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学研合作的演变_技术转移论文

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的演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学研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2053(2015)11~1669~18

       产学研合作的最早典范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实施的“曼哈顿”计划,该计划的成功实施揭开了产学研合作的序幕。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特曼式”产学研合作模式[1]造就“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园区”等产学研合作成功案例。而我国早期产学研合作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两弹一星”高校、研究所与军工企业的联合研发。1992年由国家教育部、中科院及国家经贸委发起“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开启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新篇章。

       由于产学研合作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它成为许多国家创新政策中的重要议题[2],同时产学研合作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日益关注。1966年美国学者Lincoln[3]发表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的第1篇文献,首次对产学研合作进行系统分析,开创了该领域的研究先河。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科技、信息通讯等新兴产业的大量兴起,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以及技术转移成为当时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议题。1995年美国学者Etzkowitz和荷兰学者Leydes-dorff联合发表的文献[4]首次提出官产学“三重螺旋”非线性创新模型,重塑“政府-产业-大学”三方的相互关系和角色,颠覆了早期产学研线性创新模式,在学术界引起积极的反响。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起步较晚,该研究领域最早的文献出现在1992年。当年我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启动引发国内学术界对产学研合作的动因与影响因素、组织模式及治理机制、组织间关系与演变、交易成本及制度安排、合作效果评价等多方面研究[5]。随后二十多年时间里,在广大学者不断努力下,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取得长足发展[5]。为了总结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有国内外学者[6~13]尝试对该领域的成果进行梳理。由于他们的研究数据或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仍然缺乏有效定量分析和梳理,导致难于把握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结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针对现有研究[6~13]存在的局限性,本文从科学知识图谱的视角,对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为更全面、更深刻地厘清该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提供新的参考及依据。

       1 文献综述

       由于产学研合作有效地促进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创新资源联合以及科技成果转化[14],因此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来推动产学研之间有效联合,甚至将产学研合作提升为国家创新战略[5]。同时产学研合作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该领域的研究日趋活跃,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为了追踪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历程,以期把握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有国内外学者采取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比如:Perkmann等[6]采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对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揭示学者参与产学研合作活动和商业化活动的本质区别。刁丽琳等[7]对产学研合作的国外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将该领域的研究议题划分成四大类。但是文献综述是一种单纯的定性研究方法,因此该方法存在一定主观性。为了克服传统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所存在的局限性,有学者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研究。Teixeira和Mota[8]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基于主题词对1986年-2011年期间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该领域一共有9个方向研究主题。Calvert和Patel[9]和Abramo等[10]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某特定国家的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的文献为对象,研究表明学者参与产学研合作实践有利于提升学术成果的质量。樊霞等[11]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进行梳理与分析。虽然他们所采用的文献计量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的缺陷,但是他们的研究在深入了解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演化与特征上略显证据不足。为了更深入地刻画产学研合作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克服基于描述性统计的文献计量方法的局限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较为直观的知识图谱研究方法。比如:万晶晶[12]和闫杰等[13]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分析视角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并得到该领域的知识结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演进趋势等信息。不过,他们的研究数据仅来源于我国的文献,导致所获得的结论也仅局限于国内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目前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文献仍然缺乏有效定量分析和梳理,导致无法把握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结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也造成对我国创新政策支撑的缺失。所以及时挖掘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架构,洞察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研究演化路径及发展方向已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为了克服现有研究[6~13]所存在的局限性,本文首次从科学知识图谱的视角对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文献展开研究,而且所分析的文献时间跨度比较长,数量较大,来源广泛,采取的研究方法较为新颖,相对于现有相关研究[6~13]有明显的不同及改进。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科学知识图谱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可视化的方式形象地展示某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发展进程及结构的方法[15]。该方法有效地挖掘文献背后隐藏的特性、模式和趋势[16],描绘该领域的知识架构,追溯发展历史及研究前沿,为研究某领域的科学知识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17],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18]。比如Swar和Khan[19]基于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视角,从共引作者、共引国家等方面分析南亚国家通讯技术领域文献并得出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Chen和Guan[20]通过建立共词与共引网络知识图谱来揭示生物纳米制药新兴研究领域的发展路径及研究前沿。张晓鹏,朱晓宇和刘则渊[21]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方法对国际公共危机管理领域所发表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该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前沿态势。

       CiteSpace和Ucinet都是科学知识图谱中较为常用的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常用于分析某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结构[22],获取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前沿、研究热点等有价值的信息,洞察研究演变过程[23]。Ucinet是一款备受欢迎的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常用于关键词、参考文献、作者、机构等方面共引共现分析,以研究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网络结构问题。因此本文运用CiteSpace分析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及研究演化过程,同时运用Ucinet挖掘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所需的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SCI-EXPANDED、SSCI两大数据库。Web of Science是由美国汤姆森集团开发的被公认最权威的连续动态更新的大型数据库,其中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全球最重要的学术期刊。它选刊严格,所收录的刊物质量较高,给用户提供准确、有意义和及时的数据,而且该数据库拥有超过100年的回溯数据,从而确保用户能够对某特定研究领域深入和全面的检索[24]。

