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情绪表征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表征论文,学前论文,认知论文,实验研究论文,情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6)03-0075-05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沟通,诸如识别他人对自己所持的情感,预测父母对自己的行为是生气还是高兴,或者隐瞒自己与社会情境不太相符的感情等,儿童需要理解情绪表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这种知识的发展将促进儿童的自我表现或人际利益的获得。对儿童这种情绪认知的研究是“心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心理状态包含信念、愿望、意图、情绪、感知、虚构表征、注意、思维、意识等内容。因此,对儿童情绪认知的研究将促进我们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深入了解。
儿童早期对情绪的理解是与具体事件相关联的,而且情绪与事件之间呈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当儿童对人的其他心理状态有了一些了解以后,他们对情绪的理解便有了相对性,能了解到同样一个情境或事件对不同的人来说可以引发不同的情绪,这取决于他们的愿望、期待等内部心理状态。研究表明,儿童对信念、愿望等的理解是情绪理解的基础[1][2][3][4],儿童对情绪的理解也被认为有助于对信念的理解。因为情绪,特别是面部表情,是两个表征间不一致的典型案例。例如,当某个儿童看到一个人摔下自行车,还划伤了膝盖,但是这个人并没有哭,而是微笑,该儿童就会面临情绪方面两个相互冲突的表征:由于微笑而导致的高兴表征和由于身体疼痛所致的悲哀表征。只有明白表征过程的儿童,才不会被这种相互冲突的表征所迷惑,认识到某个事实可能以相互冲突的两种方式加以表征。一些研究认为,学前儿童尚未很好地认识这一表现规则[5][6],大约在10岁后这种能力才发展得比较充分。[7][8]因为这种认识要求儿童能够理解到,某个单一的事实可能导向两种相互矛盾的心理表征——感受的情绪和切合于社会的情绪。但也有研究发现,儿童6岁时就可以理解:面部表情不需要和内在体验一致[9],和内在体验不一致的面部表情可让他人产生错误信念,这类表情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为了操纵情境使之对己有利。[10]
在上述研究结论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一是学前儿童是否很难理解情绪表现和真实的内在体验间的反差;二是学前儿童对这种反差的理解水平是否因情绪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有差异。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在同样的内在心理体验的情境下几种情绪的表现,来考察学前儿童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情况。由于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本研究采用的是故事叙述加辅助情绪图片的方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观察到,女孩往往比男孩表情更丰富,更会“表演”。有研究发现, 4岁儿童的情绪伪装就已经出现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更愿意隐藏失望情绪。[11]这种性别差异不是由于男孩和女孩对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掌握存在差异,而是由于“性别角色”影响了男孩和女孩使用表现规则的动机。[12](P183- 227)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有关性别角色的内容不断丰富,男、女孩的情绪伪装进一步分离,6岁的女孩倾向于压抑愤怒,男孩倾向于压抑害怕[13];10岁和13岁的女孩则比同龄男孩更愿意对同伴表现真实的情绪,对成人伪装或掩饰真实情绪。可见,男女儿童在情绪的外在表现上有所差异。那么,他们对情绪的外在表现与内在体验间关系的认识有没有性别差异呢?这一问题,也是本研究希望探究的。
二、方法
(一)被试
从南京市幼儿园抽取了72名儿童,其中3岁组27人(其中男16人,女11人,平均年龄为 41.78个月,年龄范围为34~47个月,SD为 4.07个月),4岁组21人(其中男11人,女10人,平均年龄为53.71个月,年龄范围为48~ 59个月,SD为2.95个月);5岁组24人(其中男16人,女8人,平均年龄为65.46个月,年龄范围为61~69个月,SD为2.15个月)。
(二)实验材料
