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研究进展及内容的定量分析——以2000-2011年CNKI期刊论文为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量分析论文,研究进展论文,我国论文,基础论文,期刊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5)02-0102-07 教育评估作为教育质量控制与改进的一个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日渐受到重视;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批高职教育评估研究成果相继问世。经过一定的数量积累之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总结、梳理和分析,有助于客观认识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研究进展的特征、现状与不足,明确未来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应该努力的重点和方向。论文是学术研究成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1],它反映了人们某个时期对某个问题的认知情况。因而,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收录的高职教育评估相关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维度对高职教育评估研究的进展做以考察。 一、论文数据获取 出于分析对比的需要,本文在研究中分别采集整理了“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不同层面研究领域的论文数据。 (一)“高职教育评估”相关论文的统计整理 在CNKI期刊数据库将检索条件做如下设置:采用“高级检索”模式,检索项为“篇名”,检索词为“高职评估”;为了确保检索结果的全面性,检索匹配设为“模糊”,来源类别设为“全部期刊”,更新时间设为“全部数据”。为便于做趋势分析,对2000-2011年间每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分别进行统计,之后相加得出总数,经检索计算,共得到相关检索结果751篇。 根据论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对检索结果进行清理,剔除与高职教育评估不相关或无效的文章。本文所指的高职教育评估研究是广义上理解,具体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被剔除的干扰文章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同一篇论文在多个期刊上发表的按1篇计算。二是一些通讯报道和新闻稿类、不属学术研究性质的文章。三是“职高”等相关的论文。经整理,2000-2011年间发表的与高职教育评估相关论文数量为735篇。 (二)“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研究论文的统计整理 为了对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在高职教育研究领域所占的比重做以分析,需要对2000-2011年间高职教育相关的所有论文进行统计。为确保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在CNKI数据库以“高职”为关键词,检索设置为“篇名”、“模糊匹配”、“全部期刊”,对上述时间段内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统计,汇总得到检索结果136236篇。为了剔除干扰文章,在模糊检索结果的基础上,以“高职”为关键词,选择“精确匹配”进行了二次检索;之后剔除上述三类干扰文章,最终得到检索结果128630篇。 二、论文产出分析 数量和质量是反映事物属性的两个基本维度,因而对高职教育评估论文产出情况的考察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分析入手。 (一)高职教育评估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趋势与特征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职教育诞生直到1999年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的专门研究基本处于真空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有相关论文零星出现。可以说,2000年以后,随着高职教育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高职教育评估研究才真正起步。2004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全面实施使得高职教育评估研究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2005年以后相关论文大幅增长并进入稳定阶段;2007年以后每年发表的高职教育评估论文都维持在百篇以上(见图1)。 图1 2000-2011年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研究论文数量增长情况 高职院校数和平均在校生数是衡量高职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的两个主要指标。我国高职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诞生一直到20世纪整个90年代都处于徘徊发展阶段;直至2003年,全国高职院校也仅为两百余所。2004年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高职院校的数量从2003年的208所一跃增至1044所,这种跳跃式的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笔者认为,导致高职院校数量在短期内激增的原因有三点:一是2000年起国家把高职院校设立的审批权下放到了省级行政部门,各地方政府受利益驱动纷纷新建高职院校。一所新院校从开始筹备到完成校园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具备招生资格一般需要三年到四年的时间。二是一些基础较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标准扩建升格而成。以这种形式创建的高职院校其建校周期很短,且在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以2004年为例,当年的高职院校中有78.3%是在原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2]三是统计口径的原因。2003年以前,人们对哪些类型的教育应归入高职教育、什么样的院校属于高职院校在认识上还不明确、不一致,因此对高职院校的数量统计会存在误差。2003年之后,国家有关高职教育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概念范围逐渐明晰,一些原先并未被认定为高职院校的学校开始被纳入统计范围。统计显示,反映高职教育发展规模的另一项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平均在校生的数量在2000-2011年间也总体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并于2009年达到了历史顶峰。 为了考察高职教育评估研究论文数量增长与高职教育事业规模发展之间的关系,将上述三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高职教育评估研究论文数量增长趋势与高职院校数和平均在校生数增长趋势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85和0.88(R≤1),显示出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研究与高职教育事业发展在进展趋势上高度契合(见图2)。 图2 高职教育评估论文增长趋势与高职教育事业规模发展趋势之间的相关性 高职教育评估理论研究的兴起缘于高职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并因评估工作的铺开而走向高潮。