       本文在参考Perkmann等[6]发表在Research Policy期刊上的一篇产学研合作综述文章的基础上,通过以下5个探索性检索步骤来确定最终的检索关键词。①为了检索涉及官产学合作“三重螺旋”模型的研究领域文献,同时排除生物学领域DNA&RNA相关文献干扰,将检索关键词确定为:TS=(triple helix AND(academi * OR university * OR facult *)AND(industry * OR business * OR company *)NOT(DNA OR RNA))。一共检索出213篇,经过检查分析这213篇文献都是研究所需的文献。②为了检索与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将检索关键词确定为:TS=((university-industry OR university-business OR university-company)AND(collaboration OR technology transfer OR knowledge transfer OR joint research OR contract research OR interact * OR relation * OR link * OR commercial * OR innovation *)),一共检索出849篇,经分析所检索的文献符合本文研究所需。③为了检索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的文献,将检索关键词确定为:TS=((academi * OR university * OR facult *)AND(industry * OR business * OR company *)AND(collaboration OR technology transfer OR knowledge transfer OR joint research OR contract research OR interact * OR relation * OR link * OR commercial * OR innovation *)),一共检索出7053篇,但是发现所检索出来的绝大部分文献不是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的文献,表明该次检索不符合要求。为了改进检索,将TS改为TI,即为:TI=((academi * OR university * OR facult *)AND(industry * OR business * OR company *)AND(collaboration OR technology transfer OR knowledge transfer OR joint research OR contract research OR interact * OR relation* OR link * OR commercial * OR innovation *)),一共检索出758篇文献,经分析这次所检索的文献符合本文研究所需。④为了检索与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与校办企业相关的文献,将检索关键词确定为:TS=(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OR academic spin-offs),一共检索出597篇文献,但是发现所检索出来的绝大部分的文献不是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的文献,表明该次检索不符合要求。为了改进检索,将TS改为TI,即为:TI=(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OR academic spin-offs),一共检索出72篇文献,经分析所检索的文献符合本次研究所需。⑤为了检索官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的文献,将检索关键词确定为:TS=(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一共检索出108篇,经分析本次所检索的文献符合本文研究所需。经过以上5个步骤的探索性检索,最终将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文献检索范式确定为:TS=(triple helix AND(academi * OR university *OR facult *)AND(industry * OR business * OR company *)NOT(DNA OR RNA))OR TS=((university-industry OR university-business OR university-company)AND(collaboration OR technology transfer OR knowledge transfer OR joint research OR contract research OR interact * OR relation * OR link* OR commercial * OR innovation *))OR TI=((academi * OR university * OR facult *)AND(industry * OR business * OR company *)AND(collaboration OR technology transfer OR knowledge transfer OR joint research OR contract research OR internet * OR relation * OR link * OR commercial * OR innovation *))OR TI=(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OR academic spin-offs)OR TS=(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初次检索出1572篇文献,将该研究领域的“会议摘要”、“会议论文”以及其他不相关的论文排除后,最终留下符合本次研究所需的文献1370篇,检索时间:2014-11-25晚上。

       3 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本文借鉴文献计量学奠基人普赖斯提出的科技文献增长理论[25],将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1)起步探索期:1966年—1982年。尽管产学研合作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已经在美国出现,但是最初10多年时间里,学术界对其研究非常少,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学术界普遍推崇凯恩斯经济学理论[26],导致创新理论的研究备受冷落。1966年美国学者Lincoln[3]发表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的第1篇文献,首次对产学研合作进行系统研究,开创了该领域的研究先河。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石油经济危机,西方经济普遍陷入低谷,凯恩斯经济理论无法解答西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问题,熊彼特创新理论才引起大家的关注,同时产学研合作也逐渐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野。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术界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还是比较零星,每年该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都没有超过10篇,也没有出现高被引文献。(2)缓慢成长期:1983~1999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大国地位日益受到德国、日本等新兴国家的挑战,汽车、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日益衰落。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为了扭转经济颓势,颁布“营造产业创新氛围”等系列政策。同时美国国会通过“拜杜法案(Bay-Dole Act)”,鼓励高校专利成果产业化,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日本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巩固经济大国的地位,提出“产学官三位一体”政策促进产学研合作。再加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生物科技、信息通讯等新兴产业的大量兴起,由于新兴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比其他行业更迫切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支撑产业的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许多国家意识到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纷纷通过立法等形式营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氛围。同时产学研合作开始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等成为了当时学术界的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产学研合作在该阶段也得到学术界的系统性研究,每年发表的论文数基本在10篇-30篇之间波动。(3)快速发展期: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技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企业面临着不断创新的压力。单靠企业自身的研发力量不断实现创新的方式已不能维系,企业必须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寻求外部知识源提升创新能力,同时许多国家也意识到加强产学研合作对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创造产学研合作良好的社会环境,许多国家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完善产学研合作支持机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甚至将产学研合作提升为国家创新战略。比如:德国的“中小企业创新技能计划”,意大利的“2005~2007国家研究计划”,中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随着产学研合作实践的不断推进,传统产学研线性合作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融资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合作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在许多国家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官产学“三重螺旋”非线性创新模型的提出,对解决传统产学研线性合作模式所带来的问题具有借鉴作用,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学研合作国家研究领域在该阶段的每年文献发表量由2000年的30篇攀升到2013年的90篇,增幅为3倍,充分表明了产学研合作的国际研究日益活跃。

