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论文文献综述)
陈梅兰,卞坚强,陈锦辉,欧光忠[1](2022)在《福建省青少年二手烟暴露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福建省青少年二手烟的暴露水平及影响因素,为下一步的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9—11月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福建省10个县(区)的初中、普高、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中抽取8 665人为调查对象,开展现场问卷调查。与本文有关的问卷内容包括学生二手烟暴露情况,父母、好朋友的吸烟情况和学校控烟情况等。对数据加权后,采用SPSS 22.0复杂抽样分析程序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获得有效问卷8 502份。在过去7 d内,62.8%的学生报告自己暴露于二手烟,男生(64.8%)高于女生(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乡之间(分别为59.7%、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场所二手烟暴露比例中,室外公共场所最高(50.0%),其次为室内公共场所(46.9%)、在家(31.1%),公共交通工具最低(21.3%)。在过去30 d内,有47.2%的学生报告自己在学校内看到有人吸烟,45.0%的学生报告看到老师在学校内吸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职高学生,普高学生(OR=2.243,95%CI:1.747~2.879)和初中学生的二手烟暴露风险更高(OR=1.360,95%CI:1.164~1.589);好朋友中有人吸烟(OR=2.773,95%CI:2.113~3.641)、父母有人吸烟(OR=2.270,95%CI:1.784~2.887)与学生二手烟的高暴露风险相关;在学校课堂学习过烟草危害知识可降低学生的二手烟暴露风险(OR=0.752,95%CI:0.695~0.81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福建省青少年二手烟暴露情况严重。室内外公共场所二手烟的暴露情况需要改善,公共场所全面无烟立法亟待推进。无烟学校的创建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同时要积极倡导无烟家庭的建设。
詹芳芳,王刚,陈茁[2](2021)在《天津市青少年电子烟使用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天津市青少年使用电子烟的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5—6月,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PPS)方法,选取天津市10个区,每个区抽取3所初中、2所高中和1所职业高中,从所抽中学校的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级,调查当日班级中所有在校学生,共调查7 568名学生。采用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GYTS)中国项目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烟草使用、烟草广告和促销、对烟草的认知和态度等内容。采用SAS 9.3和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加权率,在复杂抽样模块中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9年天津市青少年听说过电子烟、使用过电子烟、现在使用电子烟和电子烟使用倾向的比例分别为88.0%、11.9%、3.4%和1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现在吸烟(OR=9.805,95%CI:5.838~16.470)、朋友吸烟(OR=4.644,95%CI:2.703~7.976)、男性(OR=3.028,95%CI:1.890~4.853)、认为吸烟可以使年轻人看起来具有吸引力(OR=2.408,95%CI:1.564~3.708)及父母至少一个吸烟(OR=1.175,95%CI:1.071~2.498)的天津市青少年现在使用电子烟的可能性更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天津市青少年电子烟使用情况较严重,应引起社会、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对电子烟危害的健康教育。
吴政南,李文君[3](2021)在《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我国青少年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现象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新精神活性物质作为继传统毒品、合成毒品之后全球流行的第三代毒品,长期滥用不仅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还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新精神活性物质自从在国内出现起,就逐渐在青少年群体中蔓延,已严重危及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针对其凸显出的新的滥用特征,运用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关于行为习得的观点对一这现象进行剖析,并从事前预防角度来解决我国青少年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问题。
