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_高等学校论文

2000~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_高等学校论文

2000-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形势分析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提前三年实现“十五”规划目标

(一)高等教育总规模持续快速扩大

200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其中普通高校由上年的1225所增至1396所。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共招生563万人,比2000年增长49.4%。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扩大到1600多万人(含普通高校举办的网络学院学生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15%,提前三年完成了原定2005年规划目标。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903.4万人、成人高校本专科在校生559.2万人,研究生在学人数50.1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62.4%、58.1%和66.3%(参见表1)。2002年,全国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115人,比2000年增加了43人。

表1 2000-2002年高等教育规模、层次发展情况

普通、成人研、本、专比

其中:普通高研、本、专比

合计(万人)例结构 校(万人) 例结构

2002 招生数 563.089:100:147340.75

12:100:102

在校生数

1512.627:100:115953.469:100:71

2001 招生数 480.739:100:147284.80

12:100:94

在校生数

1214.377:100:120758.399:100:70

2000 招生数 389.609:100:156233.46

11:100:90

在校生数939.867:100:123586.219:100:64

资料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2000-2002年)。

注:研、本、专比例结构中以本科为100。

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在全国总规模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两年来,中西部地区有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增长超过全国平均速度。从东、中、西部1998年到2002年5年高等教育招生比例变化看,西部地区由21.62%提高到23.90%,中部地区由35.43%提高到37.08%。

高等学校举办的各类成人非学历教育(含岗位培训、证书教育、各类进修)也得到快速发展,2002年全国高等学校举办的各类成人非学历教育结业人数达427.4万人次,与2000年相比,增幅高达69.5%。

(二)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1999年启动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四次召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通过各有关方面的积极努力,改革十分稳妥、健康,在整体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99年到2002年底,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3800多万平方米、改造1000多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约500万平方米,改造130万平方米。超过了1999年前50年的建设总量。

学校用人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几年来,高等学校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进教师聘任制,取得了明显成效:转换了用人机制,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高等学校职员制度改革试点取得进展,理顺了高等学校内部人员关系,调动了高校管理人员积极性。高校用人制度的改革,促进了高等学校的发展。

民办高校和新体制的独立学院得到快速发展。2002年,经教育部审批的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共133所,是2000年的3.59倍,在校生32万人,是2000年的4.4倍;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202所,注册学生140.4万人,比2000年增长43%。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于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一些地方和高校在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其中由普通高校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的独立学院发展较快。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5个省、市举办的独立学院共300多个,现有本科在校生40多万人,初步建成了占地约7万亩、校舍87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约12亿元、图书约2000万册的教学资源。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保证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双边和多边交流与合作向高层次拓展,出国留学工作健康发展,加大了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的工作力度,吸引和延聘了一批海外高级人才。

2002年,留学回国人员达到1.8万人,比上年度增长了47%。来华留学生规模迅速增长,2002年达到8.5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63.5%。对外汉语教学进一步加强。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01年,全国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技经费174.7亿元,比2000年实际增加32.2亿元,增长22.4%。其中来自政府的资金为88.2亿元,比2000年增长1个百分点;非政府资金为86.5亿元,占总数的49.5%,比上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

2001年科技部统计全国完成的28448项科技成果中,大专院校完成的为6156项,占21.64%;当年获国家三大奖共计8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技术发明奖8项、科技进步奖63项,约占全国的50%、67%和46%。截至2001年底,我国高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5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2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100项,分别占获奖总数的20%-50%。

到2002年底,全国共建设了2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集团化水平提高。2001年全国高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调整为1993个,实现销售收入542.6亿元,比上年增长30%,实现利润总额近32亿元,并通过缴纳各种税费、回报高等学校和股东。

(四)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002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人数达61.8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33.5%。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19.3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41.9%,其中获博士学位的4.3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53.6%。

两年来,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与在校生规模同步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校舍建筑总面积超过4亿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50%,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和行政用房面积达1.48亿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70%。

