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金融与稳健货币的协同作用_通货紧缩论文

积极金融与稳健货币的协同作用_通货紧缩论文

积极财政与稳健货币的协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稳健论文,货币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月18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叶震公布,上半年经济增长8.2%,表明经济发展已出现重要转机。7月19日, 央行行长戴相龙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巩固经济回升的良好势头。

从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近十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当局在调控手段和调控力度上实现了灵活、连续而又安定的转折。尤其是近年来,在“通货紧缩”的舆论压力下,如何实事求是而又沉着冷静地把握全局,保持张弛有度,就需要处变不惊,审时度势,高层稳操胜券,各方配合协同。

通胀与通缩

曾几何时?从通货膨胀的严重困扰中实现“软着陆”,刚使人们喘一口气;而面对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过渡,新的矛盾态势又接踵而来。曾记得,早在1980年,河南社科院的樊纪宪研究员在《金融研究动态》上预言:《纸币流通必然产生通货膨胀》,还被视为忧天的杞人,过于超前。20年后的今天,有人却把通胀甚至滞胀的威胁笑为落后的腐儒之论,中科院的胡鞍钢研究员更一而再地向《中国经济时报》、《北京青年报》等传媒声称:“目前的通货紧缩,已成了我们最大、最危险的敌人。”

何谓“通货紧缩”?学者专家意见纷纭,莫衷一是。物价下降,也许是指标之一。不过,居民的“衣、食”费用下降,“住、行”乃至医疗、通信的开支却大幅度攀升,这种结构性的改变,怪到货币的头上是否合适?低薪平民和滞销厂商的心目中,显然各有一本账。何况,生产率的提高,出口的减少,短缺的解除,债权债务的勾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的产品积压,这些加在一起,物价再不下降难道是正常的吗?吴敬琏教授说得好,“通缩”距“通胀”,不过一步之遥。更何况,物价下降的本身,是否就等同于“通货紧缩”?也待现实作诠释。可惜,把“通货紧缩”作为研究课题,已经是学术新潮。春节前夕,“中国经济50人论坛”在京举行研讨会,惊呼“治理通缩,迫在眉睫”。6 月20日,权威单位又召开“通货紧缩学术研讨会”,延医把脉开方。三人成虎,通缩的有无,似乎无庸再议;不过,仍然有人对此置疑。厉以宁教授在香港访问时谈到,境外人士也对此深表困惑,一边喊物价全面下跌,一边看经济持续上升,难道都是虚假数字惹的祸?清华大学的某位知名教授则直言不讳:“现在流传一个‘通货紧缩’的说法,这属于概念不清。‘通货紧缩’指的是生产下降、货币供应量下降,物价下降;我们现在只有物价下降,何来‘通货紧缩’?”

积极与消极

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据此要求:“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综合运用税收、价格等宏观调控手段”。这里仍然有人提出质疑:既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何不同时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既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协同配套的两大调节杠杆,难道能允许一手积极一手消极不成?

且先不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面对现实,我们的货币政策其实已经够“积极”的了。银行发票子来填补亏空,1998年现金投放1027亿元,1999年现金投放2251亿元,翻了一番。为了配合积极财政政策,近年财政投资约2100亿元,银行投放约4200亿元。连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扩大了证券融资和消费信贷,货币当局对经济增长毕竟作了应有的努力。诚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样,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支柱,犹如一个人的左右手;二者的总体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当国民经济整体上呈现需求不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货币增减和财政分配,扩大需求,缩小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差额,使其达到发展中的动态均衡。但是,这两手的工具内容和作用范围又不尽相同。即便从“松”或“紧”即在调节国民经济增长的力度上看,两者的性质功能也有差别。

财政与货币

在扩大需求的适用工具方面,一般认为,扩张性的或“积极”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税收、增加开支、扩大赤字的方式来实现。美国在罗斯福总统任上,既有众所周知的“新政”;在里根总统任上,针对经济又停滞通货又膨胀即所谓“滞胀”的严峻态势,也曾采取“供应学派”的主张,减少税收,使居民有更多的钱用来消费和投资,企业有更多的钱来经营(国外的税收以居民所得税为主,企业所得税为辅)而商品供应的增加,又会创造出更多的购买需求,从而突破经济停滞,抑制通货膨胀。1999年诺贝尔奖得主芒德尔,就是持这种主张,事实也取得了成功。至于我们如今不是减少而是增加税收,会不会阻碍经济增长呢?也不尽然。因为,不仅要看增税的总量,而且要看增税的结构。近年的我国,新增税收主要来自海关打击走私的成就,而不是加重了企业和居民的不合理负担。我国目前并非以所得税为主,而是以流转税为主。流转税的增加只会使零售价格提高,而不会使价格下跌经营萎缩。至于今年利息税的开征,是将居民的储蓄引向消费和投资,也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举措。积极财政政策把增税收入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用于社会保障基金,用于西部大开发,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有效地扩大了经济需求。