王辰,肖丹,池慧[4](2021)在《《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概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了第一部《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展示了吸烟危害健康的坚实科学证据,被WHO誉为"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尽管我国的控烟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国人吸烟率仍居高不下,公众对吸烟危害健康认知仍亟待提高。为了进一步"让科学警醒吸烟之害",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日友好医院组织和聘请控烟及慢性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据,撰写了《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深入阐述了吸烟与慢性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关系,以及电子烟的健康危害。
黎倩伶,陈俏,李秀丽,李勇辉[5](2021)在《青少年使用电子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青少年电子烟使用率在全球范围呈急剧上升趋势。青少年使用电子烟不仅危害身体健康,而且更容易导致其对尼古丁成瘾,促使青少年开始转向吸烟。虽然我国青少年的电子烟使用率明显低于部分国家,但对电子烟的监管仍需重视。本文从青少年电子烟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预防青少年使用电子烟提供指导方向。
贺蕾,郭晓亮,张海容,于飞,温博强,李星陶,程蔼隽[6](2021)在《2019年河北省中学生烟草使用及二手烟暴露状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河北省青少年烟草使用现状,为开展针对性的控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04/10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抽样方法在河北省15个城乡监测点抽取14 02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烟草流行现状问卷调查,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中学生吸烟率、二手烟暴露率等情况,多个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河北省13 839名初高中学生中,尝试吸烟者2 740人,尝试吸烟率为19.3%,现在吸烟者954人,现在吸烟率为6.7%,男生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954名现在吸烟者中,尝试戒烟者631人(71.7%),接受过专业人员提供戒烟建议者仅60人(5.9%);在过去7 d,在家里暴露于二手烟的青少年8 656人(37.5%),在校园里暴露于二手烟的青少年7 216人(51.0%),在室内封闭公共场所暴露于二手烟的青少年7 399人(51.9%),在室外公共场所暴露于二手烟的青少年7 360人(50.8%);对吸烟危害认知及态度调查中,76.0%的学生肯定地认为别人吸烟产生的烟雾会对自己产生危害,84.2%的学生认为在社交聚会场合吸烟使人更不舒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二手烟暴露天数较长、可支配生活费充足、父母吸烟、朋友吸烟、看到教师吸烟、未接触过媒体控烟信息是影响青少年吸烟率的主要因素。结论河北省青少年烟草流行现状仍十分严峻,青少年吸烟的影响因素众多,需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多层面开展控烟干预,降低青少年吸烟的可能性。
董昊裕,张育玮,王从菊,张佳羽,许颖,张博雅,曹桂珍,刘羽,孙宏鹏,马亚娜,孔凡龙,黄桥梁,姚芳,潘耀东,茆汉梅,高涵昌[7](2021)在《2019年苏州市职业高中学生吸烟行为与认知态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苏州市职业高中学生的烟草流行现状和趋势,为制定控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9—1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苏州市10个区(县)内抽取职业高中学生1 860人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包括烟草流行基本状况、戒烟态度(包括烟草危害知晓情况)、二手烟暴露、吸烟的社会环境情况、烟草自我感知情况以及电子烟流行状况等。共回收有效问卷1 847份,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χ2检验。结果苏州市职业高中学生吸烟率为6.61%(男生为7.52%,女生为5.17%);尝试吸烟率为26.31%;戒烟率为22.78%;烟草危害知晓率为57.77%。公共交通工具、室外公共场所、学校内、室内公共场所和家中的二手烟暴露率分别为66.16%、46.89%、59.01%、37.14%和32.11%。学生在不同途径见过卷烟广告的比例为:电视45.10%,烟草零售点27.45%,网络27.13%。发现父母、好友和老师中至少有1人吸烟的比例分别为49.54%、47.59%和49.59%;68.38%的职高学生认为社交场合吸烟会使人不舒服,61.99%认为戒烟比较困难;电子烟吸烟率为3.79%,电子烟尝试率为27.23%,39.52%的学生在过去30 d内曾见过电子烟相关广告。结论苏州市职高学生烟草流行现状需要重视,二手烟暴露情况严重,电子烟流行趋势日益明显。