2002年普通高校生均占地面积为64.4平方米,比2000年提高1.8平方米;2002年生均教学辅助用房和行政用房面积为12.62平方米,比2000年提高1.3平方米;2002年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5342元,比2000年提高376元。总之,生均基本办学条件自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了正增长。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已经建成两万公里的高速传输网,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络。建成开通了远程教育的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CERMET网和教育卫星网的高速连接,已经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2002年全国已有67所高校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网络学院本专科在学人数达到108.2万人,比2001年增长了70.9%;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已开设网上教学课程达20399种。

(五)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快速增长

2002年普通高等教育财政预算内拨款为72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52%,占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总拨款的比例为23.26%。全国普通高校财政预算内、外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不包括基建支出)为1169.99亿元,比上年增长28.39%。其中用于人员经费部分为562.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71%;用于公用部分为607.64亿元,比上年增长32%。

两年来,以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和设立国家奖学金为重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仅2001年,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达512万人次,总金额近60亿元,截止2003年3月底,全国已签订贷款合同的学生达57万人,合同金额48.5亿元,各级财政共安排贴息4.92亿元。2002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拨出2亿元,设立国家奖学金,资助4.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些措施保证了国务院提出的“确保没有一个大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工作目标的基本实现。

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高教事业“十五”计划执行前两年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依然存在着问题与困难,这里我们着重对办学条件和毕业生就业两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为“十五”后三年的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一)部分高校办学条件紧张,影响教育质量提高

 1.教师总量紧缺,结构性短缺问题尤为突出

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普遍紧缺,生师比逐年攀升。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平均生师比已高达19:1,比2000年的16.2:1上升了将近1/5;中央部委高校平均生师比已超过20:1;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方高校生师比超过20:1的地区由2000年的2个增加至2002年的6个。

按生师比16:1的平均配置标准测算,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缺额高达10万余人。“十五”后三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普通本专科在校生预计将以平均每年100万人左右的规模增长,加上普通高校承担的成人高等教育扩大,估计每年又需净增加教师10万,因此,至“十五”期末普通高校教师累计需净增40万人左右。

部分公共课和热门专业教师短缺。计算机、英语等公共基础课教师和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电子信息等一些热门学科专业的教师尤为紧张。5万多名外语教师除承担75万名外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近千万学生的公共外语课任务,许多高校只能录用一些本科毕业生担任外语教学任务;而占教师总数4.4%的管理学科教师承担了占学生总数15.3%的管理类本学科学生的主要课程。

高水平教师短缺。高水平教师往往集繁重的教学任务、学科建设、科研项目或行政工作于一身,很少进行本科教学,所带研究生质量也有所下降;他们中的许多人年龄也偏高,2002年普通高校博士导师和博、硕士导师中61岁及以上所占比例达30.4%,远高于40岁以下的14%。

“双师型”教师短缺。目前在校学生总数近一半是高职专科学生,高职40%左右的课程是职业技术技能训练,而且本科教育中也加大应用性、职业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但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能够适应学科教育职业化趋势的“双师型”教师仅为3万多人,只占高校教师总数的5.4%。

2.部分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满足不了教学需求

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差异大。虽然高校在扩招中加大了投入,生均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出现回升,但2002年尚未恢复到扩招前1998年的水平(见表2)。

表2 1998-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单位:元

 1998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

5476 5033 5000   5342

资料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1998-2002年)

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差异大。2002年地方高校达到生均5000元及以上的地区仅5个,其余26个地区都低于5000元,其中13个地区还不足4000元(详见表3)。由于设备短缺,出现扩班合组开展教学实验、减少实验训练的项目等许多不正常情况。

表3 各地区地方高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水平分布

5000元以上

4000-5000元 4000元以下

北京(6090)辽宁(4745)

天津(5625)江苏(4936)

东部 上海(5824)浙讧(4356)

福建(5213)山东(4283)

广东(5900)

吉林(4022)黑龙江河北(3529)

(4400)江西(4377)山西(3619)

中部湖南(4191)海南 安徽(3628)

(4741) 河南(3992)

湖北(3899)

西部广西(4634) 内蒙古(3612)重庆

云南(4047) (3949)四川(3604)

西藏(4771) 贵州(3492)甘肃

陕西(4634) (3544)青海(3467)

宁夏(3831)新疆

(2411)