女孩和男孩的表情图(哭,笑,平静)各3张,制成8.5×12.7(平方厘米)大小的图片。
(三)实验环境
在幼儿园一个安静的、幼儿熟悉的房间里,摆一张小桌,在小桌的两边各放一把小椅子(供主试和被试坐)。
(四)实验程序
步骤一:放松游戏。将幼儿领进实验场所后,主试与被试先玩一个“指鼻子、指眼睛”的游戏,即主试说出某一个五官(如“鼻子”),然后与儿童各自指自己的这一器官(鼻子),看谁指得快、准。此游戏的目的是让儿童精神放松,同时可以互相熟悉口音。
步骤二:正式实验。主试给被试讲述故事:“这是兰兰(或者明明)”,主试同时出示一个小女孩(或者男孩)面部表情平静的图片(在实验时,男孩和女孩的图片在被试间是随机呈现的)。主试接着说:“她(他)在幼儿园玩的时候,一不小心跌在一个大石头上,跌得很疼,腿都出血了。”被试然后被问到“感受的情绪问题”。
感受的情绪问题:兰兰(明明)跌在石头上了,跌得很疼,她(他)会哭吗?主试同时出示有兰兰(明明)哭表情的图片。
由于“感受的情绪问题”,是一种情绪的外在形式与内在体验一致的表现,本研究之所以在研究设计时让被试先回答这一问题,目的是让他们先回答儿童遇到上述情况时情绪的常规反应,以便将被试对该情绪的认识与其他情绪的认识剥离开来,为更好地分析被试对内在体验与外在情绪表现间复杂关系的认知情况做好准备。正确的回答是:兰兰(明明)她(他)会哭的。如果被试回答不正确,主试至少重复上述的故事3遍,直到被试能正确回答,才进行下面的问题并开始记分。如果被试听完3遍以后,仍然回答不正确,那么该被试可能在智力或言语理解能力上有严重缺陷,无法继续完成下面的研究任务,因而从该实验中筛掉。
主试接着讲述故事:“可是,这时她(他)一回头,看到班主任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站在身后……”主试随后再问“现实的情绪问题”。
现实的表情问题(F1):兰兰(明明)回头看到老师和小朋友们,她(他)还可能笑吗?主试同时出示有兰兰(明明)笑表情的图片。
现实的表情问题(F2):她(他)还可能像以前一样的表情吗(即若无其事的中性表情)?主试同时出示有兰兰(明明)平静表情的图片。
计分方法:针对F1问题,如果认为可能笑,得1分。否则得0分;针对F2问题,如果认为可能与平常一样,得1分,否则得0分。
三、研究假设
1.学前儿童对生活事件中人们的表情与内在心理状态有差异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
2.针对同样的内在感受,学前儿童对人们会出现不同表情(笑或者平静)的认识存在差异。
3.学前儿童对表情与内在心理状态间关系的认识存在性别差异。
四、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回答现实的表情问题的性别差异
表1 男女儿童通过情绪表征问题的百分数
年龄组性别F1F2
男(n=16) 75.0 37.5
3岁 女(n=11) 81.8 72.7
男(n=11) 90.9 36.4
4岁 女(n=10) 100
30.0
男(n=16) 81.3 68.8
5岁 女(n=8) 75.0 50.0
表1显示了男女儿童在情绪表征任务中的表现。针对情绪表征任务中的两个问题,对各年龄组内部进行2(可能、不可能)×2(男、女)列联表的x[2]检验,由于各个年龄组内n<40,故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表明,三个年龄组内的被试对两个问题的回答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鉴于上述的结论,在以后分析中,将同年龄组内男女被试的数据合并使用。
(二)儿童在情绪表征任务中的年龄特征
将不同年龄儿童对两个情绪表征问题的回答分别进行比较,其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年龄组的儿童对F1及F2的回答差异皆不显著。
做进一步的x[2]检验,以探明不同年龄组间回答问题的差异及各年龄组内的回答是否为概率水平,结果表明:(1)在F1问题上,3岁组与4岁组差异不显著;3岁组与5岁组差异不显著;4岁组与5岁组差异不显著。此外,3~5岁各年龄组内皆是“可能笑”的回答极显著地多于“不可能笑”的回答,p<0.01。(2)在F2问题上,3岁组与4岁组差异不显著;3岁组与5岁组差异不显著;4岁组与5岁组差异边缘显著(p=0.051)。此外,3~5岁各年龄组内皆是两种回答差异不显著。但到5岁时,出现了回答“可能”的增多,回答“不可能”减少的趋势。说明3~5岁儿童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还处于概率水平,但到5岁时,儿童对情绪表征与内在心理体验不一致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
表2 不同年龄儿童通过情绪表征问题的百分数
年龄组 F1 F2
3(n=27)
77.851.9
4(n=21)
95.233.3
5(n=24)
79.262.5
x[2](2) 3.043(p>0.05) 3.870(p>0.05)
(三)对两个表情问题回答的比较分析