和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有所不同。早些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可以通过国家专业银行定向定点定量发放贷款投放货币,但带来的不良贷款后遗症太大。为了化解呆账避免风险,在进入世贸组织的形势推动下,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共同规则。不能再用贷款规模的具体限制,而是采用国际通行的调控工具。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一是降低上交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率,让商业银行多向企业发放贷款;二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让商业银行把手里的死钱盘活;三是降低商业银行借款的利息率,也是让商业银行有更多的可用资金。再通过商业银行之间的派生存款,把效应扩大若干倍。我们早在征收利息税之前,已经多次直接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动员居民把钱用来消费和投资。这些举措,曾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货币政策又和财政政策不同,在整个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时,这三大手段,总感到鞭长莫及,力不从心。即便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也有三大局限,一是不能直接作用于调整产业结构;二是不能直接作用于配置区域布局;三是不能直接改变着人们收益分配。多印票子多发票子似乎是再容易不过的事,弄得不好,并没有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却很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对企业和居民造成危害。决策当局表示:“我倒不担心财政出什么问题,我最担心的是金融会出现一些问题”,并愿就此达成共识。

发展与稳定

我国银行业多年来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又要稳定货币的两难命题,货币政策只能发挥它较财政政策较为灵活的优势(比如,税率是不宜轻易变动的,而利率是可以频繁调整的),适时而谨慎地采取举措。在这方面,60年代的西德曾有前车之鉴。当时,以“保卫马克”为己任的艾哈德总理始而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后又坚持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1966年下半年经济衰退中,停滞和失业的困难使稳健的货币政策遭到孤立,艾哈德被迫引退,使经济一度失控,通胀加剧,直到1982年科尔执政,货币政策才回到艾哈德的正确轨道上来。回首我国20年来的货币政策,同样在不断的压力下走过艰难的途程。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迅猛增长,1984年,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分设,这一年的国民经济就出现过热势头。1985年1月的工业生产,比1984年1月增长25.2%,而这是生产量,不是销售量,有没有人肯出钱买还是另一回事;1984年第4 季度职工工资奖金增长27.3%当然好,不过是在财政货币双双松动的基础上实现的,财政赤字44.5亿元,贷款增加1176.2亿元,增长32.7%,现金发行262.3亿元,是上年发行量的2.9倍。这犹如一个人一样,虚肿不是健康,靠票子堆起的繁荣是难得持久的。于是,1985年初,中央银行决定主动采取“紧缩”举措,即“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这些举措包括:改信贷资金供应的计划统包为“实贷实存”;严格控制贷款规模;提高存贷款利率;恢复工资基金管理;调低人民币的汇率等。实行紧缩后,基建投资规模仍然偏大,外汇储备下降偏多,物价上涨幅度仍然不小,因而中央决策部门仍然要求1986年继续消除膨胀,稳定经济,做到“软着陆”。

不过,由于实行紧缩银根,靠贷款靠发票子支撑的总需求,也就是可以用来购买的货币迅速减少,一些质次价高的产品滞销,一些效益不高的企业流动资金短缺。1986年初,工业增长速度下降,2月份, 也就是虎年祭灶、除夕、春节、元宵之际,开工率更加不足,工业增长速度不到1%,要求放松的呼声高涨起来。于是,中央银行在1986 年转而采取不再紧缩的政策,提法是“稳中求松”。内容包括:增发临时贷款;并为清理三角债拿出50亿资金;对贷款规模控制由指令性改为指导性;鼓励增加储蓄,发展资金拆借市场。可惜,货币“求松”容易,保持“稳健”困难。到了1986年第4季度,加热趋势又在抬头, 企业效益下降,消费基金膨胀,投资规模扩大,外汇储备减少,贷款和货币的增加都大大超过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

偏冷到过热

于是,1987年初,央行的货币政策又由松转紧,提法是“紧中有活”。内容包括:强化央行对各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收缩短期贷款;要求企业清仓挖潜;调高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率。不过,到1988年上半年,这个“紧中有活”,已经是“活跃”有余、“紧缩”不足,经济又在变热,各方面又在比产值、抓收入、上速度、都要进入“国际大循环”,物价轮番上涨,而且居民私下预测还会大涨,恢复票证的传言带来人心浮动。8月份就在某些城市出现抢购风潮, 不但买彩电要走后门,大热天还抢购许多条毛毯电热毯。由于担心货币贬值,甚至街头巷尾,以讹传讹,排队挤提银行储蓄存款,使当月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出现26亿多元的负增长,而贷款和货币供应却大大增加。于是有人惊呼:老虎出笼了!