反过来,研究论文的增长意味着有关评估各方面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全面、细致,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表见解,促进了高职教育评估工作的改进完善,为2008年修订一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出台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高职教育评估研究进展与高职教育研究进展的关系 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属于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为了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统计了我国高职教育诞生以来相关论文的增长情况。结果显示,1980-1999年20年间高职教育领域的研究论文增长缓慢,平均每年仅39篇;2000年以后则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001-2011年间高职教育研究论文年均值达11353篇,且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仅2011年度的高职教育研究论文数已达2000年的40余倍(见图3)。 图3 2000-2011年我国高职教育研究论文数量增长情况 将2000-2011年间高职教育评估论文增长趋势与整个高职教育领域的论文增长趋势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的发展进程也表现出高度的趋同性(相关性系数R=0.93,见图4),说明作为从属于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高职教育评估研究与之存在紧密的共生关系,两者各自发展,又彼此关照、相互促进。 图4 高职教育评估论文与高职教育领域论文增长趋势的相关性 但是,就各年度的高职教育评估论文数在全部高职教育论文中所占的比重而言,前者占后者的平均比重仅为0.46%(见图5)。 图5 高职教育评估论文在高职教育论文中所占的比重变化趋势 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以及教育发展理论研究是目前公认的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上述比率显然与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在高职教育研究中所应占有的地位存在强烈的反差。 从各年度高职教育评估论文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来看,其在高职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度总体呈现由低到高又逐步走低的抛物线特征。2004年前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受到广泛关注,其在高职教育研究领域的热度骤升,并于2006年达到高潮;之后,随着评估方案的改进完善和评估工作趋于稳定,研究者的关注度趋于减弱,再次反映出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的理论研究存在显著的实践驱动特征。 (三)高职教育评估研究的质量分析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在期刊的层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某领域研究的质量和水准。上述700余篇论文所在期刊的种类繁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为便于分析,笔者将上述论文所在的期刊分为了四个等级: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高职类院校学报、其他刊物。CSSCI期刊发表的论文汇集了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论文质量公认度高,共收录期刊527种。①中文核心期刊的范围更宽泛,但论文的基本质量也有保障,共收录期刊约1980余种。②在这两类期刊目录中发表的文章数量比例可以作为判断高职教育评估研究质量水平的重要参照。为避免同一本刊物在上述期刊分类中被重复计算,统计过程中遵循两个原则:一是CSSCI期刊目录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有重复的归入到CSSCI期刊。二是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与高职类院校学报有重复的则归入中文核心期刊。 经统计整理,发表在上述四类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分别为33篇、107篇、252篇、343篇。发表于CS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比例分别为4.5%、14.5%,两者相加不足论文总数的五分之一(见图6)。 图6 2000-2011年高职教育评估研究论文所在期刊类型比例分布 就具体期刊而言,CSSCI期刊中载文数量排名靠前的分别是《高教发展与评估》(13篇)、《中国高教研究》(6篇)、《中国高等教育》(4篇)、《江苏高教》(3篇)、《教育发展研究》和《教育研究》(各2篇);中文核心期刊中载文数量靠前的分别是《教育与职业》(23篇)、《职教论坛》(18篇)、《职业技术教育》(17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3篇)、《中国成人教育》(9篇)。 论文被引用的频次是衡量论文质量高低的又一个重要参照指标。在735篇高职教育评估论文中被引用超过50次的文章为2篇,被引用30-50次之间的为3篇,被引用10-19次之间的为14篇,被引用5-9次之间的为51篇,被引用1-4次之间的为299篇,被引次数为0的有366篇。数据表明,高职教育评估研究领域高被引论文所占的比重非常低,被引超过20次的文章所占比重仅为0.68%,被引超过10次的文章所占比重为2.59%,近半数的论文从未被引用(见图7)。 图7 2000-2011年高职教育评估论文被引用频次比例分布 上述情况反映出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研究领域有影响力、高质量、高水准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高职教育评估研究的深度和水平还有待提升。 (四)论文作者的来源特征分析 按照文章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来源进行统计发现,在735篇论文中有612篇文章的作者来自各类高职院校,所占比例为83.3%。从核心期刊作者的来源单位来看,在33篇CSSCI期刊论文中有20篇文章的作者来自高职院校,所占比例为60.6%;在10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中有84篇文章的作者来自高职院校,所占比例为78.5%,其他作者分别来自教育研究机构、综合性大学以及政府部门等。 就发表论文的被引用率而言,何锡涛成为高职教育评估研究领域被引用频次最高的学者,其发表的文章中被引用超过10次的有4篇,合计被引用次数为67次。从文章的作者数量来看,单一作者的文章数为529篇,两人合作的文章为153篇,三人及以上作者合作的文章为40篇。 三、论文内容分析 为详细反映十余年间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研究的具体内容,笔者对检索到的所有文章的摘要和关键词做了逐一阅读和总结,对发表于核心期刊的重要文章则通读全文来进一步分析其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的总体分布 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层次,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可划分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研究是指立足于全国或区域性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层面,对诸如高职教育评估的基本理念、价值取向、体制机制、内外部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中观研究是对高职教育的具体实施机构开展综合性评估,即院校评估的研究,具体包括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教育教学评估、办学水平评估、办学绩效评估、院校竞争力评估等。