以相关样本Sign符号检验对两个问题的回答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全体被试回答F1显著好于回答F2,p<0.01。其中,3岁组内回答F1显著好于回答F2,p<0.05;4岁组内回答F1极显著好于回答F2,p<0.01;5岁组内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结果说明儿童随年龄增长,对两个情绪表征问题的认识差异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五、讨论
本研究对3~5岁儿童认识外在情绪表现与内在心理体验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但是,对不同情绪表征问题的认识在性质上有差异。例如,对“遭受身体痛苦”的问题情境下人物表情的判断,3~5岁各年龄组内皆认为“可能会笑”极显著地多于“不可能笑”,p<0.01。而对与上述同样的问题情境,3~5岁各年龄组内认为“可能和平常一样的表情(中性表情)”的判断处于概率水平,但到5岁时,认为出现中性表情的判断增多,认为不可能出现的判断明显减少。这一结果说明,学前儿童对外在表情与内在心理状态的关系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认识水平有逐步提高的趋势。
上述结果没有完全验证本研究的假设一。究其原因,可能是学前儿童对这种关系的复杂性认识还十分不成熟,思考问题时会更多地受到其生活经验的影响。如多数被试在陈述理由时说到,小朋友跌痛了,老师和同学过来,是要帮助他(她)的,所以他(她)可能会“笑”或者“转哭为笑”。因此,儿童对此问题的回答,有可能是其自然流露的自身情绪反应的转型,而不是他们对情绪伪装的社会性调节策略的完全理解。
鉴于上述的分析,在设计问题情境中,若只问F1问题,即故事中的人物在遭受身体痛苦时,看到老师和同学们在身边,可能不可能“笑”,就很难真实地反映出儿童对情绪表征与内在感受间关系认识的层次性差异。一般情况下,儿童对情绪的理解最初来自于对自我心理状态的感知,再迁移到他人身上,最后能综合考虑其他的因素来判断某人情绪的性质。由于儿童在其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很难遇到F2问题,所以这一问题更能反映儿童对情绪表征认识的真实水平。但本研究的结论是,到5岁时,儿童还没有完全掌握F2这种更复杂的情绪表征与内在心理感受的不一致表现。这也充分反映出学前儿童神经系统活动兴奋占优势,抑制功能发展还不完善,这使得他们对中性情绪的体验和表现不多,并反映到对相应问题的认识上。因此,他们在回答上述两种情绪表征问题时差异很大。
综合上述的分析来看,3~5岁儿童尚没有真正把握外在情绪表现和内在心理体验复杂关系的实质,认识还处于比较低的认知层次上,这是本研究的假设一直没有得到验证的主要原因,同时也验证了前人的一些结论。[5][6][7][8]但是,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学前儿童认识笑的表情和内在心理状态的关系与认识平静(若无其事)的表情和内在心理状态的关系存在差异。这一结果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二,反映出学前儿童认识情绪表征问题有层次性的特点。
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情绪发展成就惊人,他们的许多情绪技能,例如控制消极情绪的爆发、表现出不同于真实感受的“表面情绪”或“情绪外壳”(emotional front)等,在5~12岁之间是飞速增长的。[14](P237-309)本研究由于被试的年龄较小,只能初步看出他们理解这种关系的发展趋势,至于他们对各种情绪的认识和外在表现技能的发展特点,还需要在今后通过扩大被试的年龄范围,增加生活中常见的情绪伪装案例和生活中少见、但能够揭示情绪伪装实质的案例设计,来进一步探讨儿童情绪表现的特点和理解这一现象的年龄特征。
本研究发现儿童情绪表征认知的性别差异不显著,没有验证我们的假设三。但这和前文提到的有关学前儿童在情绪表现上已开始有差异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矛盾,而是对上述研究的一个补充,即,学前儿童虽然在行为上已有所表现,但在认知发展上性别特征尚未分化,到了童年中期后,儿童的认知发展才开始有性别差异。因此,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将是进一步探讨儿童在过了学前期之后,情绪认知以及其他心理状态认知的发展是否有性别差异,以及差异的表现等特点。
六、结论
1.3~5岁儿童对外在情绪表现与内在心理体验间关系的理解没有年龄差异,都还处于比较低的认知层次上,尚没有真正把握外在情绪表现和内在心理体验复杂关系的实质。
2.3~5岁儿童对复杂性不同的外在情绪表征与内在心理感受不一致的情境认识也不同,其中,大部分3~5岁儿童能正确回答“人在遭受身体痛苦后,其面部表情是快乐的”的问题,而对“人在遭受身体痛苦后,其面部表情和平常一样”的情境很难理解,只有半数概率的5岁儿童才对此关系有正确的理解。
3.3~5岁儿童对情绪表征问题的理解性别差异不显著。
收稿日期:200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