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镇企业的深层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成就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1994年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已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半壁江山的格局使乡镇企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村发展最有活力的增长点。然而,乡镇企业毕竟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是在旧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等经济格局中运行的,新旧体制的磨擦、新旧模式的冲突、新旧观念的碰撞无不给乡镇企业的发展烙上印记,加之乡镇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长期缺乏自觉的宏观调节,受社区利益、农本位思想和管理水平的刚性约束,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仍然是以分散性、平面式、低水平的数量扩张为其特征,深层变革尚未真正发动,深层发展还须做出艰苦的努力。
一、产权规范:深层发展新理念
我国乡镇企业渊源于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成长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之中,其间几经曲折和变故,并伴随有平调、下放、没收等财产关系易位事情的发生,由此导致了乡镇企业的财产真实主体已模糊不清。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虽然从理论和法律的角度明确将集体企业财产确定为乡镇集体所有,但产权单一、权属模糊、政企不分的积弊并未得到根治。由于产权关系混乱,产权主体不明,政企职责不分,使得统一规范的产权规则难以生成,资源配置效率流失严重。因此,加快乡镇企业制度改革,理顺企业产权关系,培植企业产权新理念,是进一步激发乡镇企业生机活力、保持乡镇企业高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总体上看,企业制度的改革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要求,重点解决产权主体虚置缺位、政企含混不分的问题。
(一)转轨改制。转轨就是转换经济运行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真正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从速度型、低效益的数量扩张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追求有质量增长的轨道上来;改制就是对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通过改制来明晰产权,使产权人格化,使企业能真正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在操作中应围绕资产评估、产权界定、股权设置、利益分配等深层次问题,从实际出发,逐步实施。
(二)重塑产权主体。理顺产权关系主要应进行产权主体的重新塑造,包括乡镇企业主体代表的重新塑造、企业法人主体制度的重新塑造,包括乡镇企业主体代表的重新塑造、企业法人主体制度的重新塑造、财产权力结构的重新塑造、以及财产权客体制度的重新塑造。
(三)保障产权主体利益。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产权明晰之所以能带来激励,能规范产权主体行为,关键在于利益清晰、权责分明。因此,应切实保障产权主体的利益,使产权主体能明确规范产权主体代表的行为,合理界定企业、政府、股东的产权边界及其利益格局,并通过章程、契约等形式具体化、制度化。
(四)革除旧的管理体制。做到部门还权于政府,政府放权于企业。部门还权于政府;政府大刀阔斧精兵简政,解决条块分割、部门专政、地方党委和政府不能因地制宜规划设计,不能实事求是解决当地实际问题的偏向。政府放权于企业:政府把从部门收回的权下放给企业,政府就管协调、引导、监督、服务,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办企业办不了的事。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来接受宏观调控,再也不要在条条管好,还是块块管好上争论不休。谁也不要管,还是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作主好。
二、技术创新:深层发展高起点
经济发展史表明,世界各发达国家工业化都经历了一个从外延扩张为主逐渐演变为依靠科技进步的内涵发展为主的过程,这是工业发展的一般趋势,也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依靠技术进步的内涵发展,核心是技术创新的形成,只有不断地产生技术创新,才能促进技术进步速率的提高,加大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保持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受到技术要素匮乏、技术信息网络残缺、技术市场发育滞缓的制约,而且还受地方利益、资源禀赋、资金瓶颈的牵制,结果是,技术传递不能形成落差,技术开发不能与企业的发展融合对接,技术创新更是缺乏必要的人才储备和制度保证,乡镇企业长期只能在低水平的技术层面上徘徊,技术进步梗阻已经现实地危害着我国乡镇企业的深层发展。如何打破乡镇企业技术进步上的超稳定性,树立科技兴企的意识,使乡镇企业不断地产生技术创新行为,建立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业已成为乡镇企业高起点深层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全方位激发乡镇企业对科学技术的有效需求,大力培植乡镇企业吸纳科技的动力。政府应从宏观上发挥导向作用,实行统一的产业技术进步政策来诱导乡镇企业对高新技术的有效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乡镇企业技术进步计划;依靠宏观调控、利益驱动政策来加快高新技术向乡镇企业扩散,提高企业的技术密集程度。
(二)大力推进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通过不断开发高、精、尖新产品,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先进性和适用性;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传输,广泛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有重点地培养高新技术成长点,在高新技术和新产业培植中,发挥城乡联络的协调功能、自我循环的内力功能、外向发展的联动功能。
(三)加强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与产品升级换代的客观要求,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挂钩联系,大力推进多渠道、全方位、高层次的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瞄准国内高新技术、高档次产品、新兴产业,组织联合攻关,实行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
(四)为了使有限的资金获得最大的技术进步效益,乡镇企业在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和培训人才时,都应在整个技术水平上形成落差。为此,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要率先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施,并进行消化、吸收,然后以技术梯度向同行业转移,通过重点产品——重点环节——重点行业的技术进步路径,使乡镇企业走出技术困境。
(五)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有针对性、分阶段地做好培养工作,提高管理者的工业觉悟、工业意识,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并把智力投资作为乡镇企业完善行为机制的内容规范下来。