徐薇薇[8](2021)在《基于PRECEDE模式下的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PRECEDE模式为理论依据,经Delphi法专家咨询编制问卷,从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探索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流动青少年在性与生殖健康领域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相关部门开展教育和服务项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一、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课题小组成员头脑风暴法,初步拟定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经过两轮Delphi法专家咨询,修改和完善问卷内容,随后通过预试验检验问卷信效度,测得问卷的I-CVI为0.801.00,S-CVI为0.93,Cronbach’sa系数为0.81,重测信度为0.92,最终构建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二、第二部分属于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在流动人口最集中的行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流动青少年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工具是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数据通过双人核对录入Epidata3.1,采用SPSS 22.0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和百分率进行统计描述。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分析流动青少年避孕知识、艾滋病知识、对待性与生殖健康相关问题的态度得分差异。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流动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研究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和课题小组成员头脑风暴法初步拟定了问卷6个维度共63个备选条目。来自四川省、广东省、贵州省和重庆市8所三级综合医院或生殖健康专科医院的20名专家参与了本次研究。两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6。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构建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了6个一级指标和58个二级指标。经kendall¢s W检验,一级指标W值为0.40(c2=39.98,P<0.001),二级指标W值为0.27(c2=330.21,P<0.001)?二、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研究(一)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本研究调查流动青少年1060例,平均年龄为(21.28±2.46)岁。男性占46.00%,女性占54.00%。流动青少年文化程度偏低,开始工作年龄小,工作时间长,岗位类型丰富,月收入低。78.70%的流动青少年父母均健在。居住方式主要为与朋友合住,占33.58%。没有与父母讨论过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占65.28%。饮酒和吸烟行为发生率高。(二)倾向因素1.避孕知识条目共8条,平均得分(5.99±1.42)分,其中条目“使用避孕套能有效避孕”正确率最高,为86.10%,条目“女性可以每天服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正确率最低,为64.00%。避孕知识处于高水平占38.60%。艾滋病基本知识条目共8条,平均得分(6.08±1.41)分,条目“母亲有艾滋病,生下的孩子也可能有艾滋病”正确率高达91.80%,正确率最低的是“一个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能从外表上看出来”,为55.70%。艾滋病知识得分达标率为69.10%。影响流动青少年避孕知识和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的共同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开始工作年龄、工作时长、父母是否健在及是否吸烟,单独影响流动青少年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的因素有性别(P<0.05)。2.对待性与生殖健康相关问题的态度条目共10条,平均得分(6.99±1.67)分,赞同率最高的条目是“一夜情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85.80%),赞同率最低的条目是“未婚男女单独约会是正常的”(54.20%)。态度得分处于高水平占38.00%。影响流动青少年对待性与生殖健康相关问题态度得分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开始工作年龄、居住状况及是否饮酒(P<0.05)。(三)促成因素1.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来源主要是学校,占71.90%,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期望获取途径,有47.70%的人选择医疗机构。经常获得避孕知识、性病知识宣传资料和经常参加性与生殖健康促进活动者分别占13.00%、13.60%、9.20%。2.