      

       图1 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笔者检索下载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数据整理而成)

       4 产学研合作领域的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是指研究领域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由相对较多数量的而且有内在联系的一组文献所研究的某一专题[27]。关键词在整篇文献中所占的比例虽然非常小,但其却是一篇文献所研究主题的高度凝练及概括,代表某一个领域知识点及研究热点[28],所以通过分析某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来确认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是一种可行的方法[29][30]。共词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文献内容的分析方法,通过统计某领域科技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次来确定它们的亲疏关系及代表的研究热点[31]。为了确定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本文借鉴Donohue提出的高频低频词模型[32],如式(1)所示,其中

是某研究领域只出现过1次的低频关键词数量,n是该领域高频关键词的临界值。

      

       本文运用BibExcel工具对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下载的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1370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梳理,并将相同含义的关键词进行合并整理,最终确认该研究领域一共有501个关键词,其中只出现过1次的低频关键词数量为147个。通过式(1)计算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的临界值为16.65,最终确认该研究领域一共有13个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出现的频次为117次,是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表明当前学术界很关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问题,也反映了产学研合作最本质目的是如何通过合作来实现技术的有效转移。其次是“产学关系(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产学合作(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出现频次分别是102次和85次,表明产学之间的关系及合作问题是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产学双方采取合作模式及在合作过程中扮演角色仍然是当前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另外高频关键词“三重螺旋(triple helix)”一共出现74次,研究发现关键词“三重螺旋(triple helix)”自从1995年美国学者Etzkowitz和荷兰学者Leydesdofff联合发表的文献[4]首次出现后,“三重螺旋(triple helix)”成为了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新兴关键词。官产学“三重螺旋”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国家创新理论,该理论借鉴生物学RNA&DNA假想的三重螺旋模型来研究官、产、学三方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相互关系,提出一种新的产学研非线性融合模式,颠覆了传统的线性创新模式,引起了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政策制定者的普遍关注。“三重螺旋(triple helix)”创新理论的提出,也表明学术界已经由从早期的产学研主体之间简单的线性创新模式的研究跨入到当代的产学研非线性融合模式的研究,在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通过BibExcel工具将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13个高频关键词构建共词矩阵,然后将共词矩阵输入Ucinet软件分析各个关键词的点中心度及中间中心度,并通过内嵌于Ucinet的NetDraw软件生成可视化结构图,如图2所示。发现关键词“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的点中心度最高,而且中间中心度也仅次于关键词“大学(university)”,表明了“技术转移”在当前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热点。同时发现关键词“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与“产学关系(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产学合作(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联系较为紧密,其中与“产学关系(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共现次数为27次,与“产学合作(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共现次数为18次,表明当前学术界在研究“产学关系”、“产学合作”时常常将产学之间的“技术转移”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常见的研究议题包括:(1)哪些因素影响产学研合作的技术转移;(2)产学研技术转移的路径及模式;(3)技术转移对大学和企业所带来的影响;(4)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的影响。关键词“大学(university)”的中间中心度最高,而且与“专利(patent)”、“校办企业(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创新(innovation)”、“三重螺旋(triple helix)”等关键词紧密联系,表明当前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涉及专利、校办企业、创新、三重螺旋等热点问题与“大学”密切相关。常见研究的议题包括:(1)大学积极申请专利的行为对产学合作影响;(2)大学与校办企业的相互作用及影响;(3)大学与产业创新的联系,比如大学如何影响产业创新以及产学研合作如何影响大学的创新;(4)大学是官产学三重螺旋的一个主要成员,也是技术知识创造的重要来源,其在官产学三重螺旋模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其他成员的联系。由图2还发现“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纳米科技(nanotechnology)”、“研发(R&D)”、“校办企业(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合作(collaboration)”等关键词联系较为紧密,是因为“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纳米科技(nanotechnology)”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比其他行业更需要通过“产学研合作(collaboration)”的方式来提升其“研发(R&D)”水平,而该行业在早期往往由“校办企业(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孵化演变而成。这些关键词的出现表明了高科技行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前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议题。总之,通过对当前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13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获知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1)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的研究;(2)以“大学(university)”为议题的相关研究,如产学研合作对大学学术活动的影响,大学如何影响产学研合作以及大学参与产学研合作所扮演的角色问题;(3)官产学“三重螺旋(triple helix)”创新模式的研究;(4)“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纳米科技(nanotechnology)”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