当前,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高职教育领域实施最广、影响最大的评估类型,其实质是对学校办学情况的综合检验。与之相应地,目前我国中观层面的高职教育评估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面。微观研究是关于院校内部开展的自我评估活动以及外部机构对学校学科专业和专项工作评估的研究。 依照上述标准,通过对相关论文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的逐一查阅分析,属于宏观层面评估研究的论文为24篇,中观层面的论文为251篇,微观层面的论文为460篇,所占比例分别为3.3%、34.1%、62.6%。这反映出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在选题上明显偏重于微观和中观,宏观层面的较少(见图8)。 图8 2000-2011年高职教育评估论文研究内容的层次分布 (二)宏观层面高职教育评估研究的内容分析 目前宏观层面的高职教育评估研究主要涉及评估的体制机制、元评估、国际比较等方面。关于评估的体制机制,2004年高职教育评估工作正式实施之前,已经有学者在理论层面就建立全国统一的高职教育评估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了评估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和原则、评估指标的编制方法与实施方案,提出了建立多元化的评估制度、加强评估中介机构的作用、完善评估相关法规、改进学校内部评估等建议,代表性论文有:《建立高职教育管理质量标准及评估体系的思考》(张巨生,2000)、《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广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课题组,2002)等。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启动以后,从不同角度探讨高职教育评估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方案的文章集中涌现,研究主题论及了评估的必要性、意义与功能,高职教育评估的制度设计所体现出的目标导向及其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影响,部分省区高职教育评估工作的整体成效总结与评论等,代表性论文有:《以教育评估促进高职院校积极发展》(范国强,2005)、《高职院校评估制度的导向价值分析》(陈霞、高尚荣,2006)等。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突破了局限于高职教育系统内部论评估的惯性思维模式,从政府在高职教育评估中的角色与职能转变入手,就重构高职教育评估的制度体系做出了探讨,认为传统的政府主导型评价体系已越来越失灵,其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应以社会评价为基础,建构以院校和学科专业认证与排行为基本构成的社会主导型的评价体系。[3] 在高职教育评估的元评估方面,李志宏领衔的课题组以2004-2008年我国对450多所高职院校的评估实践为基础,通过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参评学校、评估专家三个方面开展调研并进行绩效分析,对高职教育评估工作本身的成效与不足进行了评价分析;提出了今后应处理好两轮评估之间的关系、强化常态监控、探索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制度、成立专门项目组或常态研究机构等对策建议。[4] 在国际比较方面,有学者简要介绍了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评估的制度设计和成功经验,并就我国高职教育评估工作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三)中观层面高职教育评估研究的内容分析 中观层面的高职教育评估研究以院校评估研究为主,内容涉及评估的政策、方案与指标体系,院校竞争力评估,院校办学绩效评估等。其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研究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内容可分为评估方案内涵要旨的分析与解读、评估方案及指标体系的反思与改进、评估实践总结与前景展望等三大类。代表性论文有:《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八大导向》(张艳,2005)、《高职评估工作需要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改革》(杨应崧,2009)、《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实践的思考》(王毅,2004)等。上述研究在肯定两轮高职教育评估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完善评估方案、指标体系与实施方式等提出了建议,主张应从注重评估结果的“水平评估”或“鉴定评估”向注重评估过程的“综合评估”转变;主张指标体系设计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符合现时代的需求、反映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主张完善高职教育评估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并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主张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评估;建立校内和校外评估相结合的双重评价体系;培育建立高职教育评估的中介组织,提高评估的客观独立性等。 高职教育评估的政策研究主要是关于两个版本评估方案的对比分析。有学者认为,新评估方案价值导向的转换必然导致对旧方案“四大情结”(量化情结、优秀情结、主体情结、本科情结)的反思;新方案采用新的评估方法和手段,适应了高职教育评估改进的客观需求,更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5]在院校评估研究方面,还有学者分别提出了实施高职院校竞争力评估和院校绩效评估的基本构想,论述了开展高职院校竞争力评估和绩效评估的积极意义和思路方法,研制了相关评估的指标体系。此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有:《高职院校竞争力评估指标的构建刍议》(郑卫东,2006)、《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我国高职院校绩效评估研究》(刘权辉,2007)等。 (四)微观层面高职教育评估研究的内容分析 微观层面的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大致可分为高职院校内部各专项工作评估研究和院校学科专业评估研究两个方面。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全面实施的影响推动下,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愈加受到重视。在2000-2011年的高职教育评估研究成果中,上述两大类文章占据了论文总数的六成以上。 院校内部各专项工作评估研究的主题基本触及到了高职院校办学运行的各个层面,如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工作绩效评估、教研室工作评估、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评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毕业生质量评估、后勤工作评估、图书馆建设评估、资产管理评估、实验室建设评估等。 