流动青少年月收入在>2000元且≤5000元最多,占48.30%,>8000元仅占9.06%。(四)强化因素1.1060名调查对象中,78.70%的流动青少年父母均健在,没有与父母讨论过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占65.28%。有饮酒和吸烟行为的分别占77.90%、36.80%。2.对医务人员服务非常满意的占66.40%,对服务过程中保密性非常满意的占62.30%。(五)首次性行为1.参与调查的1060名流动青少年,有931名(87.83%)发生过性行为。首次性行为未采取避孕措施占27.93%,从未与伴侣讨论过避孕问题占20.62%,有过怀孕经历的占35.34%,72.95%的流动青少年怀孕结局为人工流产。30.29%的流动青少年担心伴侣有性传播疾病,但只有69.98%的流动青少年采取措施来规避性传播疾病的风险。2.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流动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因素如下: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时长、月收入及居住状况(P<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有:年龄(≥20岁且≤24岁:OR=2.968,95%CI:2.0367.294);性别(女:0R=0.137,95%CI:0.0790.238);工作时长(>10小时且≤12小时:0R=0.329,95%CI:0.1490.731);态度得分水平(中:OR=0.446,95%CI:0.2110.944,高:OR=0.428,95%CI:0.2010.913,(P<0.05)。结论:一、本研究构建的《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信效度好,能够有效测量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现状和影响因素。二、避孕知识和艾滋病知识缺乏、对待性与生殖健康相关问题的态度开放,是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的倾向因素。三、可获得的技术资源不足、收入较低是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的促成因素。四、缺少家庭支持、不良健康行为及对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的满意度是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的强化因素。
马海霞[9](2021)在《湘西州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江蒙梦[10](2021)在《恐惧诉求视域下电子烟的风险沟通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电子烟在全世界的使用率不断提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如何面向公众详细阐释电子烟的使用危害,提升其对电子烟的正确认知、倡导其远离电子烟,成为当前控烟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国内外学术研究及控烟实践的经验观之,恐惧诉求是面向公众展开沟通的有效手段。本文即以恐惧诉求的新平行过程理论模型为基础,融合评价倾向框架和风险信息搜索理论,在考察公众对恐惧诉求信息反应的路径中引入了公众情绪这一变量,并将之细化为焦虑、恐惧、愤怒三个维度,继而刻画恐惧诉求对公众保护性行为的影响路径,以及探索风险信息搜索行为在认知、情绪与行为动机间的中介效应。对此,本文借助2×2控制实验检验恐惧诉求对公众威胁和效能感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并重点考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细分受众群体对恐惧诉求信息的差异化回应路径。研究发现,高威胁高效用的恐惧诉求可通过显着提升公众对电子烟的威胁感知,引发公众的焦虑、恐惧和愤怒三种情绪,从而激发其产生自我保护;而任何程度的恐惧诉求对公众的效能感知均无显着影响。在细分群体层面,高程度恐惧诉求可显着提升青年群体的威胁感知,继而提升其愤怒情绪和保护行为动机,该恐惧诉求还可有效提升年轻女性的效能感知,另外对烟龄在2年以内的新烟民也能显着影响其威胁感知,从而提升其三种负向情绪和保护行为动机,而青少年、年轻男性以及烟龄在2年以上的烟民对任何种类的恐惧诉求都没有显着反应。基于此,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就电子烟开展的控烟宣传中,更注重威胁宣传,忽视了对受众效能感的提升,控烟主体对电子烟风险的关涉程度也不够,电子烟风险沟通的效果相对局限。这可能源于我国官方对电子烟相关的具体风险水平没有定论,且电子烟风险沟通的传播学研究滞后,控烟宣传无法得到系统实践。未来我国的控烟主体应加强对电子烟风险的关注度,将控烟宣传与公众的生活图景密切结合,提升其对控烟的具象化和效能感知,并针对不同群体差异化开展沟通,以增进其效能感。
二、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青少年二手烟暴露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二手烟暴露的定义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2 二手烟暴露情况 |
2.3 学校控烟情况 |
2.4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对二手烟暴露的影响 |
3 结论 |
(2)天津市青少年电子烟使用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方法 |
1.3 相关定义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天津市青少年现在使用电子烟情况 |
2.3 天津市青少年电子烟认知和使用倾向情况 |
2.4 天津市青少年接触电子烟广告情况 |
