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职能强化——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教育论文,发展趋势论文,职能论文,图书馆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近代,图书馆就具有开发读者智力,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信息的世纪,图书馆将更加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成为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继续教育的重要场所。
教育、科学、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广义的文化可以涵盖教育、科学,而狭义的文化,教育是基础,图书馆则属教育、科学的交汇和中介。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下“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21世纪的教育应把终身教育置于社会的中心位置上,该报告关于终身教育的概念,阐明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个支柱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谈及的终身教育,明确以义务教育为基础和起点。
图书馆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实行义务教育的社会继续教育场所,必须密切注意世界教育发展动态,研究图书馆工作与教育的结合点,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自20世纪60年代,各国都在实施继续教育工程(也可以说是“知识工程”),每年接受教育的培训率,荷兰为80%,丹麦为45%,美国为43%。英国于1991年开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继续教育体系,图书馆已成为其中整个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学者认为,图书馆的前景将与其他教育机构融为一体。图书馆不仅通过各种出版物直接传授知识,成为函授、电化教育机构以及各类专业技能的培训场所,而且将在学校教育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之后,各类型图书馆也开始成为正规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90年代初,英国学者以12个欧洲国家的有关数据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作出结论:后工业社会以科技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易于获取为特征。与此同时,科学知识也日益专业化,越是具有更多的可获取的知识,就越存在着一种相对的无知,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同样存在着这种现象。在信息社会,公众的知识需要全面提高,知识的传播将从无序走向有序,这其中图书馆的继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它的改进和完善将是必不可少的。在世界各国将图书馆纳入正规教育体系或作为学校教育有机补充的事例,并不鲜见。西方国家普遍将图书馆视为学校教学、科研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具备图书馆及其相应的标准,就不能取得办学资格;将社区公共图书馆视为居民享用继续教育的神圣权利,并以立法形式予以保证。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加之历史原因,急需人才缺口很大,形成大规模的教育需求。据有关材料披露,我国每年有1千万初中生不能升入高中;4百万高中生不能升入大学;15岁以上人口中有12 %的文盲;到2000年全国占劳动力总数一半的3亿人需转岗培训。 这些失学者构成了对图书馆的巨大需求,可谓为“第二希望工程”。朱镕基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根据我国国情,教育正进行着两个方面的转机:一是变教育事业为教育产业,一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教育产业化以育人为本质内容,以教育服务消费为产品,通过教育市场与社会各界和家庭交换,以获取特定价值的新兴第三产业。教育产业内容丰富,其中包括提供教育消费服务的职前培训及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贯彻“以人为本”,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人的素质现代化为目标。根据21世纪信息时代特征及国内外教育发展态势,强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将是每个图书馆同人的历史任务。为此,图书馆在强化教育职能方面需要提高认识,有所作为。
1 确立强化图书馆教育职能的观念。当前人们在展望21 世纪的时刻,似乎注意力集中于图书馆与知识经济,着重研究图书馆传递科学信息职能,探索图书馆实施信息产业的路子。这无可非议,但不可因此对图书馆教育职能有所忽视,甚至将它们对立起来。笔者认为,在图书馆的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四大职能中,对于现代图书馆,特别是其中的公共图书馆贯彻教育职能最为根本;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都由教育职能派生、演化出来,而且它们的实质也在于进行社会教育。但社会教育并不完全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图书馆社会教育应该贯彻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思想,具有前瞻性、整体性、主体性、创新性等特征,其内容与形式几乎可以复盖图书馆的全部工作。
2 落实教育职能的定位。各类各级图书馆都具有教育职能, 但根据各自的性质、任务,在贯彻、执行中需要有所区别,落实自身的定位。图书馆事业是一个有机体,为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效应,应在坚持自身性质、任务的前提下,营造特色,做到尽职而不越位,搞活而不添乱。也就是说,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重心,该搞什么不该搞什么,而不是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制造虚误效益。
3 扩大实施教育职能的服务面。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基层图书馆事业相当落后。以往城市图书馆仅限于为城区居民服务,而且服务时间短,书刊利用率低。为此,城乡图书馆都必须延长服务时间,延伸服务区域,扩大服务项目;改变株守“阵地”,囿于书刊借阅,只当“看门人”的角色。城市图书馆要开展与基层联合办馆,或以定点流动服务,并搞活读者服务,以更方便、更有效的形式,开展各种群众性的书刊宣传、阅读活动,大兴全民读书之风,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图书馆,充分接受社会教育。
4 紧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脉动。 图书馆贯彻社会教育职能唯有寻得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才能为读者喜爱,适应形势需要。这是图书馆营造特色,提高办馆效益的关键。图书馆特色只停留于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是不够的;如果一个图书馆对社会现实的变化不能迅速作出反映,而是以“不变应万变”,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国家的文化教育总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例如,英国教育根据经济与技术发展实际,将信息技术、环境保护、国家地理作为课程重点,图书馆也与之相配合,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这一经验很值得效法。
5 研究信息社会需求特征。 鉴于信息社会的供需条件和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人们的信息需求日趋多样化,使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内容、服务方式逐渐失去活力,将不断被现代化、产业化和网络化的信息生产和服务方式所取代,这就要求图书馆的工作重心逐步从组织文献向组织知识转变。未来社会的一切活动将以获取一定的知识和信息为基础与前提;信息、知识不仅靠积累,而且更注重于检索。因此,社会公众必须普遍掌握信息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包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从数量庞大、质量复杂的信息中鉴别、选取特定需求的有价值信息。图书馆由于自身的性质以及所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信息人才,应当承担起普及信息教育的职责,引导读者鉴别、检索有用信息,提供信息设备和场所,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6 密切与社会各方的联系与协作。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 社会分工将越来越走向专业化。这就要求在分工的基础上密切合作,互相依存。由于各类教育互相联系,图书馆必须自觉地与社会开展全方位的联系,并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实现职业活动整体化。这是图书馆在实施教育职能中的必由之路。图书馆唯有打破封闭的格局和僵化的管理模式,主动将自身溶入社会,才能在社会教育事业中真正发挥作用,为社会进步作贡献。
7 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21世纪的读者对信息的选择性更大, 渴求图书馆提供有效信息。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综合素质,在知识结构上符合服务性与创新性要求,提高对信息的鉴别,确定信息价值,为读者导读,做知识工程师。当前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知识占有不足,他们没有完全具备从事现代图书馆工作所需的知识结构。而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两者必兼得,不可偏废。其中思想素质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精神。笔者认为,它是职业道德与传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