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理论创新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论文,研讨会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11月18日,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在四川省成都市联合主办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理论创新研讨会。会议由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现代审计研究所、审计系、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审计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会议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20余所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审计学会、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四川省审计厅、《会计之友》等单位的120余位专家、教授及研究生参加了研讨。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骁、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社长王鸿津、中国审计学会副秘书长刘力云、四川省审计厅副厅长廖代永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围绕“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经济责任审计与国家治理”等议题,选取34篇论文进行交流,其中主题报告11篇,分论坛研讨报告23篇。现将研讨会上专题发言和研讨发言的主要观点和内容综述如下。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围绕“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这一主要议题,会议的主题报告和分论坛主要就国家/政府治理结构、要素及运行机制的相关理论,国家审计在服务与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方面如何发挥功能作用的策略与路径,以及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引起的审计理论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针对国家治理、国家审计的本质与内涵,以及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尹庆双教授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对国家审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国家是享有主权的政治组织,政府是行使主权的政治组织。政府是介于国家与国民的中间组织,因此,国家治理并不等于政府治理。国家治理的特征表现为治理主体的“一主多元”性和治理权威的多样性。为了建立“有序的市场、有限的政府、有为的社会”,必须明确界定政府治理与公共治理,重新定位国家、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相应的,现代国家审计体系的构建,必须明确国家审计与政府审计之间的关系。
北京交通大学张立民教授基于利益矛盾视角,围绕审计与组织治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以及命题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关系。张立民认为,国家审计是以既定的公共权力结构为基础,通过检查、评价和报告反映公共经济责任履行过程及其结果的相关信息,降低因利益矛盾导致的道德风险和信息风险,引导、约束公共资源获取、分配与使用行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契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契约形成、执行、完善的基础。国家审计要为国家治理搭建平台(基础设施)、国家审计要树立国际视野和风险导向意识,要把国家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应该从权责利动态平衡的角度,确定不同时期的审计重点和评价标准。同时,国家审计对现有权责制度安排产生的影响是改良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对外经贸大学叶陈刚教授对国家审计结构与机制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我国的国家审计是公共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及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现行国家审计的弊端日益突显,改革势在必行。他通过国内外国家审计体制比较,对我国现行的审计结构与机制进行了剖析,对国家审计体制改革和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探索。
西南财经大学潘学模教授以菲律宾总统阿基诺访华开销预算等三则新闻为引子,阐述了国家审计的本质、审计机关的地位,以及国家审计与政府审计等问题,并对国家治理与治理国家进行了分析。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张军博士基于国家审计成熟度模型,以美国审计署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重庆工商大学王杏芬副教授以世行贷款重庆城市环境项目为例,对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与政府治理的关系作了分析。浙江万里学院徐荣华副教授探讨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内在联系及作用机制,四川师范大学何云教授从经济学视角探讨了国家治理中的审计角色定位和审计技术创新问题。
围绕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与国家审计、国家治理的关系,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主任、西南财经大学蔡春教授认为,任何组织都需要治理,都需要建立适当的治理结构,运用适当的治理机制,解决普遍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而任何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建立都离不开审计。国家治理的核心是监控公共权力的阳光运行,促进公共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妥善处理或均衡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保证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蔡春从构建全新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创新国家/政府审计对象载体;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政府绩效审计;树立受托经济责任理念,推进责任政府建立,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构建并实施治理导向审计模式;构建并实施权力导向审计模式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实现路径。
清华大学会计研究所郝振平教授围绕受托责任、权力匹配与权力制衡以及国家审计对各类审计的影响作了深入分析。他指出,经济效益审计、财经法纪审计、三E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很多新的审计类别,都是在国家审计中诞生的。用传统的受托责任观很难解释上述新的审计类别的产生,用权力匹配的受托责任观,则能较好地解释这一问题。
南京审计学院郑石桥教授沿着国家治理整体构造、问责机制到国家审计这一逻辑路径,探究国家审计的本质,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国家审计差异化进行解释。他介绍了国家审计机关设立的制度背景,在对研究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家治理、问责机制和国家审计的理论框架,并对国家治理、问责机制和国家审计差异化产生原因进行了解释。郑石桥认为,从本质上来说,国家审计属于经济问责,问责对象是政府治理系统中的任务确定及资源配置子系统。在经济问责系统中,国家审计基本功能是经济问责信息保障机制,当鉴定经济问责信息的真实性时,就是基于责任方认定业务;当直接提供经济问责信息时,就是直接报告业务。经济问责主体还可以将经济问责中的其他权限配置给国家审计,从而在国家审计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扩展国家审计的辅助功能。
针对政府审计框架构建逻辑的局限性和目前政府审计的特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龙平教授在对政府审计框架构建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国家治理责任论,构建了“国家治理目标需求-国家治理-国家治理责任-政府审计”这一国家治理导向政府审计框架,并从作用途径、手段、方式、范围等方面,阐述了政府审计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关于如何有效发挥国家审计的国家治理功能,厦门大学陈汉文教授基于福山的国家建构理论,从国家能力与国家范围两个维度阐述了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关系,并从加强国家法治建设、能力建设、改善组织管理与设计等方面,就国家审计发挥作用的路径作了探讨。
武汉大学王永海教授以国家治理的本质属性与绩效审计的基本特征为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公共管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法律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绩效审计完善国家治理的理论依据,并从监督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利用,制约公共资源管理权力发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更加高效、廉洁的政府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阐述了绩效审计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绩效审计完善国家治理的作用路径进行了探讨。南京审计学院和秀星教授从分权制衡理论的视角,对审计机关组织模式和审计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在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关系的经验证据方面,西南财经大学唐雪松副教授利用2003-2007年间我国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或执行效果数据,研究了市场化进程与政府审计作用发挥的内生决定。唐雪松认为,政府审计机关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越高,审计结果的执行效果就越好。