2.5 天津市青少年现在使用电子烟情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我国青少年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现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视角下的青少年滥用新精神性物质现状 |
1.1 我国青少年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问题 |
1.2 我国青少年群体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特征 |
1.2.1 毒品亚文化影响更为显着,迎合青少年特定心理 |
1.2.2 吸食场所更为公开,以在娱乐场所的滥用为主 |
1.2.3 药物选择更为多样,多成为青少年首次尝试的药物类型 |
1.2.4 滥用行为更为网络化,与互联网的结合更加紧密 |
2 社会学习理论与青少年行为选择 |
2.1 模仿学习论 |
2.2 交互决定论 |
2.3 自我效能论 |
2.4 自我调节论 |
3 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青少年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成因分析 |
3.1 内源自生因素 |
3.1.1 自我认识 |
3.1.2 心理冲动 |
3.1.3 不良习惯 |
3.2 外源诱发因素 |
3.2.1 家庭失位 |
3.2.2 辍学失控 |
3.2.3 认知缺失 |
3.2.4 同伴引诱 |
3.3 互联网催生因素 |
3.3.1 互联网涉新精神活性物质信息的充斥 |
3.3.2 线上聚众吸毒现象的兴起 |
4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预防青少年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路径思考 |
4.1 改革传统宣传方式 |
4.2 构建“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禁毒教育模式 |
4.3 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的整体“保护网” |
4.4 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交友观 |
4.5 铺设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线上管控“天网” |
5 小结 |
(4)《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 吸烟及二手烟暴露的流行状况 |
2 吸烟与呼吸疾病 |
2.1 慢阻肺 |
2.2 支气管哮喘 |
2.3 小气道功能异常 |
2.4 呼吸系统感染 |
2.5 肺结核 |
2.6 静脉血栓栓塞症 |
2.7 尘肺 |
3 吸烟与恶性肿瘤 |
3.1 肺癌 |
3.2 口腔和口咽部恶性肿瘤 |
3.3 喉癌 |
3.4 膀胱癌 |
3.5 宫颈癌 |
3.6 胰腺癌 |
3.7 肝癌 |
3.8 食管癌 |
3.9 胃癌 |
3.1 0 鼻咽癌 |
4 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 |
4.1 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 |
4.2 冠心病 |
4.3 脑卒中 |
4.4 外周动脉疾病 |
4.5 高血压 |
5 吸烟与糖尿病 |
6 二手烟暴露对健康的危害要点 |
6.1 二手烟暴露与呼吸疾病 |
6.2 二手烟暴露与恶性肿瘤 |
6.3 二手烟暴露与心脑血管疾病 |
6.4 二手烟暴露与糖尿病 |
7 电子烟对健康的危害 |
8 结语 |
(5)青少年使用电子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青少年使用电子烟的流行现状 |
2.1 电子烟增长速率存在地区差异 |
2.2 青少年电子烟使用模式 |
2.2.1 青少年倾向使用较新一代电子烟产品 |
2.2.2 青少年倾向使用调味电子烟产品 |
2.2.3 青少年倾向使用含尼古丁成分电子烟产品 |
3 青少年尝试和维持电子烟使用的主要原因 |
3.1 对电子烟缺乏正确认知 |
3.2 好奇心和良好口味驱动 |
3.3 受同伴使用电子烟的影响 |
3.4 电子烟的市场营销 |
4 青少年使用电子烟的潜在危害 |
5 总结与建议 |
(6)2019年河北省中学生烟草使用及二手烟暴露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抽样方法 |
1.2.2 调查方法 |
1.2.3指标定义 |
1.2.4质量控制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烟草使用情况 |
2.3戒烟情况 |
2.4 二手烟暴露现状 |
2.5 青少年烟草危害认知、态度 |
2.6 青少年烟草使用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7)2019年苏州市职业高中学生吸烟行为与认知态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相关定义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人口学特征 |
2.2 烟草流行基本情况 |
2.3 戒烟情况和戒烟态度 |
2.4 二手烟暴露情况 |
2.5 吸烟的社会环境 |
2.6 烟草自我认知情况 |
2.7 电子烟流行现况 |
3 讨论 |
(8)基于PRECEDE模式下的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构建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 |
1 构建原则 |
2 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 |
3 Delphi法专家咨询 |
4 内容效度检验 |
