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其自身发展和运行的规律。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及时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全集》第38卷,第141页)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把握,有的则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认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掌握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规律
社会文明是指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二者共同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物质文明为之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而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和智力的支持,并保证物质文明建设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忽视了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画饼充饥、纸上谈兵;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方向。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他多次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他针对一个时期曾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又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如果风气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同上,第154页)实践证明: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为什么要坚持两手抓,两个文明一齐发展呢?因为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缺了哪一手都不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缺了哪一个文明的发展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掌握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规律
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弄清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以及外来思想文化的关系,把握了这两个问题的规律,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有时代的创造,也要有对传统文明的继承,新文明的产生是建立在对传统文明扬弃的基础之上的。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全集》第39卷,第299页)社会主义文明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可能从零开始。社会主义文明必须建立在封建文明、资产阶级文明所取得成就的基础这上。没有封建主义文明、资产阶级文明的成就,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从现实出发,从时代的需要出发,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土壤之中,不断创造不断更新。列宁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同上,第4卷,第362页)
在中华民族悠久而丰富的思想宝库中,不乏我们今天仍应继承的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和需要弘扬的民族传统美德。比如,《周易》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包容万物、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再如,传统道德中以民为本的思想,胸怀天下、尽忠为国、舍生取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敬业乐业、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的思想,义利统一、见利思义的思想,等等,都可以批判地继承,为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用。当然,即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也不能照搬照用、食古不化。在一些问题上我们要“温故而知新”;在另一些问题上则要“破旧而立新”。总之,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去继承,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
至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中华民族历来有胸怀博大、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现在,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高度文明。所以,我们要敢于和善于迎接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挑战,慎重考察不同思想文化系统中所包含的合理要素,象当年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哲学中剖析、剥取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一样,去积极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系统中的合理要素,要把一切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文化成果吸收过来,为我所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然是一个新的创造,同时也是多项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的新的综合。
积极吸收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与自觉抵制外来文化中消极腐朽的东西的毒化和侵蚀,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智慧,历史虚无主义是错误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应排除各种浅见与偏向的干扰,综合东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努力创造光辉灿烂、内容丰富的社会主义新文明。
三、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掌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规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拨乱反正,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个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一条合乎国情,顺乎民意,符合实际的路线,是真正把中国引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唯一正确路线。这条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之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文明建设,理所当然地应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理所当然地应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理所当然地应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那种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的思想是错误的。以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观念影响甚至指导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用理想信念的泯灭,伦理道德的沦丧,以及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混乱,换取经济的虚假繁荣,这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全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保证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地发展。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专门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制定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魄力和决心。深刻理解、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是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四、认识社会经济发展与思想道德进步的辩证关系,掌握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规律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范畴,既表现在社会生产领域,又表现在精神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开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精神文明同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领导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的最新成果,实践证明,它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同时也会大大推动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以及科学文化技术的快速进步。例如,经济运行单位的主体性。公平性原则有利于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平等观念和竞争观念,对效益特别是长期效益的追求,会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注意诚实守信、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生产上的紧密联系和社会化分工则要求人们树立整体观念和相互协调,交往的增多将进一步促进人们对共同规范和秩序的追求,等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要取向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大大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同进,也大大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和更新、生产积极性进一步高涨、科学文化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发展,无一不是和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实并不象有些人错误地认识的那样,什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付出牺牲精神文明的代价”、“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必须一先一后”,等等。
在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对市场经济的保证和促进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真正的、成熟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文明经济”、“秩序经济”、“法制经济”。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通行的一些原则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单位或个人为了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也会采取不平等竞争的做法。为了战胜竞争对手,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会不择手段,甚至丧尽天良。一些人借更新观念为名,行个人主义之实。有的大搞权钱交易,把权力商品化。有的则大肆贪污挪用公款。有的则大搞行贿受贿,如此等等。这些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污泥浊水,严重地毒化了社会风气,极大地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因为健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建立在秩序混乱、思想道德泯灭这样一个缺乏文明社会基础之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正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以上四个方面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最基本的关系,还有第二、第三层次的其他众多关系。努力认识和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