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_素质教育论文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_素质教育论文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人文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兼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面对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提出了以满足职业技术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指向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这里,职业技术和职业综合能力并非仅指单纯的职业岗位操作,而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则显然有别于仅仅需要对一个已知的程序进行重复性运动的操作工。这种综合性和层次性表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一般专业能力以及适应各类职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更包含了相当的人文素质。这也就把高职院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上了日程表。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关系

1.技术教育的工具性需要人文素质教育来弥补。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专门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也因此有了蓬勃发展的机会。所以,从高职教育的产生根源来看,其技术教育更多的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给学生提供一种工具,其技术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超过目的性价值。因此,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往往只局限在狭隘的“技术教育”上。但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爱因斯坦说过,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徐葆耕教授也曾指出,就两个极端而言,孤立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可能会造就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这也就是说,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对高职教育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二者相互补充,高职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才能统一起来,也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人文关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2.技术成果运用的恰当性需要人文精神来支撑。恰当运用技术成果的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在市场经济时代,技术成果的恰当运用确实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能摆正个人与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关系,如果缺乏社会责任感,技术运用可能会走到反面,给民族和集体带来危机。

3.技术学习和创新需要人文教育来引导。现代科学技术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很快;二是多学科的互相交叉、渗透、融合,产生新的学科;三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这三个特点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在现代科学领域中形成的新的基础知识,并学会学习、融会与贯通。可以说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人类取得成就的程度和大小。创新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之一。人文教育可以极大地活跃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改善其思维能力,提升其创新精神。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才会在技术学习和技术创新中作出理性的思考。

 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存在的障碍

首先,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培养专门人才,强调对学生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全面素质教育,其根源在于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观存在不正确不全面的看法,没有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没有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结合统一起来。在这股大潮流中,高职教育在其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中,往往偏重于前者,倾向于培养出具备相关职业技术的技工型人才,应该说,高职教育注重技术教育的惯性不可能在短时间改变。在就业压力愈来愈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文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等都是单纯地围绕市场转动,将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技能主义”倾向严重,而忽视了高职教育也应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这一基本目标。这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要克服这些困难,改变这种状况,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

其次,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资源处于劣势。现在的高职院校很多是从原先的中专升级而成,由于规模与实力所限,在院系整体构建上,很少有中文、历史、哲学等院系,也就无法像普通高等综合大学一般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合理配置,为全校学生开设相关的人文课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它们的其他相关配套设施一时间还无法达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也受师资力量所限。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可说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便不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说起。教师除了要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较强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这是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但无法否认的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远未能达到这种要求。他们的总体水平要比普通大专院校稍逊一筹,部分教师的学历甚至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最后,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存在着对人文教育的认识障碍。从高职院校的生源来看,一部分来自中专、中职、技校,即所谓“三类生”;一部分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五年制学生。特别是“三类生”,他们原来所受的教育使他们忽视获取人文学科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排斥人文类课程,高职院校如何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激发起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的热情,也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一大难题。

三、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几点做法

第一,明确培养对象,改变教育观念,确定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第一位应是育“人”,其次才是职业教育。即确立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首先应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即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把人教育成“人”,要把“为何而生”的教育与“如何而生”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而且把“为何而生”的教育放在首位,教育学生懂得“人是什么”、“我是谁”。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即有理智、有理念、有理想的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人。

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辨别力。只有先成“人”,才能最终成事。这点是最为关键的,惟如此,高职院校才可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惟如此,才能以此为指导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

第二,注重在高职院校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做好课程设置工作。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而是一种教育观念或说是理念。它与高等职业教育并不矛盾,而是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不应仅仅教给学生某种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明确地导向培养对象的就业技能、知识、态度,从而要求培养的规格要有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外,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还应有兼容性,即课程目标必须考虑培养对象的全面发展,而不仅限于行业相关素质的提供。因此,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必须适应社会经济改革的需求、必须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兼顾三种矛盾,即既要提高学生就业应变能力与又要强化职业针对性之间的矛盾;市场急剧变化与教育发展需要相对稳定的矛盾;学生学习动力的职业针对性以及对技能学习的偏爱与毕业后继续学习之间的矛盾。比如以“宽基础、活模块”为主要特征的集群式模块课程与高职院校渗透人文教育思想的理念非常吻合,在“宽基础”的课程设计中把人文思想贯穿进去,避免高职因学制短、实践课程比例大而导致人文教育学时少的问题,构建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非常值得实践和探索。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因为这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应使学生能通过在校学习获得从事职业时的必要的人文支撑,如相当的职业道德、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等等。这样,才能摆正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重训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第三,加强高职院校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前文所说,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保障是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应齐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首先在于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改革教学方法,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人文教育之中,寓人文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享受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思辨的、全面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应注重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在教学活动中能正确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注意因材施教,启发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体来讲,一是做到教学计划的创新;二是做到教学方法的创新。三是要做到教学内容的创新。即教师应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正确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使他们毕业后能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而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更不可替代。充满人文精神的学院环境会深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提醒人们要做一个素质较高的人。校园文化是环境课程,也称为隐性课程。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与显性课程相结合。一方面,我们可以开设诸如世界文化杂谈、中国传统文化、文学鉴赏,音乐欣赏等方面的课程;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用讲座去传输知识,培养兴趣,这是高职院校主动的引导。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扶持文化团体的建设,比如我们可以成立读书会,制定读书书目或必读书目,在全院开展“一月读一本好书”的活动,进而举办书评、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这样,既可以影响和营造学院的文化氛围,更可以提高学生成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好橱窗、板报、广播电视、校报等文化宣传设施,利用好校园的绿化、美化,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优良的育人环境。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开放性与多元化是当代社会的典型特征,对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高职院校来说,不仅要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更要面对扑面而来的各色外部文化。因此,高职院校要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并以理性和开放的胸怀去接触、分析,树立大校园文化的观念,比如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去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接受锻炼,从而提高校园文化水平和学生的人文修养。

总之,由于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础性的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因此,我们应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逐步加深认识,而探索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与内涵,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也具有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种探索不仅关乎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着人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标签:;  ;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