1988年放松货币引发的风险,引起决策层的重视。面对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从1988年第4季度起,决定“治理经济环境, 整顿经济秩序”,再次强调紧缩货币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严格控制现金发行和信贷规模;对3年以上储蓄存款实行保值; 严格贷款条件并抓紧收回短期贷款;调高贷款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命令所有信托投资公司停业整顿。1989年3月底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 代表提出了关于制订《银行法》的议案。1989年央行坚持紧缩银根、稳定金融,要求既能控制信贷总量增长,又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适度发展。内容包括:加强信贷总量的计划监控;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保证粮棉油收购及重点产业资金;提高存贷款利率;整顿各类金融性公司;清仓挖潜、清理拖欠、盘活贷款存量。但是,这种紧缩也有它的弊端,就是管得过死,资金安排不够灵活。于是,1990年提出“适时调节”,实际上是适度放松。包括增加贷款规模;降低存贷款利率;恢复一些托收承付结算方式;允许夏粮收购资金可以边贷边报等。1990年开了适度放松的口子,各地就要求进一步放松。可是企业困难大,经济效益低,财政赤字多,光靠多放贷款多发票子,又会出现过热和通胀的问题。1991年初,央行在分行行长会议上仍然要求坚持从紧不动摇,并且“优化信贷结构,盘活资金存量”。但是,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991年的执行实际是,货币发行还是大大超过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幅度,储蓄存款虽然增加不少,但无效益的银行信贷增加得更多,企业争吃银行大锅饭,银行的“一逾二呆”即不良信贷资产增加了。于是,1992年初,央行再次提出加强调控,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这一年的春天,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讲话,端正了改革开放的航向。 而各地要求大干快上, 却增加了货币调控的难度。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2.8%,银行贷款增长19.8 %, 现金增长36.5%,广义货币增长30.9%。城市零售物价上涨10%以上。即便如此,各地仍反映资金紧张。那么,钱到哪里去了?当时的人民银行湖南分行行长蔡鲁伦(如今的民生银行行长)慨叹说:“老大(国有企业)借钱不还钱,老外(三资企业)投资要垫钱,老板(民营企业)发展正缺钱,老乡(乡镇企业)扶植少了钱,物业开发都抓钱,方方面面喊要钱”。这样一来,票子多,资金紧,物价涨,形势相当严峻。

放松到从紧

1993年夏天,央行总行行长易人。7月5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分析资金紧张的原因不是票子少了,而是大量的无效投资。会议要求整顿金融秩序,严肃金融纪律。央行向金融界约法三章:不许违章拆借;不许竞相提高利率搞揽储大战;不许各银行自办经济实体。由于堵后门、开正路,混乱局面迅速扭转。1994年1月,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提出三项要求:一是严格控制信贷规模总量,管紧固定资产投资;二是专业银行把政策性业务分离出去之后,要向商业银行过渡;三是人民银行要加强监管,不能把银行办成“货币发行公司”或“金库”,甚至是“不上锁的金库”,而要真正按照小平同志的指示,“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1994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央行行长座谈会上, 再次强调抑制通货膨胀,制止乱集资、乱拆借、乱提高利率、乱设金融机构等“四乱”。1995年春天,央行表示,目前主要的还不是支持地方经济多上项目,而是要在稳定存款利率的条件下,适当提高贷款利率,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1995年3月, 人大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改变央行既要稳定货币又要发展经济的平列“双重目标”为垂直“单一目标”:“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适度与稳健

1996年年初,戴相龙行长继续强调抑制通货膨胀是首要任务,1996年12月,戴相龙对“适度从紧”的“适度”作了解释,把它和一味“紧缩银根”区别开来。这一年,存款增长较多,贷款增长适度,通胀得到控制,汇率保持稳定,中央于是宣布,困扰多年的经济过热,终于实现了“软着陆”。1997年年初,金融工作会议要求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确保金融平稳运行。1997年秋,东南亚出现了金融风暴,我国出口受挫,内需不振的矛盾开始显现。1998年初,央行决定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新任总理宣布,要实现“一个确保”(当年经济增长8%,物价涨幅低于3%,人民币汇率稳定),并把中央银行强化监管、商业银行自主经营作为“三个到位”之一,把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五项改革”之一。

从宏观调控的实际成效看,近几年确是较好的时期。1998年境外有金融危机,国内有洪涝灾害,出口受阻,内需不振。尽管从长远看货币政策要适度从紧,而针对当时形势,已经灵活变通,提供和国债配套的信贷资金,有力配合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其实,1999年12月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也曾指出,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是中央权衡利弊、反复斟酌的结果。要防止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名滥用拨款的偏差。

今年1、2月,戴相龙行长通过传媒多次阐释,经济工作会议只提“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作用”而不讲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的原因:“一是从80年代开始,国有企业生产建设资金主要靠贷款,已使企业和银行承受巨大压力。二是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不是货币总量不足,而是经济结构失衡。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现代企业制度和银行制度还没有真正建设起来。”从近期看,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中长期看,还是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近期的宏观经济态势印证了当局的判断。看来,针对复杂的形势,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者协同、紧密配合、有张有弛、交替为用,利于把我国的宏观经济事业稳健向前推进。

标签:;  ;  ;  ;  ;  ;  ;  ;  ;  ;  ;  ;  ;  

积极金融与稳健货币的协同作用_通货紧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