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 广东省南雄市第一中学 512400
【摘要】利用本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雄百顺香火龙”中的特有艺术元素丰富本校的高中美术教育。既要传承这项非遗项目,又要将其带入美术课堂形成符合高中美术教育要求的美术课程。
【关键字】国家非遗文化 高中美术教学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6-236-01
南雄市属于粤北山区,民风淳朴,经济虽不发达但是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其中南雄百顺香火龙造型独特是南雄市唯一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有着很高的传承与开发价值,根据记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常用于消灾祈福的仪式。民俗本身对人与社会有不同程度的教育意义,民间美术资源具有教育价值。但是几百年来百顺香火龙的出现形式仅仅限于表演,形式单一,香火龙的美术资源挖掘研究不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百顺香火龙又面临着濒危失传的态势,所以我将其引入学校美术课程教育,对其进行传承、保护、美术资源挖掘、深入研究、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将香火龙引入我们学校的高中教学,首先因为我校地处南雄,是国家级示范高中,一直坚持着特色办学,每年都会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都会拿出手工,绘画作品进行展示,我校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高中生基本上已经成年,更加在思维与身体力量上更加适合此项专业的传承学习。
香火龙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有利于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它融合装饰、手工等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美誉教育的有效办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在香火龙制作和挖掘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目前,南雄百顺香火龙在我省还没有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上,在与美术学科的结合上,在向学校文化建设的渗透上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鼓励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香火龙属于社会生活的一种。现实社会生活是丰富多采的,美术正是以这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为源泉创造的。[1]
将南雄百顺香火龙带入课堂首先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所学学科的深入理解,使学生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其课程的开设将促进学校、学生、教师、家庭间的相互配合,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对香火龙技艺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南雄百顺香火龙是一种民间艺术,其中的美术资源包含很多,例如轧制,动作,服饰,光影,仪式等等,它可以反映这个地区的文化深层内涵和基本特征,围绕这些美术元素我形成了学校的特色美术课程,根据香火龙的轧制造型元素,学生通过观察尝试,结合本土客家艺术元素资源与香火龙相结合 通过手工绘画等形式展现出来,对其光影仪式等资源也通过学生的想像与教师的引导进项美术创作。针对学生的美术创作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处理和开发,形成了书签、手机套、屏保、茶杯、服饰等具有实用性的日用产品。
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向南雄百顺香火龙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审美能力,筛选丰富的地方美术资源,使之资源共享,推动区域的美术课程改革。使教师不在是只会参考教材的老师,而让美术教师成为“探索型”、“创造性”、“研究型”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使老师和学生掌握香火龙的制作和表演技艺;创作出符合时代气息的有关香火龙的美术作品;探索出本土民俗文化中美术资源进入美术课堂的有效方法;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南雄百顺香火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表演队。
文化遗产在使用中传承才有生命力,将民间文化资源导入美术教学课程,体现出对此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在历史背景和技能传授上,我首先要严格按照传统形式学习香火龙文化遗产。第二在掌握这项传统技能后,要有创新,但强调一点是,创新一定是在继承这项文化遗产上的创新。在这个基础上对其内容,形式,材料进行保留与突破,形成形象变化但神聚的香火龙,形成再造到创新的艺术教育模式。打破其只有表演展示的传统形式,用绘画摄影等美术技艺对其进行进行深入突破。在实践上(资源元素转化),打破其传统式样的局限,增强作品的时代感,形成图案为服饰等生活用品的装饰作用,反映生活的变化。在教法上学校与家庭相结合,建立家校结合的教育方式:在学法上,将“合作教学理论”引入美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群体创作,利用各自优势进行创作。
完成这项任务我首先组建了业务过硬由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政府网络渠道寻找出南雄百顺香火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并且通过学校及其他文化单位的沟通,使传承人帮助我们课题组能顺利完成本课题,获取学校的支持,组建了学生非物质文化传承团队。邀请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来到学校对学生进行讲座培训,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实地考察学习香火龙的制作与表演技艺,师生做好文字和录像资料,学生亲手制作和表演此技艺,引导学生在这个民间艺术形式中寻找美术资源,并师生合作探究这种美术资源的整合和应用,研究小组合作讨论教学形式与课程、作品、衍生物的呈现方式,形成此课题的公开课展示,师生有关此课题的美术作品展览,香火龙传统表演形式与结合新形式下美术创新后的新香火龙表演形式的展示。
通过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雄百顺香火龙引进课堂教学,学生与他们的家庭发生的很大的转变,大家对自己的家乡更加的认识,更加的热爱。激发了高中阶段高中生对美术知识探索的热情和兴趣。丰富了学校的课内与课外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05页。
论文作者:杨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6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香火论文; 南雄论文; 美术论文; 学生论文; 资源论文; 文化遗产论文; 形式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6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