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新政:取消加分让竞争公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分论文,新政论文,公平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闻回放:201 0年11月1 9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由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制定的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的方案,内容涉及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部分科技类竞赛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
按照“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的原则,2011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将开始适用调整后的新办法。2011年之前已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仍执行调整前的办法。
高考加分,是个敏感话题,它不像考场考试那样直观,很多加分可能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人为操作的可能,这种作假的可能性与加分的重要性结合时,是加分政策的“敏感”所在:“这对没有社会资源的考生家庭不利。”
这一新政公布后,关于教育“公平”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高考加分”,让高考越来越不公平
加分制度设置的初衷,是为弥补教育资源分配等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少数民族、军人子女等特殊群体受教育机会以及教育质量不公平的问题,但是这一政策多年来被严重“异化”: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两百种的加分规定,而有些省市自定的加分规定甚至有违国家政策。
近年来,有关高考加分的不公平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单是2010年一年,媒体就曝光了5起“高考加分”的“黑幕”——
1月,在厦门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群体作弊事件被曝光,排名前100名的选手中约30人被取消成绩和名次。据查,相当一部分作弊者是中学生,为的是通过比赛成绩晋级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从而得到高考加分。
4月,四川省中学生游泳锦标赛频频打破女子50米蛙泳的亚运会纪录,比赛成绩遭到质疑——比赛成绩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加分,可能存在“卖奖”的内幕。
6月,台州一中有4个考生获20分高考加分,他们的家长都是当地官员。4人获得加分的理由是,曾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过奖。而台州一中的毕业生表示,他们上学期间并不知道有这个科技创新小组。
6月,《高考状元都是“武林高手”?》一文,报道了湖南省娄底市几个重点中学武术加分的内幕及相关利益链条。
7月,浙江高考“三模三电”舞弊事件被曝光,考生只要缴纳培训费和交际公关费,就可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连足球队候补队员高考都加20分。
甚至,高考加分如今已成部分高中争夺优质生源的筹码。高考改革一直在进行,学生对高考公平却表达出越发强烈的焦虑,大部分人认为,现在的高考制度和十年前相比“越来越不公平了”!
“高考新政”,纯洁考场
2010年11月公布的“高考新政”支持率颇高。其中,在新浪网开展的“教育部清理规范高考加分项目,你怎么看”调查,结果,有六成网友认为“应该全部取消”所有加分项目,有33%的人认为“应该清理部分加分项目”,另有72%的人支持“取消奥赛决赛获奖学生的高考保送资格”。
◆原因1:“奥赛”、“科技类竞争”被功利化
以“奥数”为例,最初被引入中国时只是一种选拔智力超常儿童的途径,这些儿童往往具有成为数学家的潜质。尽管国内外专家纷纷表示,只有5%智力超常的儿童适合学习“奥数”,但如今这种用来选拔超常儿童的竞赛竟然全面转化成为一种“全民补习”。
近年来,部分中学、学生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盲目追求通过保送或加分等“捷径”升大学,违背学校教育教学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将客观上适合部分学生参与的“奥赛”和“科技类竞赛”项目,泛化为更多、更低龄的学生参加的“必修性”学习或活动。
原本是兴趣爱好,现在却蒙上了高考“直升”“保送”等功利色彩,学生学习和参赛的功利性被强化,参赛的动机和行为被扭曲。导致部分学生过于注重本项目的设计,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偏科和基本知识学习能力缺失,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后劲”。
与此同时,“以权谋分”、科技创新班成为有钱家庭子女的“高考加分俱乐部”,高考新政,目的就在于还学科竞赛真正的面目。
◆原因2:体育特长生造假替考严重
作为国家高考政策的一部分,体育加分始于1983年,当时国家教委规定,取得相应体育比赛成绩的高考考生,可以获得最多50分的分数照顾。3年之后,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也被纳入加分范围。
随着社会发展,这项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但近几年来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运动员等级证书造假或水分严重;二是比赛或测试组织不规范,替赛、替考现象严重;三是个别与体能、运动技能关系不大,更多靠运用器材等运动的赛事组织管理及评奖问题多。
高考新政,就是要堵住高考体育舞弊加分这一“灰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