      

       图2 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结构图

       5 产学研合作的国际研究演化历程

       最早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来研究某领域或学科进展及理论演化的学者是美国科学计量学家Small,他在1973年提出将文献共被引关系作为计量文献之间关系的方法:当两篇文献被第三篇文献同时所引用,那么这两篇文献之间就成为共被引的关系[33]。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可以揭示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获取某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变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等有价值信息[34]。知识基础是指之前已经发表的文献由于被某研究领域的文献所引用而构成了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而研究前沿是指那些引用知识基础的施引文献,可以通过分析施引文献及所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来确定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及热点[35]。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所下载的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根据各节点(文献)之间的连线颜色及各节点(文献)所处的时间段,可以很直观地挖掘到该领域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有价值信息,同时可以追踪该领域的研究在各个发展阶段如何实现依次更迭及演化[35]。

       为了从总体上把握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结构及研究演化过程,本文运用CiteSpaceIII软件对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下载的国际产学研合作领域1370篇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选择10年作为一个时间区段,并选取每个时间区段被共引最高的前30篇文献。为了消除冗余的信息和获得清晰引文网络,选择“聚类视角”选项,CiteSpaceI-II软件运行后自动显示出该研究领域的文献共被引聚类视角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期间,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关键节点文献和高被引文献较为鲜见,表明早期该领域的研究不够活跃。当时出现一篇中心度较高的文献是1986年美国学者Blumenthal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题名为“生物技术领域产学研合作对高校的影响”(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relationships in bio-technology:Implications for the university)的文献。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如生物科技大量兴起的背景下,该文研究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对其学术研究所造成正面与负面的影响。该文的中心度为0.15,被引次数为35次(文章的被引次数的检索时间:2014年12月5日上午,下同。),成为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早期最具有影响力的文献之一。1994年Gibbons等所著的一本书深受学术界关注,书名为“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知识创造的新方式”(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该书提出了著名的“模式2”创新理论,该理论提出创新主体跨越时空边界实现创新交汇的一种新思想,改变学术界一直以来使用线性创新模型解释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活动,为官产学“三重螺旋(triple helix)”非线性融合创新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进入21世纪后,产学研合作的国际研究日益活跃,2000年美国学者Etzkowitz和荷兰学者Leydes-dorff在Research Policy期刊上联合发表题名为“持续创新的动力:从国家创新系统和模式2到官产学三重螺旋演变”(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的文献,该文的引用次数高达773次(google检索被引用次数为3692次),是目前在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文献。该文借助生物学的RMA&DNA假想三重螺旋理论模型来全面阐述官产学三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重新定位官产学三方所扮演的角色及职责,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该文也成为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共被引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文献之一。另外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网络里,中心度最高的文献是2002年美国学者Cohen和Nelson等学者在Management science期刊上发表题名为“关联与影响:公共研究机构对产业界研发的影响”(Links and impacts:The influence of publ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 R&D)的文献,该文献研究美国公共研究结构的研究成果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而揭示哪些产业更需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提升核心竞争力。该文被引次数为450次(google检索被引用次数为1678次),是进入21世纪后在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献之一。

      

       图3 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文献共被引聚类视角的知识图谱(1966年—2014年)

       为了追踪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的演化历程,本文使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III软件,采用时区视角的研究方法,对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被共引分析。选择10年为一个时间区段,并选取每个时间区段被共引最高的前30篇文献,生成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演化图谱,如图4所示。并根据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的3个发展阶段(起步探索期,缓慢成长期及快速发展期)划分成相应的3个知识群,然后分析每个知识群的知识基础网络架构的关键节点文献,具有影响力的文献及高频关键词,揭示该研究领域在将近50年以来研究演化和发展趋势。

      

       图4 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文献共被引演进时区视角的知识图谱(1966年—2014年)

       5.1 起步探索期的知识群(1966年—1982年):初步探讨研究产学研合作模式及相互关系

       尽管产学研合作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在美国出现,但是在其出现的10多年时间里,学术界对这种新出现创新模式的研究非常少。通过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检索发现该数据库收录的第1篇产学研合作领域的文献[3]出现在1966年,比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出现落后十多年,反映当时学术界对产学研合作领域的漠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石油经济危机,经济普遍陷入低谷,凯恩斯经济理论无法解答西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问题,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这时才引起大家的关注,产学研合作也逐渐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野。

       运用CiteSpaceIII软件对1966年—1982年期间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所发表文献的参考文献被共引分析,发现本阶段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网络一共有3篇关键的节点文献。这些节点文献是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早期的奠基之作,如表2所示。1912年Schumpeter所著的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首次提出创新理论,将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该文的中心度为0.08,被引次数为38次,成为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早期的重要知识基础之一,表明该研究领域早期的理论源头部分来源于熊彼特创新理论。196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Rogers所著的《创新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是创新扩散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早期的重要知识基础之一。该文的中心度为0.05,被引频次为22。该文研究508个技术(知识)如何实现扩散的案例后,提出著名的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该理论深刻地影响到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早期研究。1961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学者Burns所著的《创新管理》(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是基于社会组织理论及产业社会学理论角度,提出产业和商业创新行为。该文的中心度为0.01,被引次数为17次,成为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早期的重要知识基础之一。总之,通过对本阶段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共被引关键节点文献分析可以获知该领域早期研究的知识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及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也充分表明了技术创新、创新扩散等创新理论深刻地影响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早期研究。

