/en/.

⑧ACCU's ICH PROGRAMMES—Promotion of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 in Asia and the Pacific[EB/OL].[2013-04-10].http://www.accu.or.jp/ich/en/.

⑨(11)兰屿媒体与文化数位典藏[EB/OL].[2013-04-12].http://lanyu.nctu.edu.tw/.

⑩(12)(14)林素甘,郭良文,林崇伟.数位典藏应用于学位学习之初探:以“兰屿原住民媒体资料库数位典藏计划”为例[J].台湾图书馆管理学刊,2008(7):32-43.

标签:;  

美日台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资源建设的经验_美国国会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