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第81集团军医院重症医学科 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目的 探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0)监测技术在特重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针对罹患特重度烧伤的患者应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检测技术的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抽选我院在2016年8月2日收容诊治的10例罹患特重度烧伤的患者,在患者处于休克期间,回收期间以及围手术期间应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检测技术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观测,并施行补液治疗与相关心血管药物的治疗。结果 重度烧伤且在初期没有施行抗休克治疗之前,患者的全新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全心舒张末容积以及心功能指数持续降低,肺管通透指数以及肺血管外肺水出现提升趋势。在施行补液治疗之后,患者的心输出量依旧处于低水平,而患者的心功能指数以及全新射血分数存在显著的降低情况,患者的肺血管外肺水与肺管通透指数存在提升的情况,在患者受伤后的四十八小时,相关数值最高。在患者回收期间,患者的肺管通透指数恢复正常,肺血管外肺水降低程度较小,经过治疗后,肺血管外肺水显著降低,心输出量升高,而全新射血分数与心功能指数显著降低,在患者受伤后三到五天后,患者的全新射血分数和心功能指数恢复正常。结论 针对特重度烧伤的患者,应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的检测技术,可以为相关医师提供准确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从而帮助医师改善补液治疗与心血管药物治疗的情况。
关键词:脉搏轮廓心排血量;检测技术;特重度烧伤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ulse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技术,是一种结合动脉脉搏波性分析技术与肺热稀释法的综合性检测技术,通过应用热稀释法,对患者单次的心输出量进行检测,然后依据动脉压力波形曲线得到患者连续的心输出量。脉搏轮廓心排血量检测技术,能够对患者心功能指数,心输出量以及胸内血容量指数和肺血管外肺水等相关数值参数进行检测。应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检测技术,可以为罹患特重度烧伤的患者在休克期间,回收期间以及围手术期间的补液治疗提供精确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本次研究抽选我院在2016年8月2日收容诊治的10例罹患特重度烧伤的患者,在患者处于休克期间,回收期间以及围手术期间应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检测技术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观测,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在2016年8月2日收容诊治的因粉尘爆炸造成的特重度烧伤患者10例,其中包含7例男性和3例女性,患者的年龄位于24岁到42岁之间,患者年龄的平均数是(28.5+3.5)岁,患者的烧伤总面积在69%到97% TBSA,患者的平均烧伤总面积(072.45+7.19)% TBSA,患者均在受伤后3个小时入院。
二、治疗方法
入院后即按瑞金公式预估补液量补液,将患者的气管切开,留置导尿,伤后3天到10天及植皮术中使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进行检测。
伤后48小时,相关护理人员每天对患者的血生化指标进行检测。伤后72小时,深度创面分次手术切削痂,异体皮移植覆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患者切削痂及植皮手术过程中,通过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对患者的心输出量、全心射血分数及CF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及肺血管外肺水及系统血管阻力变化的参数进行观测,从而指导补液量及补液速度,调整相关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使患者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维持在稳定正常范围。
三、结果
本组成批特重度烧伤患者10 例,救治成功7例,死亡3例。3例II度烧伤97%TBSA患者伤后第3天,创面细菌培养为鲍愛不动杆菌,伤后第4天的dt液细菌培养及导管细菌培养也获鲍曼不动杆菌。
休克早期未进行补液抗休克治疗前C0、GEF及CFI、GEDV即出现明显下降,烧伤早期EVLW及肺血管通透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dex,PVPI)呈现上升趋势,液体复苏后,C0仍维持在较低水平,GEF及CFI仍出现明显下降,而EVLW及PVPI出现持续上升,伤后48 h达到高峰。
回收期,PVPI回降至正常范围,EVLW出现明显下降,CO回升,但GEF及CFI仍有明显下降,伤后3-5d,GEF及CFI明显回升至正常范围。
四、讨论
特重度烧伤患者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致血浆大量渗出到组织间隙致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按瑞金公式预估的补液量进行液体复苏,既往以尿量、神志心率、血压等监测指标来判断并调整补液速度及复苏液体量,虽经早期复苏,但患者血血液动力学缺乏客观评价,在调整补液量及补液速度时稍显盲目,而利用PICC0监测技术可监测到CO、GEF及CFI、GEDV及EVLW,烧伤休克的发生,除了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有关外还与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泵功能不全及外周血管张力变化有关国,故在调整补液量及补液速度的同时,应加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管张力方面优化抗休克治疗的质量。经量化的EVLW指标,有利于预防复苏过程中因液体负荷过度而引发的肺水肿发生。
休克期过后,本组患者PiCCO监测到的EVLW呈下降趋势,这与余水秀等国报导的“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回吸收期血管外肺水指数变化与肺功能关系研究”结果不一致,回收期肺dt管通透性指数恢复正常,说明肺毛细d管通透性已恢复正常,分析EVLW可能与严重低蛋白血症,胶体补充不足及晶体水份补充偏多有关,本组患者进行了优化血浆及白蛋白等胶体补液,及时纠正了低蛋白血症,并及时进行了小剂量甘露醇利尿脱水,及时减少了组织间液体量,可能是EVLW降低的原因之一。EVLW是否与低氧血症、回收期毒素吸收、烧伤合并气道损伤及肺部感染等因素有关,还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回收期的毒素吸收及感染是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故早期创面切削痂是减少烧伤烧伤毒血症及败血症抢救生命的必要手段,大面积切削痂手术,术中及术后创面渗血及渗液较多,致本不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极易发生变化回,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采取有效措施,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需进行实时准确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时调整补液量及补液速度,实时准确地监测心脏负荷、心肌收缩功能,指导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PICC0监则技术用于特重度烧伤患者的缺点是导管感染。本组烧伤患者中,3例II度烧伤97% TBSA患者导管穿刺部位须经过创面,伤后第3天及第4天,创面细菌培养、血培养及导管培养均测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证实经导管血行感染。近年来导管感染已成为特重度烧伤患者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故加强导管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导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0d,若出现寒战高热等表现,应立即拔除导管,并做导管培养及外周血培养。
参考文献
[1]房贺,郑兴锋,夏照帆.脉搏轮廓心排f量监测技术在危重病患者学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D],中华烧伤杂志,2014,304):328 330.
[2]黎鳌、黎鳌烧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1.
[3]刘健,张勤,郑捷新,等.烧伤早期容量复苏阶段心肌收缩力改变情况的临宋研究[J/CD].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2.7(6):501 -505.
论文作者:杨向军 田高波 宋海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患者论文; 烧伤论文; 脉搏论文; 导管论文; 轮廓论文; 动力学论文; 指数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