      

       在本阶段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一共有64篇文献发表,其中有3篇文献在该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如表3所示。1980年美国学者Rager和Omenn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题名为“研究,创新,大学与产业的联系”(Research,innovation,and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的文献。在美国卡特政府出台系列新政推动产学研合作的背景下,该文研究美国产业与高校在科研上合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产学研合作采取的模式及政府在推动产学合作所扮演的角色。由于该文对官、产、学三方合作的模式如何促进经济发展进行较为充分系统论证,在早期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该文引用频次是38次,是本阶段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献。1972年美国学者Roy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题名为“大学与产业的互动模式”(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 patterns)的文献。该文探讨在公共财政资助不变的情况下,为了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提升科研转化效率,政府如何推动产学研更有效地合作。该文被引频次为7次,也是本阶段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献之一。1972年日本学者Azaroff在Research Management期刊上发表题名为“产学合作模式——如何让该模式运行起来”(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How to make it work)的文献。该文主要研究产学双方如何有效地互动才能维持这种合作模式。该文被引频次为6次,在早期国际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总之,通过对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早期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该领域在本阶段只是停留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如何加强联系,产学研之间如何协调相互关系等问题的初步研究。

      

       对本阶段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确认,如表4所示。发现“university-industry(产-学)”、“collaboration(合作)”、“relationship(关系)”、“interaction(相互作用)”等词汇在本阶段高频出现,表明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当时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产学双方如何实现有效合作,产学合作的模式及双方在科研合作上的相互关系。关键词“research(科研)”和“innovation(创新)”的出现,表明当时学术界研究产学研合作的一个重要议题是产学双方如何实现在科研上的有效合作,从而达到创新的目标。另外关键词“aerospace research(航天航空研究)”出现在该阶段所发表的文献上,表明了航天航空行业的产学研合作成为当时学术界关注的议题。因为航天航空行业是一个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而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比其他行业更需要产学研合作来提升其研发水平,因此航天航空行业的产学研合作成为早期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通过对本阶段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共被引关键节点文献分析可以获知该领域早期研究主要受到熊彼特(Schumpeter)创新理论和罗格斯(Rogers)创新扩散理论的影响。通过对本阶段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所发表的重要文献及出现的高频主题词进行分析发现早期所研究的议题比较零星,产学研线性创新模式是本阶段的主流研究视角,研究的议题只是初步探讨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如何加强联系,产学研之间的关系。

       5.2 缓慢成长期的知识群(1983年—1999年):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技术转移路径及影响因素、以技术转移办公室(TTOs)为议题的相关研究、产学研相互关系及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的动因以及产学研合作带来影响等研究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技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企业面临着不断创新的压力。西方许多国家意识到单靠企业自身的研发力量实现不断创新的方式已不能维系,企业必须要寻求外部知识源实现创新。因此许多国家纷纷建立相关法律和支持机制,鼓励产学研之间形成更紧密的互动。在这种背景下,产学研合作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该研究领域的文献发表数量在1983年突破10篇,并在随后一段时间里文献发表数量处于不断增长状态。

       本文运用CiteSpaceIII软件对1983年—1999年期间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所发表文献的参考文献被共引分析,挖掘到本阶段该研究领域知识基础网络8篇最关键的节点文献,如表5所示。1989年美国学者Feller在Research Policy期刊上发表一篇题名为“大学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Universities as engines of R&D-based economic growth:They think they can)的论文。在拜杜法案影响下,许多美国高校将各种知识申请专利并商业化,该文研究高校这种行为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由于该文紧扣当时的时代背景,充分论证美国政府所推动的政策给产学研合作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引起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文被引频次为24次,中心度为0.33,它是本阶段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知识基础网络里中心度最高的文献。1986年美国学者Blumenthal等人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题目为“生物技术领域产学研合作对高校的影响”(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relationships in biotechnology:Implications for the university)的文献。在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兴起背景下,该文研究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实践对高校的学术研究及教学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建议。该文被引用35次,中心度为0.15,也是本阶段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知识基础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关键节点文献。创新领域的经典文献——《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An Evolutionary Theory Economic Change)出现在本阶段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网络中,其被引58次,中心度为0.15。众所周知,1982年Nelson和Winter所著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An Evolutionary Theory Economic Change)是演化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该文运用生物演化理论来研究企业技术变异和产业演化过程,并发现了演化经济学范式。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曾经被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许多学者所引用,比如美国学者Etzkowit和荷兰学者Leydesdorff联合发表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持续创新的动力:从国家创新系统和模式2到官产学三重螺旋演变(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该文将经济变迁演化理论作为的重要理论依据。这充分表明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在本阶段受到经济变迁演化理论的影响。