资料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2002年)

教学行政用房依然偏紧。2002年全国高校的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为12.6平方米,仅达到文科学校的基本要求(理工科标准为15平方米)。全国有25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高校的教学行政用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生均在10平方米及以下的地区有10个。

(二)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人才培养结构不完全适应市场需求

1.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国家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尚有少部分毕业生未能就业。2001、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分别为118、145万人。据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信息,到2002年12月底,已就业的当年毕业生116万人,就业率达到80%以上。在未就业的近30万毕业生中,除一部分在进行报考研究生的准备,或以灵活、临时就业的方式从事各类工作外,尚有近10万以上的毕业生当年未能就业。

后三年高校毕业生将大幅度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212万人,其中研究生12万、本科生92万、专科生108万,总数比2002年增加67万。

2004、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分别达到260万和32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部分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取决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速度,同时,也取决于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与用人机制的改革,相关政策的落实和具体工作的力度。但从教育内部来讲,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不适应市场需要显然也是加大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根据2002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和普通高校相关学科招生情况比较,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是理学类专业,最低的是文学类专业,但文学类专业2002年招生比例仍然达到15.89%,就业率中波动最小的是教育学(详见表4)。

表4 十个一级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率、招生情况

单位:%

2001年

2002年2002年招生(人) 招生所占比例

哲学 86.5884.4621750.07

经济学85.9577.61

182416

5.69

法学 82.2377.14

160618

5.01

教育学76.4075.43

178223

5.56

文学 85.9370.86

509315 15.89

历史学89.7087.0915351

0.48

理学 91.5387.30

294867

9.20

工学 92.1084.23 1057241 32.99

农学 85.4275.2969247

2.16

医学 89.1182.63

207909

6.49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学生司数据整理。十个一级学科毕业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数据,2002年招生数和所占比例是用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规模总数数据。

从全国人才市场行业需求变化看,理工类、应用技术类毕业生就业明显高于大部分文科专业。尤其在矿山地质、石油工程、煤炭开发等行业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较大,石油工程、矿山地质、隧道与桥梁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航海等专业的就业率超过95%以上,甚至达到100%。

而受全球科技创新周期性变化的影响,IT行业等高新技术业尚未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加之我国电信业、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行业实施重组、改造,因此电子信息等热门专业,人才需求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一些地区、一些热门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甚至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以上。如电子信息类专业2002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为85.88%,比2001年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土木建筑类专业2002年毕业生就业率为84.77%.比2001年下降8.65个百分点;生物工程类专业2002年毕业生就业率为86.46%,比2001年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我国IT业最大用户的华为公司2001年招聘毕业生7000多人,但2002年只招了不足700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计算机等一些热门专业的发展具有警示作用。

其它一些以往社会比较热门的专业,如会计审计类专业、市场营销类专业、新闻传播类专业、外语类专业的2002年大专毕业生就业率不足80%。而诸如首饰设计、宝石设计、室内设计、旅游经济、饭店管理、国际商务、公共关系、涉外文秘、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甚至更低。

3.部分高职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毕业生就业矛盾突出

从2002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到12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约为80%,其中研究生就业率约为96.6%,本科生为90,6%,专科生、高职生仅为67.4%。究其原因,除了用人制度上不同层次人才待遇相差不大、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影响外,主要是部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缺乏特色,课程的岗位针对性差,专业技能和实训专业教师力量不足,实训基地和设备欠缺,质量难以保证,与社会需求存在相当程度的脱节,自然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附表 2000-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学校(所) 2136 2228 2323

普通高等学校

1041 1225 1396

成人高等学校

772

686 607

科研机构

323

317 320

专任教师(万人)

55.6261.9970.73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 46.2853.1961.84

招生(万人) 389.60

480.73563.08

其中:研究生

12.8516.52 20.26

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220.61

268.28320.50

在校生(万人)939.86

1214.37 1512.62

其中:研究生

30.12 39.3250.10

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556.09719.07

903.36

毕业生(万人)188.90203.47

259.31

其中:研究生5.88 6.78 8.08

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 94.98103.63

133.73

标签:;  ;  ;  

2000~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