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溪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 目的:探讨放射影像诊断在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0月—2017年7月收治的180例肝血管肿瘤患者,分别采用放射影像诊断和病理切片诊断,分别计算放射影像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180例肝血管肿瘤患者中,通过医学放射影像技术诊断出152例良性肝血管瘤患者,28例恶性肝血管瘤患者,医学放射影像技术诊断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性为87.5%。结论:放射影像技术在临床肝血管瘤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可以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信息,为早期发现肝血管瘤提供临床依据。
【关键词】 放射影像;肝血管瘤;良性;恶性;鉴别诊断;特异性;灵敏度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6-0128-01
肝血管肿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其次还包括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区不适,右上腹隐痛,食欲不振,纳差,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常常在B超检查或者是手术中发现。肝血管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为3.11%,文献报道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30~50岁患者居多。肝血管肿瘤常见的病因,目前认为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以及女性激素所致[2]。肝血管肿瘤的诊断最常见的方法是超声引导下穿刺,做病理切片检查,给病人带来生理上的痛苦。本研究将借助PET/CT技术,探讨放射影像技术在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6年10月—2017年7月收治的180例肝血管肿瘤患者,包括148例病理诊断为良性肝血管肿瘤患者(肝血管瘤98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14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6例)以及32例恶性肝血管肿瘤患者(转移性肝癌4例,混合型肝癌4例,胆管型肝细胞癌12例,肝细胞型肝癌1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9.1±4.1)岁,其中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91例。患者无其他严重性基础疾病,同时良性和恶性肝血管瘤患者性别,年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21,P=0.64)。详细情况见表1。所有病例均填写诊断告知书,均通过医学伦理学论证批准。
3.讨论
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肝血管瘤的发现一般较为隐匿,常常是在手术或者是行腹部B超时被发现,而B超检测的人为因素占很大比例,常常造成漏诊,甚至延误病情[4]。有时为了进一步确诊病情还需要进行病理活检,给人体带来极大的生理痛苦。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简称CT或者PET技术,它是通过发射性射线对病灶进行照射后,通过病灶细胞的繁殖速度,水分,代谢,血运情况的差异进而成像。目前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不断进步,其诊断疾病,鉴别诊断疾病能力稳步提升。本例患者中,就有4名医学影像诊断技术诊断的良性肝血管瘤患者与金标准结果不一致,但其灵敏度较高,建议临床上,在发现肝血管瘤高危人群后,例如: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首先建议患者做放射诊断,其次,对放射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患者,可以建议患者行腹部超声检查,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在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及其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患者病灶仍然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如果仍然无法进行患者疾病的确诊,建议患者进行超声下行腹部肝脏病理活检,通过病理金标准的方法进行确诊。同时,针对肝血管瘤患者术后的定期复查和随访工作,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也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临床依据。
综上所述,放射影像技术在临床肝血管瘤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可以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信息,为早期发现肝血管瘤提供临床依据。同时在大规模人群肝血管瘤疾病的鉴别诊断中也可以采用放射影像技术,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数据。
【参考文献】
[1]童宇,施小平.采用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4(11):174-176.
[2]陈儒斌,刘志兵.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放射诊断鉴别效果评价[J].影像技术,2017,29(3):57-58.
[3]顾卫国.采用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1).
[4]袁灼彬,郑晓林,王惠媚,等.DWI定量分析在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价值[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4(1):70-74.
论文作者:周阳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影像论文; 肝血管瘤论文; 肿瘤论文; 技术论文; 恶性肿瘤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