作为对综合性院校评估的补充,一些学者还呼吁应通过建立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制度来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切实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准入制度,发挥行业企业在评估中的作用,完善高职教育治理结构,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为此,有学者专门研究提出了高职教育专业评估的基本准则、管理体制,研制了专业评估的标准与指标体系。也有学者认为,专业评估是高职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的目标来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制度。以上代表性论文有:《意义、标准与主体:关于高职专业评估若干问题的思考》(王碗,2010)、《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为目标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制度》(卢洁莹,2010)等。 除上述三个层面的研究之外,学者们还就高职教育评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开展了探索,内容涉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改进、评估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一些管理和数学模型在高职教育评估中的应用等。从长远来看,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在评估中的应用已成为今后教育评估技术发展的趋势。 四、主要结论与展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形成了一批成果,取得了一定进展,为教育质量和高职教育评估实践的持续改进做出了有益贡献。笔者认为,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高职教育评估研究仍需在以下方面多做努力: (一)在坚持实践导向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国内高等教育评估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则在2000年以后才真正开始,相比之下晚了近20年。但在高职教育事业规模快速膨胀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全面实施的带动下,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在短期内快速增长并进入高潮。纵观其进展趋势,高职教育评估研究热度的变化与高职教育事业发展和评估工作推进的阶段特征紧密关联,“起步晚、进展快、实践驱动”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受此影响,当前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内容选题总体上偏重于实践应用,注重对评估现实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从而导致有关高职教育评估工作整体改进和长远发展的宏观理论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少,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实践后发性研究多。此外,研究内容选题的覆盖面十分宽泛,基本涉及了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但不同方向研究的凝练度和持续度又有欠缺,因而造成了研究分散、系统性不强的问题。“源于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6]因此,高职教育评估理论研究不仅仅要“向下”面对现实、立足于实践,还要适当“向上”着眼未来、超前于实践。从长远来看,提高研究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建立并完善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评估理论体系是今后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工作应大力推进的方向。 (二)着力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深度,优化研究队伍的人员结构 尽管高职教育评估研究论文的数量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快速增长,但其中有影响力的高质量成果较少,见诸于高水平期刊的论文比例明显偏低,不少论文的内容属于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创新不足。就研究队伍而言,研究者主要局限在高职教育的圈子内部,来自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在高职教育评估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研究工作的主体,而来自综合性或专门性教育研究机构、较稳定地从事高职教育评估专门研究的有影响力的学者匮乏,研究队伍的人员结构有待优化。同时,作为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在其中所占的比重过小,反映出该学术研究领域的吸引力不强,教育研究者们在思想上对其重视度不够。对此,建议一方面高职教育评估研究者自身要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能力;教育管理部门要从课题立项、经费配套、人员配备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形成重视高职教育评估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 (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研究的范式 “教育研究范式”是指教育学学术共同体对教育研究活动所持有的共有信念、共同的前提假设以及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研究规范。[7]由于前期的积淀不足,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在方法和思路上常常移植或借用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这一方面导致高职教育评估研究领域自身学术地位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导致其研究成果能否充分体现高职教育自身的特色的问题。因而,建议未来的高职教育评估研究:一要在纵向层面深入剖析、科学定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所应坚持的基本目标,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色所在,以此作为高职教育评估研究的逻辑起点;二要在横向层面比较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的经验以及当代国际教育评估发展的最新动态,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视野;三要转换研究的视角,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统一,加强对高职教育评估的价值取向、制度设计、评估理念等重大基本问题探索的力度。 ①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2010-2011年CSSCI来源期刊目录》为准。 ②以北京大学发布的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与内容的研究进展与定量分析--以2000~2011年CNKI期刊论文为例_教育论文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与内容的研究进展与定量分析--以2000~2011年CNKI期刊论文为例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