三、结构优化:深层发展多功能
结构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分工分业是从较浅层次逐渐推进到更深层次的。当浅层结构变革已充分展开,如不及时发动深层结构变革,则要素效应就不能充分合理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尽管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主要增长方式表现为低水平、平面式的数量扩张,不仅资产存量的重组和优化尚未形成氛围,而且其产品结构、部门结构和产业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结构趋同,形成“同类种群同向高速增长的拥挤效应”。其结果,一方面是导致相同产品共同生产后的低水平过度竞争,并与市场状况的恶化互为表面,推动市场费用上升,最为明显的例证是现实发展中的乡镇企业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产业格局上,面临的市场壁垒(既竞争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是呈渐高的趋势;另一方面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的产业同构,使城乡企业间缺乏明确合理的层次和分工。据1993年资料,乡镇工业内部34个行业的产值结构,与全国县级以上工业33个行业的产值结构相似系数达0.8283,其中轻工业的10个行业高达0.981,城乡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互为补充的结构优势和协同机制。因此,冲破结构桎梏,转变增长方式,关键在于使结构变革效应真正契入到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之中。
(一)产品结构的变革。产品结构的变革应立足于优势产品、名牌产品、创汇产品,着眼于市场和用户的需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起步,切实搞好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升级换代,尽快实现从长线产品向周期短、见效快、能耗低、无污染的短线产品转化,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应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发挥乡镇企业向城市工业和农村农业双向产业开拓的优势,合理地选择主导产业,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产业链,激发连锁效应。作为主导产业,应具有激发性强、内聚力大、幅射面广、规模效益明显的特点。具体来说,我国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1)全方位扩张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纵深发展,逐步解决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结构同构问题,在把两者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前提下,着力培植两者互相补充、协调发展的统筹机制;(2)以产业之间的专业化联系为纽带,延伸产业链条,加宽产业环流,拓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业、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业后序加工领域,建立起与农业化相适应的乡镇工业体系;(3)选择一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能够启动相关部门发展,产品具有较大社会需求弹性,注入先进适用技术的产业作为区域性支柱产业,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支柱产业的快速成长,使其在区域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支撑作用;(4)进一步发挥乡镇企业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劳动密集以及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瞄准国际市场,引导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乡镇企业共同参与市场,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使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开创外向型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格局。
四、布局集聚:深层发展网络化
我国乡镇企业一开始就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之上的,“村村冒烟,家家点火”是8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应该说,在乡镇企业的起步阶段,分散布局恰似星星之火很快燎原于东西南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乡镇企业不断走向市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分散布局所沉淀的单个企业规模不经济以及宏观布局规模不经济的弊端日渐显露。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尚有80%分布在自然村,7%分布在行政村,12%分布在乡镇所在地,只有1%分布在县城或县城以上地域。这种高度分散的格局,不仅阻碍了聚集效应的产生和小城镇的建设,弱化了城乡工业的联系,而且加大了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降低了市场开拓能力,由此而导致外部不经济和资源浪费。因此,对乡镇企业实行合理规划,集中布局,使乡镇企业不断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非农产业城镇群落和区域网络化发展格局,这是乡镇企业深层发展的基本指向。
(一)以集镇为依托,构筑圈层梯设扩展网络。集镇是一种社区性极强的聚集体,对区域经济有吸引和辐射功能,能够吸引乡镇企业的聚集,而且乡镇企业以集镇为依托,利用其相对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通过集聚和扩散的不均衡发展,突破产业边界的束缚,建立起集镇中心圈、资源腹地圈、产品幅射圈等层次的圈层梯设扩展网张。
(二)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建立工业小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经济效益,而效益又在很大程度上依仗于规模经济。我国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所导致的突出问题就是生产要素难以聚合产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规模效益。为此在有条件的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形成适度集中、规模经营的工业小区,一方面使一定空间内的企业共享经济信息,共用基础设施,互补资源优势,变单个企业生产率为综合生产率;另一方面将会由过去“一家一户”的单干演变为以乡镇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为依托的全方位、大跨度、紧凑型经济联合发展的新格局。
(三)以政策为导向,走联合、兼并之路。对于现有同类企业或雷同项目,通过合并联合、兼并,不同企业依据产业链带原则组建企业集团或股份有限公司将是乡镇企业实行内涵规模扩大,促进企业要素聚合重组的主要方式,也是乡镇企业布局走向集中的基本途径。在联合、兼并、重组过程中,要加强政策导向,运用经济手段,既不守旧,也不盲动,以市场为导向,以新技术为依托,挖掘潜在的优势,找准企业的位置,使乡镇企业真正在聚合重组中走上快速、协调、高效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