5 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预试验 |
6 讨论 |
第二部分 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PRECEDE模式分析中国青少年性行为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10)恐惧诉求视域下电子烟的风险沟通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定义 |
1.2.1 电子烟 |
1.2.2 恐惧诉求 |
1.2.3 风险沟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研究设计 |
2.1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2.2 实验设计 |
2.2.1 实验材料准备 |
2.2.2 变量测量 |
2.2.3 实验材料问卷的结构 |
2.2.4 实验数据的收集 |
2.3 信效度检验 |
2.3.1 效度检验 |
2.3.2 信度检验 |
3 影响电子烟风险感知的因素分析 |
3.1 电子烟使用和风险认知情况分析 |
3.1.1 直辖市和一般地级市的群体较多使用电子烟 |
3.1.2 中年群体中使用过电子烟的比了解但没使用过的多 |
3.1.3 公众的电子烟风险知识水平普遍较低 |
3.2 不同性别、吸烟史、学历和收入的参与者电子烟风险感知不同 |
3.2.1 女性的效能感知、恐惧和愤怒情绪普遍比男性高 |
3.2.2 烟民与否在威胁感知、恐惧和风险信息搜索行为上有差异 |
3.2.3 中专/高中学历人群的保护行为动机比其他学历人群低 |
3.2.4 无收入和高收入群体的威胁感知相对于其他收入人群更高 |
4 恐惧诉求对受众认知、情绪、行为动机的影响路径分析 |
4.1 高程度恐惧诉求通过威胁感知影响情绪和行为动机 |
4.1.1 高程度恐惧诉求的风险沟通效果最佳 |
4.1.2 恐惧情绪受影响最大,焦虑最能提高保护行为动机 |
4.2 青年阶段、年轻女性、新烟民的反馈更积极 |
4.2.1 恐惧诉求对青年作用最显着,对青少年无作用 |
4.2.2 高程度恐惧诉求提升年轻女性的效能感知及行为动机 |
4.2.3 电子烟恐惧诉求对新烟民的效果更佳 |
4.3 研究结论 |
4.3.1 电子烟风险感知在性别、吸烟史、学历和收入上有差异 |
4.3.2 公众对高威胁高效用恐惧诉求的反应路径显着 |
4.3.3 高程度恐惧诉求对青年、年轻女性和新烟民效果显着 |
4.3.4 风险信息搜寻行为无显着中介作用 |
5 电子烟风险沟通存在问题与建议 |
5.1 国内电子烟风险沟通存在的问题 |
5.1.1 沟通内容注重宣传威胁而轻视效能 |
5.1.2 控烟主体对电子烟风险关涉不够 |
5.1.3 在认知和效能感知上的风险沟通效果相对局限 |
5.2 国内电子烟风险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 |
5.2.1 电子烟相关的具体风险水平未有定论 |
5.2.2 电子烟风险沟通的传播学领域研究滞后 |
5.3 未来电子烟相关风险沟通策略建议 |
5.3.1 增加高威胁高效用的电子烟控烟内容 |
5.3.2 控烟主体增强对电子烟风险的关注度 |
5.3.3 提高电子烟控烟效用层面的宣传 |
5.3.4 对不同细分群体进行差异化沟通 |
5.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5.4.1 研究局限 |
5.4.2 未来研究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青少年二手烟暴露现状分析[J]. 陈梅兰,卞坚强,陈锦辉,欧光忠.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2(01)
- [2]天津市青少年电子烟使用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詹芳芳,王刚,陈茁.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1(12)
- [3]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我国青少年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现象探析[J]. 吴政南,李文君.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1(06)
- [4]《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概要[J]. 王辰,肖丹,池慧. 中国循环杂志, 2021(10)
- [5]青少年使用电子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 黎倩伶,陈俏,李秀丽,李勇辉.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21(04)
- [6]2019年河北省中学生烟草使用及二手烟暴露状况调查[J]. 贺蕾,郭晓亮,张海容,于飞,温博强,李星陶,程蔼隽.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21(08)
- [7]2019年苏州市职业高中学生吸烟行为与认知态度研究[J]. 董昊裕,张育玮,王从菊,张佳羽,许颖,张博雅,曹桂珍,刘羽,孙宏鹏,马亚娜,孔凡龙,黄桥梁,姚芳,潘耀东,茆汉梅,高涵昌.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1(07)
- [8]基于PRECEDE模式下的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研究[D]. 徐薇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9]湘西州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关系研究[D]. 马海霞. 吉首大学, 2021
- [10]恐惧诉求视域下电子烟的风险沟通效果研究[D]. 江蒙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