经济责任审计与国家治理
经济责任审计是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的审计实践产生的一种制度创新,对完善领导干部监管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民主法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与国家治理”这一议题,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导向模式、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问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模式与公告制度等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围绕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问题,西南财经大学李江涛博士代表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组阐述了经济责任审计之沿革、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审计理论创新的主要表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动因、本质与功能,并就经济责任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及其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张勇教授从受托责任观和“免疫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提出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是适应审计理论发展而对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理论创新,其研究目标就是探索一种可供选择的发挥审计国家治理功能的导向审计模式。重庆大学刘更新博士探讨了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及其治理效率问题,他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包括审计动因、审计委托机制、审计执行机制、审计信息传递机制以及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五个部分。其中,经济责任审计动因既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与理论基础,又是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的组成部分。他指出,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促进政府治理的完善,提升政府治理效率。西南财经大学李明博士生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经济责任报告的真实性进行鉴证,二是对经济责任人的目标经济责任履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他指出,应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公告制度,选择恰当的方式公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并追踪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落实情况。
关于如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效力、发挥其国家治理功能,山西财经大学吴秋生教授对积极责任与消极责任的特点及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作了分析。他认为,解决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怎么审查、怎么评价”问题的关键是弄清“经济责任”的含义与特点,特别是其积极面与消极面的含义与特点。积极经济责任具有积极性、差异性、总体性、可计量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积极经济责任的审查采用抽样审查法,评价采用指标分析评价法;消极经济责任具有消极性、统一性、具体性、职业判断性和风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消极经济责任的审查应当采用判断抽查法,评价应当采用问题责任界定法。
重庆大学李嘉明教授认为,当前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政府治理和企业治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形势下,作为政府治理和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的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如何促使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社会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各尽其能又相互配合,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值得深入思考。针对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应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审计委员会,通过国资委和审计委员会,协调三种审计,减少重复审计;要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和审计信息库,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从而强化政府及公司治理。
针对党政领导这一特定主体,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高前善副教授探讨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问题,他在产权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基础上,采用演绎法,以“日常行政”、“重大决策”、“遵纪廉政”、“工作业绩”四个评价模块,构建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整体框架;并在分析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特点和评价指标模块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总结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具体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即逻辑一致原则、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动态发展原则和一般指标和特殊指标相结合原则等。
其他相关议题
除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经济责任审计与国家治理”这两个主要议题,部分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其他审计相关议题展开了研讨。
兰州大学杨肃昌教授以“有关中国国家审计的十大‘或许’”为题,对国家审计与政府审计、审计制度的法理依据、经济责任审计、国家审计的本质、审计体制的改革和国家审计的未来发展等进行了深入思考。西南财经大学李越冬博士基于聘用审计视角,对如何提高国家审计机关审计质量进行了分析。上海海事大学张川教授用实证和规范的方法,分析了政府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证明了以前年度政府审计成果落实情况、审计独立性和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对政府审计质量有显著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吕先锫教授就审计文化建设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通过本次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国家审计应随着国家治理目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作为国家治理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审计通过监督、评价和鉴证等功能的发挥,促进和保障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国家审计治理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不断创新审计理论研究,从而为完善和创新国家审计体制及相关配套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审计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长期从事审计工作的有关人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对深入认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有关问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创新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标签: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西南财经大学论文; 国家审计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