      

      

       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在本阶段一共有304篇文献发表,表6列出该研究领域在本阶段最具有影响力的10篇文献。1998年美国纽约大学学者Etzkowitz在Research Policy期刊上发表题名为:创业科学的规范:大学与产业界一种新联系的认知所带来的影响(The norms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Cognitive effects of the new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的文献。校办企业成为一种主流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背景下,该文研究作为知识创造源头的大学如何通过校办企业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该文提出大学与产业界由传统的联系(大学仅仅给产业界提供顾问服务及培养人才)转变成新的联系(大学与产业界的角色及界限模糊化),大学扮演企业部分角色,企业也扮演大学部分角色等系列新思想。该思想引起学术界积极反响,被引频次为235次,是本阶段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篇文献。德国学者Meyer-Krahmer在Research Policy期刊上发表题名为“产学之间在以科学知识为支撑的4个技术领域的相互关系”(Science-based technologies: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s in four fields)的文献。该文研究发现不同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存在明显差异,例如科技型行业如制药、生物技术、信息业比其他行业更加需要产学研合作。另外还发现产学合作过程中知识转移路径不是单向流动(由高校流向企业),而是双向流动,并使用德国高新技术行业的产学研合作行为进行验证。该文提出的知识转移流动双向性及产学研合作在行业差异性等新思想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该文引用频次为220次,也是本阶段最具有影响力的文献之一。美国Blumenthal等学者在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题名为“生物科技领域的高校学者与产业的关系”(Participation of life-science faculty in research relationships with industry)的文献。该文通过研究美国生物科技领域产学研合作的案例,发现产学研合作不仅影响到大学学者在学术研究方向的选择(更加倾向于应用性研究),而且还改变大学学者对研究成果所持的态度及行为(更加倾向于保密和商业化)。该文的被引频次为189次,也是该研究领域在本阶段最具有影响力的文献之一。通过对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在本阶段最具有影响力的10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当时学术界除了对产学模式及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外,还开拓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例如:产学合作在不同行业的差异性,产学合作对高校的影响,高新技术行业产学合作的技术(知识)转移及影响因素,官产学三重螺旋创新模型。

       通过对1983年—1999年期间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如表7所示。发现该领域在本阶段出现许多新的高频关键词,同时一些传统高频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也被新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所超越。比如“technology transfer(技术转移)”、“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超过“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产学合作)”、“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产学关系)”等传统高频关键词,表明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在本阶段除了产学合作、产学双方相关关系等传统研究议题外,还出现许多新的研究议题,比如:产学合作的技术转移问题;生物技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兴起,而这些产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更需要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从高校获取技术知识来支撑产业的发展,所以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产学研合作过程的技术转移成为本阶段的研究热点。另外该领域在本阶段还出现其他新的高频关键词,比如:“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技术转移办公室)”、“patent(专利)”、“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这些高频关键词的出现并不偶然,因为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拜杜法案后,美国很多高校(比如斯坦福大学)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将科研成果申请成各种专利,强化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意识。因此技术转移办公室的技术转化效率,高校申请专利的行为,知识产权意识的提升对高校、企业及经济所造成的影响等都成为当时学术界新的研究热点。高频关键词“motivation(动机)”、“obstacle(障碍)”的出现更多地表明了产学研合作领域已经由原先单纯的产学研相互关系及模式的研究扩展到对产学研合作动因的研究。关键词“conflict(冲突)”的高频出现也表明学术界开始关注产学研合作实践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产学研合作是否束缚学术研究自由,影响知识成果的扩散等问题。还有关键词“Japan(日本)”的出现,表明学术界日益关注日本的产学研合作。原因在于日本经济的腾飞给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带来威胁,很多西方学者研究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其中包括日本的产学研合作实践。另外高频关键词“triple helix(三重螺旋)”的出现,表明了官产学三重螺旋创新模型在本阶段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总之,通过对本阶段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筛选分析,发现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研究议题比上阶段丰富许多,研究的热点由上阶段的产学双方关系及合作的研究拓展到本阶段产学研合作过程的技术转移、产学合作动因及产学合作的影响等多领域的研究,另外官产学研三重螺旋的研究在本阶段已经出现。

       通过对本阶段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共被引关键节点文献分析可以获知1982年Nelson和Winter所著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是该研究领域的理论来源之一,表明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在本阶段受到经济变迁演化理论的影响。通过对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在本阶段所发表的最具有影响力的文献及出现的高频主题词进行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范围比上一阶段拓展了许多。产学研合作线性创新模式在本阶段仍然是主流研究视角,同时产学研非线性融合模式的研究视角已经出现。本阶段的研究议题主要包括: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路径及影响因素,以技术转移办公室(TTOs)为议题的相关研究,产学研相互关系及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的动因,产学研合作带来影响。

      

       5.3 快速发展期的知识群(2000年—2014年):三重螺旋创新模型、技术(知识)转移、影响产学研合作的因素及产学研合作所带来的影响等研究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产学研合作提升为国家创新战略决策,产学研合作在国际上成为一种备受欢迎的创新模式。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日益深入,该领域每年文献发表数量由2000年的30篇上升到2013年的90篇,增幅3倍。这与全球很多国家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而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大趋势密切相关。

       本文运用CiteSpaceIII软件对2000年—2014年期间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所发表文献进行参考文献被共引分析,挖掘到本阶段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网络最关键10篇节点文献,如表8所示。1991年美国学者Mansfield在Research Policy期刊上发表题名为“学术研究与产业创新”(Academic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的文献。该文将美国7个制造行业中的76个大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哪些产业的创新是直接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而获知哪些产业更需要和高校合作。另外该文还首次研究学术投资回报率,科研的投资到产出之间的时滞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当时美国政府政策制定者、企业界的关注。该文献的被引频次为44,中心度为1.09,成为本阶段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网络共被引最关键节点文献之一。1989年学者Jaffe在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期刊上发表题目为“学术研究的真正影响”(Real e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的文献,该文从实证的角度首次系统性地研究大学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正面影响。研究表明在医药、电子、光学和核技术等高新技术行业,大学知识的溢出对企业技术创新尤为重要。该文突破之前单纯研究产学研合作模式本身,将研究视角延伸到产学研合作给企业、行业及区域创新所带来的影响。该文献被引频次为59次,中心度为0.46,是本阶段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共被引最关键节点文献之一。1998年美国纽约大学学者Etzkowitz在Research Policy期刊上发表题名为“创业科学的规范:大学与产业界新的联系的认知影响”(The norms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Cognitive effects of the new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的文献。该文主要研究大学如何通过校办企业形式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大学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等问题。Etzkowitz在该文提出产学研非线性融合模式新思想,比如:大学与企业界限模糊化,大学承担企业部分角色,企业也承担着大学部分角色。由于该文对传统的产学研线性合作模式做了新的修正,在学术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该文引用频次为62次,中心度为0.7,是本阶段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网络共被引最关键节点文献之一。通过对2000年-2014年期间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共被引最关键(中心度最高)10篇节点文献进行挖掘分析,发现美国纽约大学学者Etzkowitz在1998年-2003年期间所发表4篇文献都成为本阶段该领域的知识基础共被引最关键节点文献,而这4篇文献的研究思想是建立在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官产学三重螺旋创新模式的基础上,也充分表明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在本阶段主要受到官产学三重螺旋创新思想的影响。

      

       本阶段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一共有1002篇文献发表,表9列出该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10篇文献。其中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献是2000年美国学者Etzkowitz和荷兰学者Leydesdorff在Research Policy期刊上发表题名为“持续创新的动力:从国家创新系统和模式2到官产学三重螺旋演变”(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的文献,该文的被引用次数高达773次(google检索被引用次数为3692次),是目前在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文献。该文借助生物学RMA&DNA假想的三重螺旋理论模型全面阐述官产学三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大学与企业三方的界限模糊化;每个成员应承担其他成员的部分角色,同时要保留自己独特的作用;政府、大学与产业界由传统清晰的相关联系发展成为角色及界限模糊的新联系。该文所提出的官产学三重螺旋模型是一种全新的国家创新模式,颠覆了早期产学研线性创新模式,提出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非线性模式。官产学三重螺旋模型的提出在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是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同时奠定了美国学者Etzkowitz和荷兰学者Leydesdofff在创新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2000年美国学者Etzkowitz和英国学者Webster等在Research Policy期刊上发表题名为“大学的将来和将来的大学:‘象牙塔’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The futur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he future:Evolution of ivory tower to entrepreneurial paradigm)。该文通过对美、日、德、英等国的官产学合作模式研究并得出一个引人关注的结论: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本,作为知识创造者的大学也必然承担起除了教学、研究以外的第三个使命:大学创业。该文认为大学应该积极主动地负起第三个使命,即是大学通过校办企业的渠道将知识和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该文被引频次为328次,也是本阶段具有影响力的文献之一。2003英国学者Siegel和美国学者Waldman等人在Research Policy期刊上发表题名为:从一个实证研究的角度评估组织行为对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TTOs)相对生产率的影响(Assessing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on the relative productivity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An exploratory study)的文献。该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测量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的运营效率,并挖掘影响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运营效率的各种因素。研究表明组织的激励制度,大学与企业的文化差异等方面都会影响到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的运营效率。该文被引频次为294次,也是本阶段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献之一。对本阶段最具有影响力(被引频次最高)10篇文献进行挖掘,如表9所示,发现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在本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三重螺旋创新模型的研究;产学研合作的动因研究;技术(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产学研合作给企业创新、大学的学术研究所带来影响的研究。

      

       通过对2000年—2014年期间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筛选分析,如表10所示,发现一些传统的高频词汇如“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产学关系)”、“technology transfer(技术转移)”、“innovation(创新)”、“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产学合作)”仍然出现,表明产学研合作相互关系、技术转移及创新等在本阶段仍然是重要议题。关键词“triple helix(三重螺旋)”在本阶段出现的频次尤为突出,该词出现的频次排在第3位,首次超过了“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产学合作)”、“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等关键词,表明官产学三重螺旋模型的研究在本阶段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自从1995年美国学者Etzkowitz和荷兰学者Leydesdorff联合发表的文献[4]首次提出“三重螺旋”创新模式,1996年Etzkowitz和Leydesdorff发起的第一届“三重螺旋”国际会议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成功召开,三重螺旋创新模式引起政府、企业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进入20世纪以后,学术界对“三重螺旋”创新模式的研究日益深入,该模式成为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在本阶段的一个新研究热点。关键词“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大学创业)”的高频出现,是因为大学创业已经成为21世纪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也成为许多高校除了“教学、科研”以外的第三个使命。学术界对大学创业的模式及影响因素等问题的关注,大学创业在本阶段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还有一些关键词比如“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nanotechnology(纳米技术)”高频出现,是因为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行业是一个高科技行业,该行业比其他行业更需要通过产学研合作从高校或研究机构获取知识和技术,高科技行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本阶段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些高频关键词比如“China(中国)”、“Japan(日本)”出现,表明了基于中国和日本情景的产学研合作成果日益增多。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将产学研合作提升为国家创新战略,努力推动本国的产学研合作,同时激发了学术界对中日两国产学研的研究兴趣。关键词“patents(专利)”与“research collaboration(科研合作)”的紧密联系,反映学术界将专利作为衡量产学研合作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表明了从专利的角度测量产学研合作是本阶段的一个研究热点。总之,在本阶段学术界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日益活跃,研究热点多元化。

      

       通过对本阶段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共被引关键节点文献分析,获知该领域的知识基础架构主要由技术转移、三重螺旋创新模型、产学合作的模式等理论所构成。同时发现美国纽约大学学者Etzkowitz在1998年-2003年期间所发表4篇文献是本阶段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共被引最关键节点文献,表明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在本阶段主要受到官产学三重螺旋创新思想的影响。通过对本阶段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所发表的重要文献及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学术界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日益活跃,研究视角已经由早期简单产学研线性创新模式的研究发展到当前产学研非线性融合模式的研究。研究热点主要落在4个聚集上,分别是:①三重螺旋创新模式的研究;②技术(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③产学研合作给企业创新、大学的学术研究所带来影响的研究;④基于某一个特定国家(比如日本、中国)情景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

       6 结论

       本文从一个科学知识图谱的视角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所收录的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1370篇文献进行分析,追踪1966年至2014年期间该领域研究议题的演变过程,以期更加全面地刻画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演化进程,为把握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提供新的参考及依据。

       为了从总体上把握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主要议题,本文运用“Ucinet+NetDraw”软件绘制该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发现当前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1)产学研合作的技术转移;(2)以“大学”为议题的相关研究,如产学研合作对大学学术的影响,大学如何影响产学研合作以及大学在产学研合作的角色问题;(3)官产学“三重螺旋(triple helix)”创新模式的研究;(4)生物科技,纳米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为了追踪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的演化历程,本文首先借鉴普赖斯科技文献增长理论将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起步探索期、缓慢成长期及快速发展期。然后运用CiteSpa-ceIII软件绘制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的文献被共引知识图谱,并进一步挖掘,以获取该研究领域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知识基础网络结构、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等有价值的信息。研究表明:(1)在起步探索期,学术界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较为零星,产学研合作线性创新模式是该阶段的主流研究视角,研究的议题只是停留在初步探讨产学研合作模式及相互关系,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在该阶段主要受到熊彼特(Schumpeter)创新理论和罗格斯(Rogers)创新扩散理论的深刻影响。(2)在缓慢成长期,产学研合作开始得到学术界系统性研究。产学研合作线性创新模式在该阶段仍然是主流研究视角,同时产学研合作非线性融合模式的研究视角已经出现。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在该阶段的研究议题主要包括: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路径及影响因素,以技术转移办公室(TTOs)为议题的相关研究,产学研相互关系及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的动因,产学研合作带来影响。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在该阶段受到经济变迁演化理论的影响。(3)在快速发展期,产学研领域的研究日益活跃,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视角已经由早期简单产学研线性创新模式发展到当前产学研非线性融合模式。研究热点主要落在4个聚集上,分别是:官产学三重螺旋创新模型的研究,技术(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产学研合作给企业创新、大学的学术研究所带来相关影响的研究;基于某一个特定国家(如中国或日本)情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产学研合作国际研究领域在该阶段主要受到官产学三重螺旋创新理论的影响。

标签:;  ;  ;  ;  ;  

国际产学研合作的演变_技术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